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印彪院士: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双碳”目标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8%左右,而电力行业碳排放又占能源行业碳排放的42%左右。因此,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新型电力系统则是其中的关键载体。

  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步伐的加快,中国电力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电源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截至2022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5.6亿千瓦、发电量8.7万亿千瓦时,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30%;非化石能源的发电装机占比49%、发电量占比36%,煤电装机占比2020年以来历史性降至50%以下。过去1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9.7%提高到17.4%,增幅是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2.1倍。

  节能降碳成效明显。煤电实现清洁高效利用,94%的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高参数30万千瓦以上的机组占比超过80%。2022年,全国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1.5克/千瓦时,百万千瓦机组的发电煤耗降至249.7克/千瓦时。过去10年,中国以年均3.1%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6.7%的GDP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6%,碳排放强度下降34%,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减少22%。

  电力技术创新成果丰硕。特高压技术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建成跨省区特高压输电通道35条,特高压“西电东送”电量超过6000亿千瓦时/年,70%以上的输电为清洁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建立了“三道防线”的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体系,中国30多年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保持特大型电网安全运行的世界纪录。

  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枢纽平台。实现“双碳”目标,根本上要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大幅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到2060年,中国能源电力转型将实现“70/80/90”目标,即电能消费比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与清洁能源发电比重分别达到70%、80%、90%以上,其中,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60%。随着化石能源发电逐步被新能源替代,新型电力系统形态特征发生显著改变,将以数字信息技术为驱动,在保障能源电力供应安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等技术特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途径是两端发力推进“两个替代”,即电力生产侧实施清洁替代、能源消费侧实施电能替代,实现源端减碳、终端脱碳。在电力生产侧,我国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耗的一半、约17亿吨标煤,产生二氧化碳排放45亿吨。减碳的根本途径在于清洁能源对煤炭发电的稳步替代,形成以新能源、水电、核电、生物质发电等为主的电力供应体系。在能源消费侧,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电气化率分别为26%、44%、4%,合计二氧化碳排放70亿吨,要提升工业、建筑、交通电气化水平,实现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加强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现代电网体系、智慧用能体系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创新。

  清洁低碳发展已成为未来趋势,新型电力系统从基础理论到核心技术都需要创新,相关政策机制需要统筹推进,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打破路径依赖,加强底层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加大研发力度,在清洁发电技术、电网技术、储能技术、氢能技术、再电气化技术、捕碳固碳技术、数字化技术、标准化技术等方面,加快实现创新突破。

  新型电力系统是对传统电力系统的继承与发展,其基础理论、技术产业和体制机制面临新的变革,我们要加强合作、不断探索,共同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和技术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第36届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 舒印彪,本文选自作者近日在2023国际标准化(麒麟)大会上做的报告,记者王美华整理)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山东能源集团老矿区转型发展路径探索
  • 2中俄两国煤炭贸易现状及运输通道对比分析
  • 3德国煤矿安全监管体系对我国的相关启示
  • 4论煤炭绿色开采的地质保障
  • 5电解海水制氢电极研究进展
  • 6《煤质技术》2025年第01期封面
  • 7露天煤矿卡车无人驾驶道路设施设计及应用研究
  • 8基于FlAC3D的反倾边坡局部陡帮开采破坏机理研究
  • 9黑岱沟选煤厂碳排放核算研究
  • 10AI赋能智能矿山:应用场景及未来展望

24小时内最火

  • 1钱建生教授:煤矿AI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与实践
  • 2江宁教授: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利用研究进展及展望
  • 3《煤炭经济研究》2025年第2期 | 贾凯威编委:气候变化与泛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
  • 4瓦斯抽采协同预裂爆破切顶卸压技术研究
  • 5论文推荐丨内蒙古大学杨琳教授:不同煤电退役路径下CCUS技术的综合效益评估
  • 6内蒙古: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 7水下爆炸复合压力测试与参数优化研究
  • 8静态乳化现场混装车在露天矿山的应用
  • 9协会调研组赴河南能源集团、焦作煤业公司调研
  • 10协会调研组赴贵州能源集团调研

24小时内最火

  • 1吴德义
  • 2中俄煤炭贸易
  • 3张世泰
  • 4方建雨
  • 5方建雨刘敢闯
  • 6无人驾驶 路径规划
  • 7王东
  • 8可归因性
  • 9无人驾驶综述
  • 10无人驾驶

24小时内最火

  • 1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 2陕西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一号煤矿
  • 3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4北京天玛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学院
  • 6陕西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
  • 7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8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 9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10中国矿业大学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