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煤机装备目前处于1.0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推进煤机技术装备的突破发展,既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也需要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近日,《中国煤炭工业》杂志就我国煤机装备发展现状及智能化发展路径,对太原理工大学二级教授、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分会副理事长寇子明进行了专访。
寇子明,太原理工大学二级教授、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分会副理事长,多年从事矿山机械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科教和产业化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国家百千万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首届“科创名匠”等称号。
01
煤机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1.0阶段
近年来,随着煤矿大力推进智能化建设,我国煤备也迎来快速发展,超大采高智能化综采成套设备、钻锚一体化智能快速掘进装备等先进装备不断涌现,“三机一架”等关键设备国产制造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煤机新装备新技术正赋能煤矿逐步走向“智”采。
“煤矿智能化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作为煤炭生产力的载体,煤机装备水平的提升对于煤矿智能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寇子明表示,“总体来看,智能化煤机装备目前处于1.0的水平,存在应用的不平衡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目前有很多矿井都已引入智能化煤机装备,有些装备智能化水平很高,但使用效果并不完全理想。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未有效地将地质空间数字化和煤机装备智能化进行有效匹配对接,没有数字化作保障,智能化很难发挥更好效能、成为新质生产力。可以认为,智能化煤机装备目前处于1.0阶段。”寇子明建议,煤矿应做好地质空间的数字化、管理体制系统化、采集数据智能化“三化融合”,并要注重提升技术人员水平,这有助于推动智能化煤机装备发展达到高水平高阶段。
智能化煤机装备在矿井中的实际应用及应用反馈是促进其不断升级进步的原动力。“智能化煤机装备效能发挥与地质条件、人员素质、管理体系等密切相关。条件好的矿井,应用得好一些;条件差的矿井,应用可能不是特别理想。”寇子明指出,推进煤矿智能化发展,不能忽视智能化煤机装备应用存在的不平衡性,要把先进煤矿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完善,并根据不同矿井的生产条件进行二次提升。
02
掘进、辅运装备能力不强是制约煤矿智能化发展的瓶颈
当前,我国采煤智能化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有的煤矿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常态化运行率达到90%以上,而智能化掘进装备的发展水平相比之下稍显不足,采掘失衡问题依然制约着矿井发展。此外,我国有一大部分煤矿地质条件复杂,辅运系统战线长、环节多、安全隐患大,以智能化辅运装备保安提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寇子明指出,“掘进、辅运智能化装备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两个瓶颈性问题。”
“掘进的随机因素多,并且在掘进之前要进行探水,以前是‘有疑必探’,现在多是‘有掘必探’。探水作业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还打乱了掘进连续作业的节奏,这势必会影响掘进进尺。”寇子明表示,“目前的掘支锚一体化技术还没有完全突破,掘进设备并未形成连续高效的作业规模和工艺,在‘有掘必探’的情况下,矿井的掘进智能化亟须突破。”
寇子明对此给出了思路:“一方面,要在掘支锚连续作业设备与探水设备融合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一体化。另一方面,如今地质勘探技术已有了很大突破,可在地面上进行探水,减少探水对掘进的影响。”
辅助运输一般采用轨道辅助运输和无轨胶轮车运输。“在条件好的矿井可以使用无轨胶轮车,现在也很普遍,但无轨胶轮车的尾气排放会造成污染,在限定空间内会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影响生产。可以应用电动无轨胶轮车,并将传感器、导航系统、数据模型融入其中,发展无人电动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寇子明说,“对于条件差一些只能采用轨道辅助运输的矿井,要聚焦对无人巡检机器人、无人化转载、智能化调度等统一系统设计,这是辅运未来发展的方向、亟须突破的关键。”
03
以科技创新推进煤机装备智能化发展
“从引进消化吸收煤矿装备及技术,到自主研发国产化采煤机械,再到如今一大批国产化智能化煤机装备普及应用,我国煤机装备发展一直处于不断精进的过程。”寇子明说,“目前虽然有很多装备实现了智能化,但有的作业环节还是人工化,因此要以科技创新全方位统筹推进煤机装备智能化发展。”
在科技浪潮奔涌的时代,寇子明强调,煤机装备的智能化发展,必须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迭代、完善升级。利用新科技新材料的突破来颠覆传统的作业模式,真正达到少人化、无人化作业,以保障安全、提高效率。
寇子明认为,推进智能化煤机装备进一步发展,要注重培养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煤机装备还有很多潜在的需要深入研究挖掘之处,应从整个系统层面加强顶层设计,进行创新、革新。
作为高校教授,寇子明十分重视以产学研用推进煤机装备发展,他说,“推进技术装备的突破发展,既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也需要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如果不了解现场环境、技术工艺,设计出来的产品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只有煤矿、生产厂家、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协同创新团队,才能生产出更加实用、更加智慧的煤机装备,赋能煤矿智能化建设。”
·END·
撰稿 | 邵冰锋
美编 | 李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