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多层合采解吸叠加效应分析方法与实践——以黔西小屯井田为例
-
37
-
作者
郭晨 吉彦 赵宸谊 卢玲玲 于
-
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西安科技大学煤炭绿色开采地质研究院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
摘要
【目的】煤层气多层合采是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手段,但开发实践表明煤层气合采效果与控制因素复杂多变,面临产气贡献判识、产气潜力预测、产层组合优化等技术难点。不同煤储层解吸产气的叠加性决定着煤层气合采能否取得高产。【方法】提出解吸次序判断、解吸区间叠加性与解吸阶段匹配性分析、井控可解吸量预测的煤层气合采解吸叠加效应分析方法,并以黔西小屯井田为例开展应用研究。【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该区煤储层具有吸附能力强、含气饱和度低、临界解吸压力低的特点。煤层气产层可划分为2套解吸系统,上部解吸系统的解吸次序为6上煤、7煤、6中煤与6下煤,下部解吸系统的解吸次序为34煤、33煤。以生产过程动液面变化为刻度,分析煤层气合采过程中各煤层的解吸历程,发现6上煤、7煤、6中煤、6下煤在45m的动液面范围内能够同步解吸,33煤与34煤在92m的范围内能够同步解吸。基于等温吸附曲线揭示各煤层解吸阶段的匹配性,由于临界解吸压力低,各煤层解吸后直接进入敏感解吸阶段,解吸效率高且匹配性好,有利于高产,但存在压降空间不足,排水周期长等弊端,对煤储层改造和排采提出更高要求。井控可解吸量及其时变曲线预测表明,当解吸系统内部所有产层同步解吸时,将迎来解吸高峰,此阶段上部系统井控可解吸量378.09万m3,日均4.20万m3,下部系统井控可解吸量199.11万m3,日均1.08万m3。上、下两套解吸系统均显示了良好的解吸叠加效应,分别构成两套有利合采产层组合。该方法可为煤层气合采产气贡献识别、产气潜力预测与产层组合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
关键词
煤层气合采解吸叠加解吸阶段动液面产层组合
-
文章目录
1 地质背景
2 原理与方法
2.1 解吸次序判断
2.2 解吸区间分析
2.3 解吸阶段划分
2.4 井控可解吸量预测
3 解吸叠加效应
3.1 煤储层属性
3.2 解吸区间叠加性
3.3 解吸阶段匹配性
4 可解吸量预测
4.1 井控可解吸量
4.2 井控可解吸量时变曲线
4.3 产层组合划分
5 结 论
符号注释:
-
引用格式
郭晨,吉彦,赵宸谊,等.煤层气多层合采解吸叠加效应分析方法与实践——以黔西小屯井田为例[J/OL].煤田地质与勘探,1-12[2024-12-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55.P.20241225.1147.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