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全国煤矿瓦斯和冲击地压重大灾害防治现场会召开 强调瓦斯防治“6个要”

2022-08-17   来源:中国煤炭报

  8月11日至12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在陕西省咸阳市召开全国煤矿瓦斯和冲击地压重大灾害防治现场会。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局长黄玉治出席会议并讲话,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周德昶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

  

  会议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应急管理部统一部署,总结推广瓦斯和冲击地压防治先进经验做法,分析研判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采取有力措施,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坚决防范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安全生产环境。

  

  会议指出,做好瓦斯等重大灾害治理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超前治理,必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多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在瓦斯和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近5年,理念明显提升、制度更加健全、措施更加有力、科技持续创新、执法更加有效、事故大幅下降。与前5年相比,瓦斯和冲击地压事故总量下降68.9%,死亡人数下降70%,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74%、81%。

  

  会议强调,瓦斯仍然是煤矿安全“第一杀手”,冲击地压极易引起群死群伤的大事故,必须锚定瓦斯“零超限”、煤层“零突出”、煤岩“零冲击”目标,完善瓦斯综合治理“抽采达标、通风可靠、监控有效、管理到位”十六字工作体系,坚持冲击地压“区域先行、局部跟进、分区管理、分类防治”防治原则,压实责任、精准施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有效防范遏制瓦斯和冲击地压重特大事故。突出灾害超前治理,强化治本攻坚,加强灾害定性、地质情况探查和优化治灾措施,加强源头治理;突出抽采达标,强化瓦斯防治,以防范瓦斯超限为抓手,在瓦斯参数测定、保证抽采效果、关键环节措施落实和瓦斯超限处置处理上下功夫;突出区域先行,强化冲击地压防治,推动落实“三限三强”措施(限采深、限强度、限定员、强监测、强卸压、强支护),运用保护层开采和顶板压裂等区域卸压防冲方法,推进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最大限度降低应力集中程度;突出关键少数,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压实企业第一责任人责任,压实技术管理责任,完善灾害治理的责任体系;突出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强化“产学研用”多方合作,聚焦基础性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先进装备研发等,提高科技支撑与保障能力;突出精准执法,强化监管监察推动,创新监管监察方式方法,用足用好相关监测预警系统,精准研判风险,注重抓住瓦斯和冲击地压灾害治理监察重点,加强检查指导服务,推动煤矿企业提高重大灾害风险防控能力。

  

  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各矿山企业要进一步转变作风,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超常规开展工作,全面深入彻底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持续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全面排查化解露天矿安全风险,全力抓好安全度汛工作,坚守底线做好煤炭安全保供,坚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以扎实行动和良好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上,陕西煤业集团、淮河能源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单位介绍了煤矿瓦斯和冲击地压灾害防治工作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等专家学者作了专题讲座。会议期间,参会人员集体参观了煤矿瓦斯治理和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及智能化成果展览,分组赴陕西煤业集团大佛寺煤矿、小庄煤矿、孟村煤矿进行了现场参观学习。


  以下为煤矿瓦斯和冲击地压防治经验做法摘登

  

  全面构建重大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陕煤集团

  

  目前,陕煤集团所属36对生产矿井中,安全“零死亡”周期超过1000天的矿井有23对、超过3000天的矿井有12对,安全“零死亡”周期最长的矿井超过20年。

  

  近年来,该集团坚持零伤亡、零超限、零突出、零透水、零自燃、零冲击的“六零”安全目标,按照重大灾害超前探查,超前治理、区域治理和系统治理,提升矿井重大灾害治理能力、提升矿井重大灾害治理效率、提升矿井重大灾害保障能力的灾害治理“一超三治三提升”的工作思路,强化灾害治理“八化”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和装备支撑作用,加大灾害治理关键技术攻关,系统构建瓦斯、冲击地压、水害等重大灾害精准高效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煤矿防灾、抗灾、治灾综合水平和保障能力,有力促进了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

  

  一是引领体系化,突出融会贯通,实现防治重大灾害纲举目张。坚持“只有没到位的措施,没有治不住的灾害”等安全理念,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全力推进重大灾害治理措施落实到位,实现煤矿重大灾害精准防治、协同治理、彻底根治。

  

