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2019-04-17   来源:西安晚报

  

科研团队成员研讨方案(西安科技大学供图)


  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方圆百十公里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一代又一代煤炭人在这里追寻梦想,为这片热土贡献力量。西安科技大学校友、神华宁煤集团副总经理姚敏,就是其中之一。为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他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日投煤2200吨干煤粉全套气化技术(神宁炉),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1983年,姚敏考入西安矿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1987年毕业时,当时的同学都愿意留在大城市,他却想把所学知识用于改造家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原灵武矿务局,那时大学生很少,矿务局想留他在机关,他主动要求到一线去锻炼。几经周折,他来到磁窑堡煤矿机电科,当上一名电器技术员,管理高压班和井下电钳班。3年里他整天挎着电工工具井上井下跑,与工人同吃同劳动。那时的煤炭企业主要靠拼资源维持低水平发展,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国家所需、企业渴望的事,也是他的梦想。


  2004年,集团安排他负责宁夏第一个煤化工项目——25万吨/年煤制甲醇项目的筹建工作,该项目在当时是国内最大的煤制甲醇项目,他们面临着无任何煤化工人才储备、无煤化工核心技术、无煤化工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经验的“三无”困难。由于煤化工项目每一个环节都涉及世界顶尖技术,因此,技术人才队伍成为首当其冲的关键条件。为招到人才留住人才,他带领筹备小组以真诚感动人才,消除他们后顾之忧。半年时间,他们的煤化工人才队伍从几个人增加到了数百人。


  煤化工的发展除了人才,最核心的资源就是技术。当时,作为国内最大的煤制甲醇项目,最核心的气化装置是从首钢集团买来的“二手设备”。这样的气化炉技术尚不成熟,也没有先例可循。当时很多专家断言“一堆废铁,不可能开起来”。为争时间、抢速度,他和同事们一直奔波在项目建设现场,经常连续一两个月回不了家、半个月洗不上一次澡。夏天,他们在30多摄氏度的帐篷里连续研究方案七八个小时;冬天,他们又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刺骨寒风中打扫管道调试设备。2006年5月,姚敏意外摔伤了髋关节,为了不影响项目进度,术后45天他便坐着轮椅回到了建设现场。


  在5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中有个DME反应器,按德国技术专家的工艺流程操作,姚敏团队每次投料时总是控制不好温度。加之德国GSP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首次在全球工业化应用,试车时点火成功率低、挂渣不均匀、合成气带灰严重,气化炉运行一周左右就要停下清理,姚敏团队便讨论研究提出了改进方案。但专利商坚决拒绝他们修改技术。为能突破技术瓶颈,2012年,姚敏带领团队反复讨论、潜心钻研,全面启动了新型气化炉的研发。仅仅一年时间,姚敏团队不仅自行解决了DME反应器问题,直径4米、高21.6米、总重289.25吨、日投煤2200吨干煤粉全套气化技术(神宁炉)也在此时问世,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获得了15项发明专利及中国专利金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2016年9月23日,姚敏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代表神华宁煤与美国顶峰集团签署了“神宁炉”气化技术许可合同,标志着神华宁煤迈出了从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的坚实一步。在装置运行中,他们对德国技术进行了大量优化,开发出了MTP催化剂,还成功分享了该技术全球15%的转让权益,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蜕变。


  据介绍,“神宁炉”全面用于神宁煤制油项目后,就终止了德国西门子24台GSP气化炉的工艺包及专利许可合同,仅这一项就节省资金约2亿元。如今,“神宁炉”已经成为继美国GE、德国西门子、鲁奇加压气化、壳牌气化炉之后,最具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的新型气化炉成套装置。


  责任编辑:宫在芹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今日专家

姚义清,1986年生,陕西省富平县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亮点论文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为创新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明确了方向,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必然选择。基于2012、2015、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数...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