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2020封面文章(《煤质技术》)

来源:煤质技术

《煤质技术》创刊于1986年,双月刊。封面文章涵盖了煤炭发展的节能减排、生态保护、信息采集监控与管理、性能评价及研究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行业视野

封面文章

类别

253个

关键词

85位

专家

38篇

论文

20469IP

点击量

11125次

下载量
  • 作者(Author): 方全国, 皮中原

    摘要:回顾了我国煤炭质量检测技术领域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检测方法、标准体系以及标准物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详述了我国在煤炭质量检测技术领域研制的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方法标准等最新技术成就,并对未来该领域的技术动态进行展望。综合分析认为:我国煤炭质量分析方法、检测技术及装备的研发自20世纪60年代起,经历了从无到有、技术与设备引进、再创新与飞速发展及生产技术实现同步3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而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手段实现的成套煤炭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符合科技创新的强国战略发展要求,对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煤炭分析技术将及时跟踪国际先进领域动态,研究和建立新的准确快速自动化试验方法,开发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煤炭特性测量方法,利用新技术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提升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并完善仪器的智能化程度。需特别重视涵括煤炭检测智能化技术系列标准、固体生物质燃料等领域基础通用和社会公益性标准、煤炭检测领域国际标准的煤炭检测标准体系建设,以支撑产业跨界融合及国际竞争力提升。
    免费下载
    煤质技术
    2020年第06期
    483
    397
  • 作者(Author): 解强

    摘要:煤炭在作为原燃料利用时,准确、实时、在线获得煤质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在对煤质检验技术进行综述性评介的基础上判识发展趋向,基于煤炭利用对煤炭组成性能、检测的需求以研讨煤质检验技术开发或发展完善时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结果表明:煤质检验已经从离线、人工、化学法分析逐渐向在线、智能、物理法表征过渡,并将应用人工智能将采制样、多指标分析、数据传输和云管理等环节有机集成;煤质检验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动力煤或电煤,原料煤尤其是煤化工原料煤也应被纳入煤质检验的范畴;对特定煤田、特定用途的煤,煤质检验的内容除了常规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发热量之外,还应包括煤中的碱(土)金属、有害微量元素等检测,并测定热解反应热以及基于现代气流床气化工艺进行煤气化特性评价。煤质检验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免费下载
    煤质技术
    2020年第06期
    453
    412
  • 作者(Author): 皮中原, 张连强, 隋艳

    摘要:基于煤炭样品制备自动化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发展,结合国家标准GB/T 474—2008《煤样的制备方法》和GB/T 19494.2—2004《煤炭机械化采样 第2部分:煤样的制备》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介绍了全自动制样系统的组成及特点,阐述了煤炭全自动制样系统破碎、缩分、干燥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由综合分析认为:由于煤炭来源、种类、性质等的复杂性和不均匀性,需综合考虑高转速、长流程、密封性等过程带来的水分损失以及全过程、多设备、样品残余等带来的样品相互污染,兼顾全流程的机械磨损、样品损失、水分适应性及各阶段样品的粒度均匀性、过破碎、过筛率、代表性(切割次数)以及是否达到空气干燥状态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其关键技术的完善改进以保证样品制备具有有效的代表性且不产生实质性偏倚。
    免费下载
    煤质技术
    2020年第06期
    495
    400
  • 作者(Author): 王阳阳

    摘要:煤质是商品煤定价的决定性因素,而采制样的代表性对煤质结果准确性具有重大的影响。目前对采制样设备采样效果的判断主要依据标准GB/T 19494—2004,由对机械化采样和手工采样得到的煤样分别进行化验对比可知,其结果干扰因素多、受采样时胶带上煤流煤质稳定性影响大且无法对采制样过程中的缩分效果进行单独判断。为了判断煤炭采制样过程中的缩分效果,通过离散元仿真开发1种颗粒回溯技术,并对旋转缩分器的缩分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在离散元模型中提取出回溯至落料管中的缩分样颗粒的三维坐标,并引入离散系数以建立基于颗粒回溯技术的煤炭缩分效果定量研究方法。结合颗粒回溯技术的引入以及缩分效果判定原则的确定,以某新型旋转缩分器为例,对在收集器不同转速下的缩分效果进行判别,结果表明:当收集器转速从0.5 r/s升至1.5 r/s,旋转缩分器离散系数从2.50下降至1.12;随着收集器转速的增加,其离散系数降低明显,即增加旋转缩分器的转速后可提高其缩分效果。
    免费下载
    煤质技术
    2020年第06期
    389
    394
  • 作者(Author): 王化阳