  二是地质保障透明化,突出精准高效,实现防治重大灾害无隐蔽、无盲点。按照“灾害治理、地质先行”的要求,超前规划地质勘探工程,通过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应用先进的钻探、物探、化探、遥感、随钻雷达等方法,实施立体网格化、多层级超前探查,实现了“相互验证、综合分析、超前预报、精准预警”的目标。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地面补勘钻孔进尺21万米、地面物探面积193.3平方千米、井下超前钻探进尺169万米、掘进超前物探进尺47.2万米。率先推广应用非接触自然电磁脉冲勘探技术,采用“无人机”携带探查设备开展煤层等综合探查,探查时间同比缩短80%以上。建成运行了陕西煤业安全生产信息共享平台,持续优化扩充系统功能,使矿井地质、水文、瓦斯、应力等40余种图件能够动态更新,达到地质数据上下联动、动态迭代、实时反演,实现了地质探查数据高度集成、有效融合。与王双明院士团队合作,研发了煤矿智能地质保障系统,搭建了井上井下复合源信息监控平台,建成瓦斯、冲击地压、水害等重大灾害在线预警模型,可自动生成50张地质图、10余种三维地质模型、多点纵横剖切图,实现了数据、信息、知识三层架构下的地质信息全息透明,各种地质预报准确率提高了50%以上。

  

  三是灾害防治系统化,突出立体全面,实现防治重大灾害协同高效。陕煤集团成立了煤矿重大灾害治理工作专班,制定了《煤矿重大灾害治理工作方案》等40余项制度。对38对矿井实行“一矿一策”优化调整,大幅提高了矿井安全保障能力。2018年至今,累计优化生产系统216项,缩减采区6个、压减采煤队8个、减少掘进头(面)118个;采煤工作面平均几何尺寸增加了30%以上,形成了13个超长工作面;18处煤矿采煤工作面煤柱由25米调整为9米至13米,大幅减小了采动压力对巷道的影响。通过实施瓦斯治理“三区联动”生产布局,彬长矿区和韩城矿区提前3年至5年实现了区域瓦斯资源高效抽采与利用;冲击地压矿井全面实施“一面三区、三区联动”开采模式,为灾害治理拓展了时间和空间。另外,根据矿井灾害特征,形成了“耦合灾害分元治、多种灾害协同治、时空有序立体治”的灾害治理体系,实现了灾害治理关键技术重大突破。

  

  四是治理措施工程化,突出执行到位,实现重大灾害源头治理。按照灾害治理“五落实”原则,坚持将每项治理措施落实为具体治理工程,严格实行工程化管理,执行“PDCA”流程管控,强化考核兑现,确保超前治理、高效治理。2018年以来,累计实施灾害治理重大工程1000余项,均超前治理到位。所属36对生产矿井大力实施“一钻孔一工程”“一钻孔一档案”,全面推广随钻轨迹仪及全视频打钻系统,实现治理过程透明监督、实时纠偏。

  

  五是科技攻关前沿化,突出创新引领和瓶颈突破,实现重大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煤炭板块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科技工作管理办法等15项规章制度,健全所属单位科研机构,建立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重点围绕灾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等七大方向强化攻关,科研资金年增幅超过了30%。

  

  六是安全监控网络化,突出实时覆盖,实现重大灾害防治环节动态管控。在所属矿井全面应用安全生产共享平台和安全双重预防信息系统,构建了安全监测等灾害防治综合信息化监控网络系统,足额配备系统管理、分析、维护人员。3年来,全面升级完成36对生产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11对矿井建成了智能通风系统,8对冲击地压矿井全部实现了平面监测向立体监测、局部监测向全矿井监测的突破。全面推广应用黄陵矿业公司“AI+N0SA”全过程安全管理经验,建成全国首家N0SA四星煤矿。到今年底,45%的矿井将全面建成“千眼”视频系统,到2023年底实现全覆盖。

  

  七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突出基础提升,稳步提高灾害治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通过健全机构、制定规划、年度部署、季度考核、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创新构建标准化运行体系,深化标准化建设工作,达标创标成效显著。目前,50%的生产矿井实现一级达标,其余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制定了重大灾害“一超三治三提升”技术规范、巷道系统“三优两提高”技术规范、灾害治理“五超前”验收评价标准、重大灾害治理示范矿井建设标准和考核办法,全面提升灾害治理工作效能。

