基金申请书自查11个问题

  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将于3月20日截止。各位的基金本子都写得怎么样了?中国矿业大学冯培忠教授分享了基金申请书自查可以借鉴的11个问题,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1. 题目俗套化——题目没有特色,没有创新。

  

  例如,2020年支持了很多新冠相关项目,但是如果一个申请书的题目是“COVID-19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除非是杰青一类的大项目。

  

  对于一般申请者来说,具体的人做具体的事,细分到底要做什么?做深入了,做细致了,才有可能突出亮点。

  

  例如,“COVID-19的病株变异机制”→“COVID-19的病株变异临界特征、机制与控制”→“COVID-19的Y型病株的存活和变异临界特征、机理与控制”,题目在不断地收敛,不断地在找具体问题,面向的对象更具体,研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

  

  以前的题目都可以查到,选择20个、甚至100个题目看看别人怎么写。千万不要以为中了的基金的题目都好,有些烂得很。

  

  因此,要从上百个题目中分析、讨论、斗争、甄别、思考到底哪些题目好,学习、模仿、修改、提高,以形成自己题目的思想、套路和表达形式。

  

  否则只是模仿,没有创造,难以体现题目的学术思想。

  

  2. 摘要泛泛化——泛泛而谈,讲整体,没有具体的问题。

  

  摘要仅仅400字,一般的规则都需要用满,至少380字以上。

  

  申请书通常20页左右,把20页的内容浓缩到400字,如果就只写300字,显然不合适。不会讲故事,不会缩写之后再扩写,语言贫乏。

  

  摘要通常的问题是什么呢?只讲了一堆大道理、大背景,却很少提课题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针对问题有哪些创新思想、解决措施、如何执行、预期结果等内容都很少,尤其是缺少一些具体的办法,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体化大理论,换个题目换几个关键词用这个摘要也行,缺少针对性的看家本领。自然科学要有具体的方案。

  

  试想,如果摘要覆盖了正文的所有内容,从立项依据到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技术方案、预期结果,而且它们各自在摘要中的比重和在正文中的比重差不多,那这一定是一个成功的摘要。

  

  有很多早期的项目摘要在科学网等平台都可以看到,值得学习模仿,但也千万不要以为成功的申请书的摘要都很好,也许有很多一般般。

  

  但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申请人要多看不同的摘要,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创造自己的摘要撰写思路和模式,形成摘要体现申请的学术架构与思想的方法。

  

  3. 意义政策化——国际国内政策讲了一大堆,没有科学问题。

  

  科学研究有其学术独立性、探索自由性,同时也有地球、人类、国家、地方等需求性,尤其是近年来提倡深入大地搞科研。

  

  有人误以为国家政策就是科研的立项意义,从而找了很多国家甚至世界各国的政策来阐述科研的重要性。

  

  政策是很重要,有政策说明或热点、或急迫、或疑难、或需求。但政策就是政策,政策和科学是两个维度的世界,不能简单把政策当作立项的依据。

  

  政策可以有,但属于是画龙点睛、彰显重要,和一般物质的客观规律有界限。因而如果想写,三五行足矣。

  

  自然科学基金,顾名思义,还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凝练问题,提炼具体的科学意义。

  

  如果能配上政策加以说明、相辅相成更好;如果没有,符合科学逻辑、反映客观规律的也十分合理。

  

  4. 依据科普化——给专家做科普讲座,而不是科学讲座。

  

  立项依据,通常大家都会说要通俗易懂,让外行看明白,内行看门道。这个真不好把握。

  

  假设一份关于碳化硅的本子,如果申请人花很长的篇幅介绍碳化硅的结构、物理性能、化学性质等,则属于做科普,理论上申请人应该默认评审专家知道这些基本知识。

  

  也许评审专家从来没做过碳化硅,但是家里有陶瓷的书,拿来翻一翻不用十分钟就能找到,用专利审查员的话讲,这些是“本领域的公众常识”。

  

  或者有些通过简单的查询,甚至百度都可以搜到的知识,看着是科学,实际没深度,只能算作高级科普,对于科学问题本身的阐述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一些概述的、基本的知识不能多写。那写什么?

