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煤矿工业物联网设备识别模型

2024-04-18


研究背景

       煤矿工业物联网(IIoT)设备受自身设计和性质限制,通常为计算与存储资源受限设备,难以采用强密码协议与复杂的认证机制进行安全防护,攻击者通过分析网络通信流量,对特定漏洞设备发起针对性网络攻击,可能造成敏感数据泄露或恶意篡改,严重威胁煤矿IIoT的安全稳定。精准识别煤矿IIoT设备可完善煤矿设备资产信息库,有效管理并维护设备正常运转,为提高设备的安全防护能力提供依据。现有设备识别算法存在特征构造复杂、内存与计算需求较高导致难以部署在资源受限的煤矿IIoT设备中等问题。本文利用轻量化神经网络方法,提出了一种煤矿IIoT设备识别模型。



煤矿IIoT设备识别模型

       煤矿IIoT设备识别模型分为原始流量切分与截取、Non−IIoT设备过滤、偏移流量数据平衡、煤矿IIoT设备识别4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1) 原始流量切分与截取。将支持TCP/IP协议传输的流量数据切分为双向会话流,去除会话流中无关MAC/IP地址字段,并删除会话流中应用层空/重复文件,将每个会话流截取定长字段后转为IDX格式进行存储。

       2) Non−IIoT设备过滤。利用轻量级深度可分离卷积(DSC)替代传统卷积提取流量特征,结合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BAM)校正通道、空间权重,搭建DSC−CBAM模型(如下图所示)过滤Non−IIoT设备。

       3) 偏移流量数据平衡。采用带有阶段惩罚的Wasserstein生成对抗网络(WGAN−GP)模型平衡流量较少类煤矿IIoT设备流量数据,将平衡后数据并入原有设备数据集中共同作为煤矿IIoT设备增强数据集。

       4) 煤矿IIoT设备识别。引入多尺度特征融合(MFF)技术与Mish激活函数优化DSC−CBAM模型,构建优化混合模态识别(MDCM)模型(结构见下表)。将经过平衡后的数据输入MDCM模型,实现煤矿IIoT设备精准识别。



实验分析


1.消融实验

       通过消融实验验证MDCM模型中DSC,CBAM,MFF,Mish对优化煤矿IIoT设备识别效果的有效性,结果如下图所示。CNN模型收敛速度中等,各评价指标保持在99.960%左右,但参数量高达228 318个,模型复杂度较高;DSC模型参数量为CNN模型的16.6%,精确率、召回率等略有损失,表明DSC确实会破坏卷积核与输出通道的相互作用,但各项评价指标仍能保持在99.955%以上;DSC−CBAM模型收敛速度慢于CNN模型,除参数量略增大外,其他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上述模型,表明采用CBAM校正特征权重可极大提升模型识别性能;MDC模型收敛速度进一步加快,各项评价指标显著提升至99.970%以上;MDCM模型收敛速度最快,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与F1−score指标均最优,高达99.975%以上,而参数增加量几乎可忽略不计。


2.模型对比实验

       为验证本文所提设备识别模型的优越性,在UNSW数据集上与文献[6] 、文献[10]、文献[11]、文献[34]中所提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见下表。文献[6]构建ML模型识别设备类型,准确率达99.88%,但人工手动提取流量特征耗费人力物力,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大规模IIoT数据处理;文献[10]将流量截取2 500 byte长度,采用CNN+双向LSTM提取设备时间与空间特征,识别准确率达99.91%,但流量截取字节长度过长,且模型复杂度过高,难以部署;文献[11]仅将流量数据切分至应用层,忽略了数据包OSI模型其他层特征信息,识别结果不够精确,且模型参数量较多;文献[34]采用128个5×5与64个3×3大小的卷积核提取流量特征,虽达到最高识别精度,但模型参数量最大;本文所提MDCM模型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与F1−score指标均达到最优,且参数量最小。

作者简介


郝秦霞(1980—),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应用、矿山安全,E-mail:haoqinxia@xust.edu.cn。

引用格式

郝秦霞,李慧敏. 煤矿工业物联网设备识别模型[J]. 工矿自动化,2024,50(3):99-107.

HAO Qinxia, LI Huimin. Recognition model of IIoT equipment in coal mine[J]. Journal of Mine Automation,2024,50(3):99-107.

扫码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李家卓(1986.03-),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矿业大...

亮点论文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尚建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团队综述了以煤热解为龙头的煤分质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煤中低温热解技术的发展历史。其次,介绍了我...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