  

  八是管理责任层级化,突出责任到位,实现重大灾害防治工作闭环管理。围绕煤矿重大灾害治理工作要求,建立了“人人有责、层层负责、各司其责”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制定了《安全生产红线管理规定》等20余项制度,所属矿井按标准配套各类灾害治理装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所属煤层气开发利用公司的技术经验和平台优势,高效开展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重大灾害治理工程。完善重大灾害治理责任制,形成纵横结合的目标责任工作体系,实现了各层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菜单式管理。推行灾害治理工程全生命周期责任考核管理,围绕“零重大隐患,一般隐患按期闭合率实现100%”的目标,制定了安全责任、安全管理等4个方面50余项考核内容,聚焦“关键少数”安全生产责任履职考核,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及“四不放过”,确保各项灾害治理工作高效推进。

  

  多措并举实施瓦斯综合治理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原淮南矿业集团改制而来。淮南矿区是我国高瓦斯复杂地质条件开采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复杂、“三高”、“三软”。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矿区范围内落差大于20米以上的断层有611条,每平方千米平均0.4条,其中延伸长度大于1000米的断层占总数的62.5%。目前,该集团在安徽省境内8对生产矿井均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达20.76立方米/吨,绝对瓦斯涌出量达193.61立方米/分钟。矿区瓦斯、水、火、冲击地压等多元自然灾害威胁严重。

  

  打造瓦斯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长期以来,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上下统一“瓦斯不治,矿无宁日”的思想认识,全面深入开展瓦斯综合治理。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坚定保护层开采信心,全面实施“可保必保、应抽尽抽”的瓦斯治本战略,通过多年来不断地集成创新,逐步形成了以保护层开采技术为主的瓦斯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该集团明确保护层开采技术是最便捷、经济、安全的瓦斯治本技术,科学选择首采关健保护层,最大化获取安全煤量,真正促进瓦斯治理由治得住向“治得快、治得省”迈进。

  

  该集团将保护层开采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执行月度通报、季度考核、半年奖惩。通过正向、反向激励,充分调动基层开采保护层的积极性,从而最大化获取安全卸压煤量。

  

  为应对松软低透气性煤层预抽效果差、抽采达标时间长的难题,解决采掘接续紧张和瓦斯治理之间的矛盾,实现快速消突和瓦斯抽采最大化的目的,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创新开展了针对不同煤层条件的增透技术研究。淮南矿区从2002年开始试验地面抽采瓦斯,先后研究实施了适应不同条件的采动区地面钻井。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应用自动化钻机,具备一键自动钻进、自动装卸钻杆、远程遥控、实时监测施工参数等功能,每条自动化钻机作业线由2台至3台自动化钻机组成。

  

  该集团推广定向长钻孔施工技术。采用软煤定向钻机、气动马达和无线电磁波测量系统,解决软煤顺层定向钻进垮孔严重、信号传输困难等技术难题,形成了淮南矿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软煤顺层定向长钻孔区域预抽消突技术方法与工艺。先后在14个采煤工作面采用“以孔代巷”技术,累计施工“以孔代巷”钻孔超过10.3万米。

  

  淮南矿区一直秉承“瓦斯治理、岩巷先行”“多打岩巷多打钻”的瓦斯治理理念。针对煤矿深井巷道掘进特殊工程环境,提出了煤矿用小型盾构机设计原则及技术指标,合作研发了煤矿用盾构施工5.5米、4.5米、3.5米等成套技术,解决了瓦斯抽采巷道快速施工技术难题。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提出“一个钻孔就是一项工程”的理念,建立钻孔设计、施工、验收、反演、评价以及追责的整套流程,通过“钻到位、管到底、孔封严、水放通、长时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提高打钻质量和抽采效果。

  

  该集团牢固树立“断层就是老虎、构造就是险区、抽冒就是事故”的理念,变“过断层”为“治断层”。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变地质月报为周报,进一步提高地质预报准确性,对断层、构造进行超前治理,严防片帮掉顶造成瓦斯超限。

  

  保障瓦斯治理措施落实

  

