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丨“CCUS大规模集成化发展”专题
气候变化正在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重申了《巴黎协定》“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 ℃以内”的长期目标。在不可能完全放弃化石能源的条件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可以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可持续低碳利用,帮助构建低碳工业体系,同时与生物质或空气源结合可具有负排放效应,是中国碳中和技术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2 ℃温控目标的关键技术手段和托底技术保障。近年来,随着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技术水平的显著提高,CCUS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需求发生显著变化。当前,CCUS正由工业示范向商业化应用过渡,CCUS技术新思路不断涌现并得到验证。CCUS示范项目正逐步从单一环节的技术应用过渡到全流程多环节的综合性集成应用,示范规模持续扩大、应用场景明显增多,CO2工业应用逐渐形成产业新业态,CCUS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虽然已经具备了CO2大规模捕集、管道输送、利用与封存系统设计能力和近期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基础,但国内大规模全链条示范经验不足,亟需开展大量研究探索中国CCUS大规模集成化发展路径。
《洁净煤技术》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被爱思唯尔Scopus、瑞典DOAJ、美国《化学文摘》CA等多个数据库收录。2023年,《洁净煤技术》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在182种化学工程类期刊中跃居第2位。作为能源化工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洁净煤技术》目前已策划出版了“碳中和技术、煤高效超洁净排放技术、煤化工VOCs排放与治理、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技术、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燃煤+’耦合低碳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CO2高效捕集及资源化关键技术、可再生能源-燃煤低碳互补发电及综合利用、氢能与洁净煤技术融合发展、燃煤发电CCUS”等多个热点专题/专刊,为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客座主编
张贤,博士,研究员,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任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处处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长期从事气候变化和低碳技术发展领域重大问题的战略研究,致力于促进CCUS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主要研究包括CCUS等技术价值形成机理、减排潜力评估、系统协同优化。
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iScience等Nature、Cell主要资源环境类子刊、以及中国工程院Engineering、《中国科学院院刊》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本,并作为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40余项,承担多项国际双边和多边合作项目。作为国别代表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创新使命等多个部长级合作机制,与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国际能源署等国际机构开展广泛合作。负责组织《中国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牵头编写了《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路线图》,并作为首席作者牵头完成了《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和《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CCUS技术专题评估。主笔的系列咨询报告被中办国办采用,多篇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客座编辑
鲁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2011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被哈佛大学聘为讲师、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碳中和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问题,主要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供-用”全链条评估技术、可再生能源潜量与变动性精准化评估方法与数据库、可再生能源倍增式发展的环境综合效应、区域与园区碳中和转型路径与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区域与园区温室气体监测与核算等。
近年来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SSCI论文70余篇,其中1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于Science、PNAS、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Sustainability、Joule等国际顶级期刊。担任国内外能源环境领域7个SCI期刊的编辑与编委、UNESCAP亚太能源联盟智库专家(APNETT)、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碳中和咨询专家、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369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执行主席。先后获得首批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奖)与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王涛,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现任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客座研究员。兼任空气二氧化碳捕集国际联盟(ACT)委员,ICCU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浙江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秘书长。近年来在JPCL、EST、Applied Ener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课题10余项。
长期从事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开发了用于空气CO2直接捕获的新型变湿再生气体分离技术、针对燃煤电厂烟气脱碳的有机蒸汽直接吹扫再生工艺等气体分离技术,以及CO2矿化养护混凝土等碳转化技术。其所开发的针对大气CO2直接捕获的变湿吸附技术,在2018年美国科学院、工程院联合发布的碳负排放报告中被列为该领域的两大主要技术方法之一。
樊静丽,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斯坦福大学)、第二批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国际清洁能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个人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环境复杂系统建模、能源与气候经济、减排技术投资决策与评价、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
近年来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SCI/SSCI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亚太全球变化网络(APN)资助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委托任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项目、能源基金会(美国)、国际能源署(IEA)合作研究等重要课题。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行业或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担任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副主编、《洁净煤技术》“2060碳中和”专栏共同主编、《矿业科学学报》编委,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分会理事等。
征收CCUS大规模集成化发展相关稿件,包括但不限于:
1.来稿要求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成果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综述不少于15000字,研究论文8500字以上。
2.文章应为原创、未公开发表的作品,应具有较强学术价值和交流价值;或反映所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及发展趋势,或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进展与实施情况。
3.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名称、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等;具体论文格式规范请参考《洁净煤技术》近期刊登的文章,文章可从《洁净煤技术》官方网站(www.jjmjs.com.cn)免费下载。
在线投稿:请登录期刊官网www.jjmjs.com.cn,完成注册后在线投稿,“投稿类型”请选择“CCUS大规模集成化发展”专题。
1. 专题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要求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2. 为保持本刊的学术水平,通过三审制(初审、外审、终审)的论文方可发表。
3. 论文截稿时间:2024年5月1日。
05
张 贤 研究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E-mail:zhangxian_ama@163.com
白娅娜 《洁净煤技术》编辑部,13810006472(同微信),E-mail:baiyana8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