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研究背景
图1传统污水处理模式(a)和新型城市污水资源化处理模式(b)
研究主旨
拟通过中试规模的研究来评价预浓缩有机物效果及膜污染控制情况,采用超滤膜浓缩装置预处理污水,进行有机物的浓缩回收,解析膜污染变化规律和膜污染控制原理,对浓缩回收的碳源作能源平衡分析,以期为探索污水有机物资源化途径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主要内容
以两座膜分离反应器(A基地、B基地)为例,设计规模分别为100 m3·d-1及60 m3·d-1,考察了直接过滤(A基地阶段1)、强化过滤(A基地阶段2,B基地阶段3)过程对污水有机物的浓缩情况以及膜污染情况。
在运行的3个阶段,前96 h,累计回收COD量逐渐增多,96 h后累计回收COD量变化不明显。这可能与膜池内存在微生物有关,在复合阻塞剂与厌氧条件共同作用下,微生物更倾向于矿化溶解性有机物,导致有机物损失。实验结果表明,截留有机物停留时间3~4 d是合适的,COD回收率超过90%。
前2个阶段q在过滤抽吸周期内呈显著下降趋势。在阶段2和阶段3均有高度规律性的过滤特性,区别在于阶段2每个过滤周期抽吸水时TMP逐渐增大,而阶段3每个过滤周期抽吸水时TMP较恒定,这可能是大孔径的膜基材在复合阻塞剂的情况下更易形成稳态的吸附性滤饼层,表现为过滤抽吸过程中膜比通量几乎恒定。3个阶段的碳源浓缩过程中,系统的膜比通量下降趋势有很大的差别,在投加复合阻塞剂的情况下,即使在高浓度COD情况下,系统依然有良好的过滤能力,显示出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下膜表面滤饼层的特性有显著差异,工艺运行参数改进十分有助于改善膜浓缩效果。
结 论
(1)在过滤压差、透过水流、复合阻塞剂的作用下,膜丝表面易形成稳定的吸附性滤饼层,堆积在膜表面而形成的可逆性膜面污染,能显著降低膜污染程度,提高过水能力,尤其在阶段3,过滤抽吸周期内中膜比通量几乎恒定。
(2)原水中投加复合阻塞剂,作为凝聚核心参与混凝过程,逐渐形成更大的粒径和强度,增大了悬浮物颗粒粒径,絮体分支更多,透水性更好,较大的凝胶团被堆积在膜的表面。溶解性小分子有机物被复合阻塞剂的水解产物吸附,通过网捕和卷扫作用,黏附在凝胶团上。为保持较高膜通量情况下提高COD浓缩回收效率提供了理论支持。
(3)进水COD较低导致浓缩液有机物回收量少,严重制约了有机物转化为能源的回收量。预浓缩碳源再与餐厨垃圾协同厌氧消化,净能量产量能够由负值转为正值,原水碳源浓缩回收技术为未来污水资源化利用提供了良好处理手段,对城市水务行业碳减排工作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