  淮河能源集团坚持每年制定各矿瓦斯治理总体目标、任务指标和重点工作,执行“一通三防”及防突例会制度,瓦斯治理“一矿一策”“一面一策”制度等,全面加强防突管理、强力推进保护层开采、严格矿井“一通三防”系统管理、加强底(顶)板专用瓦斯抽采巷管理、全面实施以水力化为主的综合增透措施等管理规定。

  

  淮河能源集团制定瓦斯治理“五项指标”考核奖罚制度。经界定的关键保护层开采,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煤层厚度1.5米至0.8米的奖励30元/平方米,冲刷带、无煤区及煤厚小于0.8米的奖励100元/平方米;关键保护层面积半年未完成计划的,给予矿党政正职各1万元、责任分管副职0.8万元的经济处罚;年度未完成的,给予矿党政正职、责任分管副职各1.6万元经济处罚。瓦斯抽采量、瓦斯抽采率和瓦斯治理巷道实行年度考核,单项考核未完成的,给予矿党政正职各5000元、责任分管副职4000元经济处罚。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通过制定瓦斯治理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重大攻关课题,同时积极申报、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攻关项目,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为了推动深部煤炭开采瓦斯治理方式由井下向地面的转变,该集团于2017年启动了松软低透气性煤层地面瓦斯区域治理技术研究,引进石油系统页岩气开发装备与技术,在煤层顶(底)板岩层中试验定向水平井,实施分段压裂,改造实体煤,破解深部无保护层开采条件、强突出煤层打钻喷孔及瓦斯治理工程量大、成本高、用工多等问题。目前,已在深部煤层高瓦斯强突出区域施工18口试验井,其中8口试验井开始排采产气。

  

  淮南矿区连续25年杜绝了瓦斯爆炸事故,连续13年杜绝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近年来,矿井瓦斯抽采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瓦斯超限次数也由2005年的343次降至2020年的1次,2021年淮南矿区首次实现年度瓦斯零超限,为淮南煤矿的历史最佳水平。今年以来,淮南矿区均为瓦斯零超限,瓦斯治理保障了矿区的安全高效生产。

  

  锚定“零冲击”,建“1220”管控机制

  山东能源集团

  

  山东能源集团有冲击地压矿井36处,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地区,产能1.12亿吨/年,占该集团国内总产能的52%。

  

  山东能源集团提出煤岩“零冲击”目标,构建起“1220”冲击地压灾害管控机制,即树立能量超限就是事故的“一个理念”,健全防冲管理和技术“两大体系”,坚持布局合理、生产有序、支护可靠、监控有效、卸压到位的“20字防冲措施”。

  

  夯实冲击地压防治基础支撑

  

  山东能源集团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层层压实各级主要负责人防冲责任,形成“315”防冲管理体系,即构建能源集团—二级单位—矿井三级领导和组织管理体系,集团总部成立防冲中心作为专设机构,部署鲁西、兖矿、西北、新矿、枣矿5个分中心。

  

  做到了“六个坚持”。坚持防冲投入优先。在吨煤15元安全投入的基础上,再增加吨煤15元专项防冲安全费用,2021年提取防冲安全费用12.9亿元。坚持分级分类管控。山东能源集团根据冲击地压机理,将矿井划分为深部静载型、构造应力型、坚硬顶板型、煤柱型、复合灾害型5种冲击压类型,实施分类防控;将矿井分为一般、较高、高和特高4个风险等级进行分级管控。坚持配强专业队伍。成立三级冲击地压防治领导小组,配备三级专业副总师,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40余名。坚持全员素质培训。投资1600万元建成国内首个冲击地压实操培训基地,已组织内部培训7期。坚持智能装备升级。深入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制定智能化矿井建设三年规划,明确“155、277、388”控人目标(将矿井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单班下井人数分别不超过100人、200人、300人,综采和综掘工作面分别不超过5人、7人、8人),累计投资74亿元,完成智能化项目706项,9处矿井实现“155、277、388”目标,年底前将达到21处;省内冲击地压矿井全部实现智能化开采,单班作业人数最低下降至200人以内。坚持考核激励并重。建立目标激励制度,对冲击地压专业队伍实施薪酬分配政策倾斜,鲁西矿业等灾害严重矿井防冲技术人员按同岗级绩效的1.2倍发放,操作工人参照采掘一线工资待遇。建立约束管理制度。建立量化考核制度,规范冲击地压十条问责“红牌”标准和二级单位副总工程师以上“关键少数”防冲失职追责标准。2021年,扣减二级单位领导班子绩效100余万元,5名严重失职的防冲副总、区队长被调离工作岗位。