  

  尽快进入问题、进入主题,尽快说出碳化硅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什么进展,在这些进展的基础上有什么独辟蹊径的思考等,预期可以取得什么结果,一步一步、层层递进地讲好科学故事,论证明白自己的学术思想。

  

  5. 文献罗列化——很多文献,只有罗列,没有评述。

  

  国内外进展必然需要文献的支持。

  

  曾经听人说过,把所有大佬的文献都拜一遍,列到参考文献里面,万一大佬评审,看到我的引用,微微一笑,大笔一挥,优先资助。

  

  其实不然,大佬能成为大佬,都经历了艰苦的奋斗。大佬通常欣赏有思想的同行,一般不会因为引没引用而失去独立的判断力。

  

  再加上目前期刊大爆发、文献大爆炸,引是引不完的,所以文献要有选择。

  

  而且,在引用文献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文献有恰当的评论,就是有观点,而不是简单的罗列或堆砌。

  

  简单的罗列堆砌只能给人凑篇幅的感觉,而不能展示申请人的科学思想,所以选择文献非常重要。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引不在多评述则好。引用文献要处处为申请书的整体科学构想做铺垫,时刻想着这个文献如何支撑我的学术思想、如果替换成另一篇行不行。

  

  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科学的故事。

  

  6. 内容方法化——写的是怎么研究,而不是研究什么。

  

  有很多高人讲过这个问题,但每年仍然能看到少量的申请书不知道研究内容是什么,经常会把怎么研究写成研究内容,从而导致研究内容方法化。

  

  研究内容是要写研究什么,回到what的问题,而不是method的问题。

  

  要研究什么,仔细思考,写细了,再细化。例如:面条的色香味养,色包括哪些色,香包括哪些香,味包括哪些味,养包括哪些营养。

  

  每一个都关联哪些问题,揭示哪些科学道理,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的角度阐述。

  

  7. 科学问题技术化——写的是技术问题,未能理解科学原理。

  

  例如,我的学生写开题报告,课题难点说是实验操作称量的误差。

  

  这是个困难,但只能说明实验条件不具备,或者比较艰苦,而不是客观规律的难点。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称量的误差都可以避免,不是不可避免的科学问题。

  

  此外,面向大地开展科学研究必然有一些现场问题,但是现场问题一定有其科学的道理和内涵,而不是仅仅是简单的现场难题。

  

  通过思考、思索、试错,问题解决了,产品性能提高了,出口海内外了,但是解决问题的科学道理是什么?不知道。

  

  问题可以通过试错的方式解决,但是解决问题的科学道理、物理化学数学本质是什么,要阐述。

  

  自然科学基金追寻的是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也就是客观规律,而不是简单的为了解决问题而问题,那是工程项目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基金应该干的事。

  

  因此,一定要探索工程背后的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

  

  借用任正非的话,基金也应该是“向上捅破天”。即使向下扎到根,但最终也要像钻天的杨树一样,向上捅破天。

  

  8. 图片网络化——比较随意地从网上找图片。

  

  写申请书,特别是工程技术,必然和现场、实验、数据密切相关,不可避免地会引入一些图片。

  

  在立项依据部分,有时候会看到申请人从网上或书上下载的一些例如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应用场景的图片,评审人一看就能看出来:哦,网上下载的图,不是自己做的。

  

  简单的、科普化的图,以及和科学问题没有关系的图,都会拉低评分。

  

  所以,如果用图,至少用自己拍的图或者自己画的图。如果自己不会画,可以画个草图,请学生同事帮忙美化。

  

  用图需要体现科学的思想和内容,要展现研究背景、科学问题、解决方法等。

  

  9. 创意跟踪化——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自然科学基金32字方针: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其核心还是原始创新。

  

  独辟蹊径也是原始创新,开辟一条特别的路径,因而基金必须原创。

  

  经常我们会问,感觉每一个想法,都有很多人在做,都有很多发表的记录,找不到创新的地方;或者不管前人做过没做过,就说是我创造的,首创、首次等等。

  

  其实创新也不是太难,细化课题的思想是一种方式。科学研究讲究的是深和尖,就是理解的越深越好。

  

