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不要做“说不清”的研究生

2019-04-17   来源:中国研究生   作者:胡守强

  2018届研究生临近毕业时,我们做了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两道题目:一道是“您当初选择攻读研究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回答“对科学研究感兴趣”占17.70%,“高学历有利于找到理想的工作”占38.20%,“继续深造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占36.90%,“说不清”的占6.10%。另一道题目是“您认为您现在达到了您当初选择读研的目的了吗?”回答“达到了”的占44.30%,“没有达到”的占25.20%,“说不清”的占30.50%。然后我们又做了个交叉分析,发现当初对为什么读研究生选择“说不清”的那一部分同学,在临近毕业时选择“达到了”的比例最低,只有19.40%,依旧选择“说不清”的却是最高,达到了48.61%。


  也就是说,当初对为什么读研说不清的研究生,在即将毕业时,对是否达到了读研目的,近一半的人仍然是说不清。细细想来,这显然在情理之中,不知道目标在何处的人,又怎么能知道是否达到了目标呢?出现这个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同学们自我认知的缺失。


  生涯规划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正确认识自己兴趣、爱好、志趣、性格、特长、价值观等基础上,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设定职业目标,设计发展通道,对其能否取得人生成功至关重要。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进行了历时25年的跟踪调研,结果发现,在大学时有清晰的长远目标的学生约占3%,25年后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在大学时有清晰的短期目标的约占10%,25年后大多成为各个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没有目标的约占27%,25年后大多生活不如意,工作不稳定,抱怨社会不公平;目标模糊的占到60%,25年后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低层。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十分薄弱,生涯规划知识相当欠缺,自我认知极为不够。比如说许多学生甚至弄不清自己的兴趣、爱好、志趣究竟是什么,更不了解三者的联系与区别,也不知道如何去探索和培养。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爱好是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加,和喜爱、癖好、嗜好、喜欢、喜好、特长相联系。志趣是具有浓厚且坚定的兴趣,作为志向和追求,有自觉的行动。


  从心理结构上看,兴趣是兴之所至,没有意志力参与,具有很大的情绪性,不稳定。爱好是偶尔有意志力参与,相对稳定。志趣是基本上一直有意志力参与,在价值观上觉得是值得的、必需的、愿意付出的,很稳定。


  从心理强度上看,兴趣的强度一般,爱好较强,志趣很强或极强。


  从表现形态上看,兴趣主要停留在心理层面,可能会尝试一下。爱好是融入了行动和学习,有时会研究一下。志趣是融入了价值观和意志,成为习惯,行动、学习和研究成为常态,循环往复,相互交织。


  从客体数目看,兴趣的对象多,爱好的对象相对少,志趣的对象接近单一,例如一辈子只聚焦在某方面或某件事上,对许多人而言,志趣是零。


  从目标性看,兴趣没有目标,玩玩而已。爱好基本没有目标,乐在其中。志趣有具体的目标,追求卓越,一览众山小。


  从满足体验看,兴趣得到满足后有快乐。爱好得到满足后,快乐强度比较大。志趣有使命感、责任感,取得进步后,有成就感,得到满足后,有巅峰体验。


  打个比方,许多人对钓鱼有兴趣,于是去买根杆子,钓个一两次。有的人觉得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玩,就不钓了,但有的人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就坚持钓下去了,不但白天钓,晚上还去夜钓,还和其他的钓鱼爱好者切磋交流,这就成了爱好。如果他钓着钓着,更加着迷,还决定参加钓鱼比赛,发誓做最好的钓者,要当全省或全国的钓鱼冠军,这就成了志趣。我也曾听到有的人说“我的兴趣就是吃美食,玩游戏,睡大觉”。这只是一种感官兴趣,比较原始、低级,很动物性。还有的人说“我喜欢听音乐、四处旅游”。如果不升华的话,至多也就是略微高级一点的消遣。严格来说,这也不算是我们生涯规划中所说的兴趣、爱好,更谈不上志趣。


  兴趣、爱好和志趣,对一个人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都很重要。首先,它具有一种引导性,它让你有事可做,愿意去做点什么,不会无所事事。人最怕的其实就是“说不清”,“说不清”就会迷茫,迷茫就会无所适从,就容易无聊痛苦、无事生非。


  其次,它是一种内生动力,不需要外界力量的鞭策,容易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如果找到了真正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形成志趣,那早晚都会有所成就。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他自己过得都会觉得不爽。有了兴趣爱好,即便没有志趣,当下的小日子还是可以有滋有味。但要想有大的成就,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志趣。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兴趣,但要在此基础上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并进而发展成志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一个人形成了自己的志趣,特长会更容易养成;具备了某方面的特长,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志趣,而且学习和工作都会比较快乐,即使遇到艰难困苦,也会难而不退、苦而不怨,过程就比较满足,因而就更容易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取得成功,成功又更容易强化人的信心、特长及个人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从而容易获得另一个成功,形成一个正向循环,逐步走向更大的成功。


  对于学生,我们以前都是强调“学什么,爱什么;干一行,爱一行”,现在我们要适当倡导“爱什么,学什么;爱一行,干一行”。放到现实的历史背景中去看,这两个提法都是有道理的。以前的强调是在国家一穷二白,极度缺乏基本科技人才的情况下提出的,每名大学生几乎都是按计划招进学校的,只有提倡“学什么,爱什么;干一行,爱一行”,才能迅速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大量的基本科技人才,以便马上充实到科研、生产的第一线去。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形势也发生了新5的变化。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相对充足的基本科技人才队伍,急缺的是高层次创新拔尖人才。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必须要考虑到个体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激情,必须要考虑到个体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必须要考虑到个体优势潜能的充分发展,这个时候就需要适当倡导“爱什么,学什么;爱一行,干一行”。正如巴菲特所言:“你应该选择你热爱的工作,而不是让你的简历看上去风光。现在去找一个你不喜欢的工作,你不觉得这好像是把你的性生活省下来到晚年再来用吗?”“如果你单纯地喜欢做一项工作,那就是你应该做的工作。你会学到很多东西,从工作中得到很多很多。”


  “单纯地喜欢做一项工作”,就是你喜欢这项工作本身,而不是在乎这项工作能给你带来什么。乔布斯等人也强调follow your heart,也就是说,人应该遵循自己的内心热爱,去尽情追求和发挥。当然,目前我们依旧有必要继续倡导“学什么,爱什么;干一行,爱一行”,尤其是对那些还没找到自己兴趣爱好和志趣的人,要告诉他,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那就集中精力,把当下所做的事情做好,把当下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恰恰又是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及培养志趣的有效办法和正确途径。


  要帮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知自我,就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因此,大力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应该成为各学校迫在眉睫的重任。客观地说,当前大学能够给学生提供的这方面的辅导,无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是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所幸这项工作已经获得了普遍的重视,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加强,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主动树立自我探索的意识,掌握自我认知的技巧和办法,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愿同学们的青春不再“说不清”!愿同学们能尽早明确自己的志趣追求,且付出且快乐且成功!


  责任编辑:宫在芹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今日专家

姚义清,1986年生,陕西省富平县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亮点论文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为创新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明确了方向,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必然选择。基于2012、2015、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数...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