  

  建立完善技术保障体系

  

  山东能源集团构建了涵盖技术标准、流程、研发的技术保障体系,实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

  

  一是坚持规范先行,构建防冲技术标准。全面落实国家及地方防冲规章制度,制定冲击地压防治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岗位操作规程,形成两个“123”防冲技术标准。在技术研究改进上实行“一报表、两分析、三总结”,在技术落地实施上建立“一规程、两图纸、三措施”。

  

  二是聚力效能提升,规范技术管控流程。

  

  三是抓实重点审査,严把报告方案关口。建立防冲科研项目前置审查制度,重大科研项目由山东能源集团组织审查,避免科研项目“虎头蛇尾、高投入低产出”。

  

  四是突出科技创新,研发攻关关键技术。成立专职防冲研发团队,配备高级以上职称、博士等人员80余人;联合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东局,投资6000万元建成国内首个冲击地压实验室;推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联合国内外专家团队集中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山东省重大科技项目。联合重组以来,该集团累计投入4.8亿元,实施防冲科研项目78项。

  

  实现风险超前预控

  

  山东能源集团聚焦重点关键环节,确立“20字防冲措施”,提升了防冲工作标准化、科学化水平。

  

  一是强化区域管控抓源头,确保布局合理。突出量化布局、分区管理、规范接续“三向发力”,强化生产布局管理。进行防冲“不安全煤量”分区管理,禁采区内严禁采掘,缓采区内不得回采。今年划定缓采区95个、涉及可采储量2.3亿吨,禁采区56个、涉及可采储量2.4亿吨。经过长期摸索,形成了巷道岩层布置和煤柱“两极”原则,新掘开拓备大巷采用岩布置方式。将区段煤柱宽度由7米优化为2.5米至4米,明确高瓦斯煤层不超过6米。在国内首次探索研究“负煤柱”开采工艺,并在华丰煤矿和硫磺沟煤矿成功应用;推行“大宽”工作面开采工艺。

  

  二是强化劳动组织限定员,确保生产有序。持续优化冲击地压矿井生产组织管理,严格落实“一矿两面三刀”措施,坚决落实各项限强度措施。严格按照不大于核定生产能力下达生产指标,其中省内20处冲击地压矿井生产指标均低于核定生产能力。建立卸压治理时间保证机制,排定采煤工作面接续至少预留3个月治灾时间,工作面安装后至少预留15天治灾时间。严格落实冲击地压9人、16人“限定员”措施。

  

  三是强化支护体系优设计,确保支护可靠。持续强化支护体系建设。建立厚煤层托顶煤、中等及以上冲击危险巷道支护抗冲击能力评估机制,开展全面“体检”优化支护方案。建立冲击地压巷道“一级锚网索、二级可缩性钢棚、三级液压支架”的三级支护体系。把采煤工作面超前支护区域围岩变形量、工作面切顶线以里顶板垮冒滞后距离,作为巷道支护可靠性的评估依据,由矿井总工程师、掘进矿长定期到工作面评估支护效果。

  

  四是强化监测预警重分析,确保监控有效。坚持“强监测”原则,细化监测标准,严格数据分析。震动场采用以微震监测为基础,以矿震台网、局部微震、地音为补充的监测方法,冲击地压矿井全部配备微震监测系统,具有矿震风险的增加地震台网监测。应力场采用以钻屑和应力在线监测为基础,以CT反演、三维应力应变等为补充的监测方法。

  

  五是强化立体卸压抓动态,确保卸压到位。建立“三位一体”和“动态+静态”卸压治理模式,持续深化爆破断顶卸压治理工艺。统一规范不同层位的卸压方法,推广高强度大直径水胶炸药,应用深孔机械装药装置和快捷高效封孔技术,大幅提高了爆破效率和卸压效果。


  责任编辑:宫在芹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