    摘要:对直接测汞仪测定固体生物质燃料中汞的方法进行研究,简要介绍了直接测汞仪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标准曲线的绘制以及生物质样品的制备,考察了样品粒度、进样量、分解时间和燃烧分解温度等试验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空白测试、测定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测试条件确定为粒度0.5 mm、进样量80 mg、分解时间120 s、燃烧分解温度700 ℃;直接测汞仪在汞含量(0~2)ng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 9,方法检出限为0.45 ng/g,相对标准偏差为3.97%,加标回收率为93.74%~104.09%;直接测汞仪法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检出限低、精密度好,适用于固体生物质燃料中汞的测定。
    免费下载
    煤质技术
    2020年第06期
    303
    145
  • 作者(Author): 石勇丽, 张凯

    摘要:燃煤汞排放是造成全国产煤重点城市郑州的大气汞污染之重要来源,研究郑州地区煤中汞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对探究煤中脱汞技术与减少燃煤中汞的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采集郑州周边地区106个煤样进行汞含量测试以研究其分布特征,并从中选取20个煤样,分别以高硫煤、中低硫煤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煤中汞含量与灰分、硫含量的关系。研究发现:106个煤样中低汞煤样数量为87个,占总数的82%。郑州周边地区汞含量范围在0.07 μg/g ~0.485 μg/g,算术平均值为 0.185 μg/g,与河南省煤中汞含量的平均值相近,小于全国煤中汞含量平均值0.20 μg/g,高于世界煤中汞含量平均值0.10 μg/g;高硫煤样品中汞与硫化物相关性R2=0.711 86,相关性显著;而在中低硫煤中,煤中汞的含量与硫含量和灰分的相关性不明显。
    免费下载
    煤质技术
    2020年第06期
    316
    139
  • 作者(Author): 张飏, 白效言, 胡兆胜

    摘要:我国焦化行业体量巨大、环保限产形势日益严峻,同时高炉用焦炭对硫分等质量指标要求不断提升,导致高硫炼焦煤在冶金焦生产领域的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基于炼焦煤中无机硫和有机硫的赋存形态及转化迁移规律各异,对炼焦煤中硫的赋存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进行梳理总结,综述各类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各类形态硫可能适用的脱除方法和效果,可为高硫煤的清洁转化与利用途径优化提供参考。对煤中硫赋存状态、迁移规律、脱硫技术进展及适用性进行比选分析,结果表明:在炼焦转化前,重介、浮选等工业物理洗选方法可有效脱除高硫炼焦煤中无机硫,但对有机硫无显著效果,过度洗选还可能会导致有机硫相对含量的升高,同时碱法、溶剂萃取等化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脱除炼焦煤中有机硫,但会破坏其结构和黏结性,且易造成污染问题;炼焦转化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气氛控制和配入添加剂,可脱除煤中部分有机硫,但该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值得进一步研究;炼焦转化后,煤中硫转入气相和液相,其脱硫技术成熟,可选择性较多;建议脱硫工艺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产品定位、转化工艺、成本效益等各方面因素。
    免费下载
    煤质技术
    2020年第05期
    378
    251
  • 作者(Author): 解炜, 肖乃友, 段超, 李小亮, 吴涛

    摘要:活性炭吸附工艺适合处理低浓度、高通量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而活性炭种类较多且VOCs废气来源广泛、组成复杂,因而需根据有机废气特性选用活性炭以取得理想的净化效果。从活性炭的孔结构、比表面积、表面官能团、堆积密度及灰分等方面开展分析,且基于吸附理论从有机质沸点、分子结构及极性等有机质特性方面进行探讨。通常沸点高的VOCs组分更易于吸附在活性炭表面,但也要综合有机质的极性、分子结构与活性炭的表面化学及孔结构关系才会取得理想的净化效果;活性炭处理温度高、湿度大的VOCs废气效果较差。提出针对分散的、排放量低的VOCs废气处理,应用于小型活性炭固定床装置较为合适,指出对处理VOCs失效的活性炭集中再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建议建立活性炭处理VOCs评价平台,开展活性炭吸附-脱附循环研究从而达到“精准选炭”的目的。
    免费下载
    煤质技术
    2020年第05期
    386
    280
 1 2 3 4 5下一页尾页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