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可以概括为:以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为主,结合人工干预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其功能与结构,并能自我维持、正向演替,实现新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矿业大学矿山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卞正富教授团队在近日首发于《煤炭学报》的《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的路径选择》一文(点击查看全文)中对矿山生态修复内涵做出的新的阐释,研究同时系统构建了适应碳中和愿景目标下矿山生态修复的新路径。
传统生态修复工程缺乏从资源经济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双重视角的系统性思维,导致修复工程高投入、高耗能,生态增汇能力差、恢复后生态系统不稳定。双碳目标下,矿山生态修复必须被赋予更深层次的任务与使命,尤其要将碳中和目标纳入矿山生态修复的内涵和目标之中。
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未来主要的实现路径包括改善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碳汇能力4个方面。土地整治、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社会转型、景观重建等是矿山生态修复通常采用的人工引导措施,这些举措对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矿山生态修复对实现碳中和的作用
卞正富等研究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从能源替代、产业替代与升级、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延伸矿山生态修复措施,并指出矿山生态修复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源替代、节能减排和固碳增汇三方面,且三者的贡献大小顺序为能源替代>节能减排>固碳增汇。
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适应碳中和背景,矿山生态修复需从3个层面构建新路径:
(1)更新标准规范,适应碳中和需求。构建“1+N”标准与规范体系,即:“1”是指原则把控,制定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导则,明确碳中和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基本原则、工程环节与修复内容;“N”是指各环节、各内容或修复要素的标准与规范,根据质量控制、调查评估、规划设计、技术实施、管理维护等流程制定或修订相应的标准规范,为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遵循。
(2)改革管理机制,实现多目标协同。具体包括矿业采取临时用地政策、地上与地下空间权属分离、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市场化机制、矿山生态修复与多举措协同等。
(3)创新技术体系,推动全过程减排增汇
分类施策。广义的矿山生态修复包括生态重建、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依据气候差异与生态退化的可逆性,全国范围大致可划分为湿润-半湿润矿区生态重建类、半干旱矿区生态修复类以及寒旱矿区生态保护类,按照以上三个分类进行针对性修复。
分区管控。以《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D 1036—2013)》中划分的10个土地复垦类型区为基础,考虑矿山生态环境本底条件和煤矿山分布实际,对西北干旱区进一步细分,并将东南沿海山地丘陵区与中部山地丘陵区合并,得到全国矿山生态修复11个生态环境地理分区,11个分区是对以上3种类型的进一步细分。
分级治理。在分区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安全屏障等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实施分级治理。
分步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贯穿矿山全生命周期,应从源头预防、过程管控、修复后监管三个阶段构建技术体系,分步实施生态修复规划。
碳中和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路径
矿山生态修复的分区管控、分级治理、分类施策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的资金支持。
引用格式:卞正富,于昊辰,韩晓彤.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的路径选择[J/OL].煤炭学报:1-12[2022-01-04].[https://doi.org/10.13225/j.cnki.jccs.YG21.1671]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