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近年来坚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初心,担当煤炭科技创新国家使命,紧紧围绕煤炭开发利用重大科技需求,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战略新兴技术攻坚,在矿山安全、煤矿智能化、矿区生态治理等领域形成了全系统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以科技创新优势驱动形成产业发展竞争优势,产业发展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突出创新“优势”,打造产业原创技术“新引擎”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创新策源功能。聚焦能源、煤炭领域技术装备“短板”“卡脖子”难题,构建适应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系统布局原创技术研发重点任务,努力打造煤炭开发利用原创技术策源地和行业战略科技力量。掘进机器人、水基比例阀等9个项目入围“央企攻坚工程”二期任务,在煤炭绿色智能开发、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等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打造了以科技创新持续支撑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转型发展新路径。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行业科技进步。研发投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近三年年均增长近20%。推行“先干后补”“先干后奖”经费资助方式,对原创性较强的研究领域试行“揭榜挂帅”机制,探索经费“包干制”;对市场前景较好、存在不同技术路线的领域,推行“赛马”机制,推动科研项目从“重立项”向“重结果”转变,引导企业围绕“智能化无人开采”“产品数字化转型”“装备智能制造”等转型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入选“坐标中国”之“中国速度”,钻锚一体化智能快掘成套装备入选“2022 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营造双创产业培育新生态,加速成果转化效率。建设具有中国煤炭科工特色的“1+N”众创空间体系,设立专项双创资金,支持具备较强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前景的项目入驻众创空间进行培育,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新途径。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推动技术成果与现场实际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已连续两届荣获央企熠星大赛一等奖。获奖成果永磁传动技术装备已实现市场化转化,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速超80%,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聚合创新“资源”,构筑产业生态体系“新支柱”
锻强智能矿山长板优势,引领行业智能化发展方向。率先提出煤矿智能化一体化解决方案,主导或参与建设全国60%以上的煤矿智能化工作面,实施了蒋家河5G+智慧矿山、曹家滩智能化煤矿等一批特大型矿井智能化示范项目,为行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中国煤炭科工方案”。发起成立煤矿智能化创新联盟,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煤炭行业智能化创新生态圈,以集中联合研发、驻矿协同攻关等新模式,组织实施煤矿智能化建设重点项目 50余项,合同额突破40亿元。
突出治理业务综合优势,打造沉陷区生态治理标杆。聚力发挥矿区治理科技、产业综合优势,专业化整合内部生态治理业务资源。采用“技术研究+资本投入”方式,融合“平台+运营+技术”三要素,开创了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土地开发一体化的“任城模式”,释放可供开发利用土地1200亩以上,为我国矿业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经济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承担的青海木里煤田治理工程获青海省、州两级政府高度认可。
放大能源安全产业优势,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围绕现代煤化工、碳基新材料、固碳减碳等领域,大力发展煤炭清洁利用和绿色低碳产业。研发PEN连续制备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自主研发环保融雪剂,以科技助力绿色冬奥。首创兰炭粉无助燃高效清洁稳定燃烧技术,承建国内规模最大的多元燃料工业锅炉热源厂——山西太谷区集中供热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打造智慧供热新模式,推动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激活创新“要素”,赋能产业转型发展“新动力”
突出核心产品,打造煤炭智能装备现代产业链链长。坚持“突破一批、升级一批、培育一批”,突出核心主业、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分层分级、梯度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已培育采煤机、刮板机、无轨胶轮车等6个单项冠军产品,实现核心主业、核心产品单项冠军全覆盖。2022年至今,新增7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22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达29户。
应用数字技术,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智能服务转型。加快数字化典型场景培育,推动产业发展向数字经济转型、装备制造向智能服务转型,建成了“煤科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煤智云”大数据中心,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信息基础设施保障。已培育有5家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和30个典型场景,其中11个数字场景在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中获奖。建成山西王坡智能化示范煤矿,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认证和统一运维,实现了“无人操作、有人巡视、视频监视、远程控制”少人化开采,树立了煤矿智能化建设新标杆。
做实专业整合,推动优势资源向主业实业集中。坚持聚焦主业战略,按照“资产同质、业务同向”原则,近年来先后对24户企业进行了专业化整合,推动7户企业率先实施了集团化发展,在陕蒙、新疆地区实施了区域化布局,压减“两非”企业25户,清退参股企业36户,使得产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领域集中,推动产业结构持续向清洁利用、绿色环保、新兴拓展等战略新兴领域转型,资产运营效率持续提升,实现了“1+1>2”整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