  不怕小,怕的是你的创意不够。所以一定要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同之处,抛开旧的地方,建立新的东西,发表独到见解。

  

  当然,这种寻找是基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工程的角度。如果基于工程应用,发明了低成本的工艺方法,那解释清楚其中的基本原理就是创意,而不是关注降低了多少成本。

  

  具体成本多少和基金没关系,成本的原理和基金有关。

  

  10. 基础人才化——讲获得什么帽子,完成了哪些项目,却缺少科学的研究。

  

  经常看到一些本子,在研究基础部分,总是在讲获得了哪些荣誉,从学校到省里到国家完成了哪些项目。这些确实很重要,但是在我看来,基础就是基础,是针对本申请的基础。

  

  获得哪些帽子、完成哪些项目很重要,但是这些帽子项目和所申请项目的科学关系是什么?

  

  需要准确把握、理解和表达,不能用帽子项目替代有针对性的科学基础。

  

  基金讲的是发现客观规律。帽子不是规律,项目也不是规律,帽子和项目的结果或科学发现是规律。

  

  所以,基础讲的是针对研究背景、针对申请本身,做了哪些试探性的工作,观察到哪些初步的现象,取得哪些初步数据。

  

  这些工作、现象、数据对未来项目起到哪些支撑作用,或者前期帽子项目有哪些客观规律的发现,在这些基础上有哪些更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保证申请的顺利完成。

  

  而不是故左右而言他,说的和科学规律没关系。

  

  11. 整体工程化——面向工程,没有提炼出科学问题。

  

  尽管有需求导向的科学研究,但是工程技术就是工程,自然科学就是科学,工程和科学的区别无论汉字还是英文都不一样(工程:土木建设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例如土木工程、采矿工程、化学工程等,P379;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合乎科学的,P639,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

  

  因此,工程和科学的区别非常明显。

  

  自然科学基金是反映自然客观规律的基金,就算是面向工程问题,也需要反映工程问题的客观规律,而不是要解决工程问题,更不是简单的提升指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培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7429-1266393.html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山体浅埋煤层覆岩的应力分布规律
  • 2微纳尺度下浮选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行为试验研究
  • 3颗粒性质及溶液环境对颗粒-气泡脱附行为的影响机制
  • 4高含碳煤气化细渣浮选行为研究
  • 5活性炭吸附正丁烷过程传热特性研究
  • 6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模糊PID的掘进机截割控制系统研究
  • 7低阶煤表面活性结构对自燃的影响研究
  • 8可视化的煤灰高温流动特性试验研究
  • 9活性油泡强化长焰煤浮选的实验研究
  • 10宁夏碱沟山脱灰无烟煤石墨烯量子点制备与谱学特征

24小时内最火

  • 1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2王志强教授 | 烧变作用下巷道劣化围岩破坏机制与控制技术
  • 3“卓越科学家”专题丨潘一山院士:冲击地压扰动响应失稳理论并行计算
  • 4最新成果丨方新秋教授:基于FBG传感器的带式输送机故障监测研究
  • 5网络首发||于鑫教授:抗抑郁药物水体污染及其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6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关于征集煤炭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典型案例的通知
  • 7山西推行采掘红线管理制度
  • 8【上新】IJCST 2025年第1期文章目录
  • 9告别人工判定,锚杆(索)施工质量智能管理系统让矿井更安全、更高效!
  • 10金属非金属矿山采空区:长沙矿山院黄英华博士揭秘如何探测与治理“地下迷宫”

24小时内最火

  • 1青龙寺
  • 2新疆其亚新材料有限公司600万吨/年煤基甲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3淮南 高压压滤机
  • 4淮南
  • 5煤炭标准
  • 6高压压滤机
  • 7杨恩
  • 8矿井煤岩界面节点式雷达快速动态探测系统及实验研究
  • 9MT/T5017
  • 10EWOA-VMD

24小时内最火

  • 1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2国家能源煤炭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装备重点实验室
  • 3中国矿业大学 化工学院
  • 4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 5国家煤炭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 6中煤科工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7煤基节能环保炭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8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9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10太原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