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中国煤炭报》党委书记:努力抓住“新基建”赋能煤炭工业的机遇

2020-05-21   来源:煤炭经济研究   作者:崔涛

  当前,以5G、轨道交通、特高压、充电桩、新能源、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兴起。煤炭工业当抓住机遇,赋能发展动力,实现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般认为,中国现在所建设的“新型工业化”,是在传统工业化基础上,叠加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等要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产生和应用的结果。因此,“新基建”既包括新一代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和新能源基础设施,也包括经过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的传统基础设施和传统工业。

  

  “新基建”是中国经济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壮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办法,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数字经济,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在进入下半场。中央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早已展开对“新基建”的战略规划和布局。2018 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 年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明确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更是为“新基建”吹响了“冲锋号”,按下了“快进键”。

  

  “新基建”将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首先,“新基建”的大规模投资和新增耗能,将进一步拉动煤炭消费。据测算,2020 年我国仅5G、特高压、轨道交通、充电桩、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的投资规模就在万亿元以上,这必将通过相关制造产业转化为对煤炭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基建”的成果必然会增加能耗,从而增加煤炭消费。仅以数据中心为例,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称,目前中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已连续8 年以超过12%的速度增长,预计2020 年总耗电量将达到2 962 亿千瓦。据三峡集团数据,2019 年三峡工程全年发电量为968.8 亿千瓦时。煤炭行业要站在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从国家主体基础能源的角度,认真研究“新基建”对煤炭消费的潜在拉动,坚定信心,谋划发展。


其次,要积极探索“新基建”赋能煤炭工业升级的路径。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在煤炭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煤炭工业在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道路上高歌前行,全国煤矿基本实现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到去年底已建成200 余个无人工作面,在煤炭供给、安全生产等方面实现历史性跨越,全要素生产效率、发展质量获得提升。2020 年3 月,国家能源局、应急管理部、国家煤矿安监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共同发布《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智能装备、煤炭开发技术与装备深度融合等,提出了18 条指导性意见,目的在于建设全方位的煤矿智能系统,实现矿井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安全高效智能运行。建设智能化煤矿,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符合煤炭企业发展要求,必将对我国煤矿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在积极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同时,还要从煤炭全产业链着眼,注重煤炭工业数字化改造,加速机器换人,大力发展煤炭工业互联网,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工业深度融合,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煤炭生产和服务体系,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消耗和保证安全生产,提升劳动生产率和改进产品质量,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煤炭工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向着智慧煤炭工业升级发展。

  

  最后,煤炭企业要着力在“新基建”中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同于传统基建,“新基建”将更多依靠市场化力量,自下而上动态推进,企业将成为建设主力。在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方面,煤炭企业已经拥有不少成熟的技术,并得到了实践验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煤炭企业复工复产比较顺利,大数据平台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围绕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形成完整的生产系统和管理流程应用,大力创建新发展模式,既做能源和装备供应商,也做数字服务提供商,与产业链伙伴无缝连接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客户需求驱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既覆盖全产业链也跨行业融合创新的生态系统,催生新经济增长点,推动煤炭企业转型。

  责任编辑:宫在芹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