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聚焦
Focus
煤科出版十周年(2)| 锚定顶层设计,筑一流期刊之基
十年,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奋斗的印记。2025年,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简称煤科出版)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周年华诞。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对煤科出版而言,却是一段波澜壮阔、砥砺奋进的逐梦征程。今天,站在煤科出版成立10周年的重要节点,回顾期刊工作的发展之路,那些拼搏的日夜、突破的时刻、奋进的足迹,如同一幅幅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值此十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拾光·期迹”栏目,以系列图片展播的形式,分享十年来煤科出版的期刊成就。
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
3月16日上午,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会在合肥隆重举行。刘峰代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及中国煤炭学会对实验室启动表示祝贺。会上还宣布了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战略指导委员会人员名单。据了解,安徽理工大学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以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联合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顺利完成重组,于2025年1月正式获批。
重磅通知┃关于征集“2024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化先进成果、杰出人物、创新团队”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广智能化先进成果,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智能矿山》杂志组织开展“2024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化先进成果、杰出人物、创新团队”征集工作,并拟于2025年5月下旬召开2024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成果发布暨选煤厂智能化建设论坛。
国信办通字〔2025〕2号-关于印发《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通知
为了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制定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智能应用
Intelligent application
中国煤科北京华宇:数字孪生系统推动选煤厂智能化变革驶入“快车道”
近期,在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的进程中,中国煤科北京华宇取得重大突破。其自主研发的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的“选煤厂灵境系统”,成功攻克了传统选煤厂面临的依赖二维图纸、依靠经验管理、设备故障响应慢等诸多难题,为选煤行业向高效、智能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该系统已成功落地应用于陕煤柠条塔、神延西湾、国能李家壕等近20座选煤厂,推动选煤厂维护成本大幅降低,引领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跨越式升级。
中国中煤:全栈自主可控智能化采掘装备与控制系统研发及应用
煤矿智能开采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设备互联互通能力低、通信线缆维护量大、通信协议不统一、核心控制器件芯片及操作系统国产化率低等问题,数据交互及设备控制是智能采掘的核心技术。
论文以《全栈自主可控智能化采掘装备与控制系统研发及应用》为题发表于《智能矿山》2025年第2期。
申龙:基于卷积自编码器的煤矿带式输送机异常声音检测方法
针对煤矿带式输送机异常声音样本缺少导致训练模型难以进行异常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自编码器的煤矿带式输送机异常声音检测方法。最后,将待检测音频的重构误差与正常运行音频特征的重构阈值进行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判断煤矿带式输送机存在异常。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异常声音样本参与训练的情况下,该方法在带式输送机托辊、减速机、电动机运行声音数据集上的检测精确率分别达92.55%,94.98%,93.60%,单组声音检测时间为1.230 s,实现了检测精度和检测速度之间的平衡。
论文以《基于卷积自编码器的煤矿带式输送机异常声音检测方法》为题发表于《工矿自动化》2025年第2期。
国能科技研究院董事长杨宏强:AI+多维感知的煤质快速检测技术研发与应用
煤质在线无损检测可提升检测的时效性与代表性。因煤炭生产加工、储、运、销等过程中检测环境工况条件复杂且应用场景存在差异,单一感知手段的快检技术难以满足多场景检测需要,开发基于AI+多维感知的煤质快速检测技术尤为必要。通过计算机科学、光谱学及分析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基于AI+多维感知的煤质快速检测技术,解决了单一感知无法源头捕捉煤炭完整全面的信息和复杂环境下光谱等精密仪器稳定性与可靠性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对煤炭关键指标的快速、准确、无损检测。
论文以《AI+多维感知的煤质快速检测技术研发与应用》为题发表于《智能矿山》2025年第2期。
微纳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
近期,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李隆球教授、周德开教授、常晓丛副教授等在SCI期刊《极端制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IJEM)上共同发表《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micro/nanorobots》的综述,从设计与制造方法维度审视微纳机器人,提出了“以微纳机器人功能/性能为导向的一体化设计与制造策略”,系统阐释了综合考虑材料、界面、结构、功能/性能的微纳机器人耦合设计方法,以增材制造为核心辅以等/减材制造的复合制造方法,并从微纳机器人设计、制造、检测等方面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和科学框架,为以微纳机器人为代表的功能器件一体化设计与制造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敬兆教授研究团队:基于改进YOLOv7和ByteTrack的煤矿多目标人员跟踪算法
为了解决现有的目标跟踪算法在煤矿复杂环境下存在精度低和实时性差的问题,基于Tracking by Detection范式,提出了YOLO-FasterNet+ByteTrack的煤矿人员跟踪算法。首先,构建FasterNet-Block特征提取模块改进YOLOv7的Backbone,提升目标检测阶段的实时性;然后,通过在Neck中引入CBAM注意力机制,提升模型在复杂场景下的特征感知能力;接着,在目标检测的解码阶段引入Soft-NMS,优化模型在人员交叠场景下的检测精度;最后,在目标跟踪阶段,针对人员重叠和遮挡导致的目标ID翻转问题,设计了一种融合GRU和卡尔曼滤波的多目标运动特征预测机制,有效提升了煤矿人员跟踪的准确性。
论文以《基于改进YOLOv7和ByteTrack的煤矿多目标人员跟踪算法》为题发表于《煤矿安全》2025年第1期。
基础探索
Basic Research
揽胜摘星丨煤科院炭材料团队气体分离科研进展
煤科院炭材料团队不仅在CH₄、CO₂等温室气体减排新技术开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我国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团队秉承以科技为核心,人才为根本,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产品及一体化解决方案和优质服务。
吴顺川教授:含不同倾角预制结构面的深埋隧洞岩爆发生机制研究
随结构面倾角的改变, 围岩破坏程度发生变化; 当结构面倾角为0°和180°时, 围岩破坏程度较弱; 当结构面倾角为90°时, 隧洞围岩破坏最为严重; 结构面倾角对圆形隧洞应力特征影响显著, 根据试验数据构建了结构面倾角与圆形隧洞应力特征间的理论关系式。研究结果可为地下岩体工程灾害防治与岩爆预测等提供参考。
论文以《含不同倾角预制结构面的深埋隧洞岩爆发生机制研究》为题发表于《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2025年第1期。
余伟健教授:厚硬顶板采场诱发逆断层失稳的力学机制研究
为了研究厚硬顶板条件下工作面逆断层的失稳力学机制,通过断层边界煤柱尺寸、断层倾角及岩层移动角三者关系,确立了采场覆岩移动区与断层面之间的空间关系模型。理论分析了逆断层边界条件的围岩变形破坏机理,试验模拟了断层区域采场岩层的整体运移规律,全面计算探究了厚硬顶板条件下逆断层区域采场围岩的力学与位移变化模式。
论文以《厚硬顶板采场诱发逆断层失稳的力学机制研究》为题发表于《煤炭科学技术》2025年第2期。
秦延林教授团队:木质素催化转化制化学品研究进展
通过催化解聚将木质素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实现其增值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木质素具有稳定的结构和复杂的空间构型,其催化转化过程中常出现缩聚现象和产物复杂等问题,导致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较低,从而限制了木质素解聚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高效的催化转化策略,通过精准控制断键方式和抑制反应中间体的缩聚,实现木质素向精细化学品的高效转化,是一项重要挑战。详细介绍了催化转化技术在工艺类型、催化剂开发和目标产品方面的最新进展,并深入探讨了控制反应途径和机制的关键问题,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成果以《木质素催化转化制化学品研究进展》为题发表于《能源环境保护》2025年网络首发。
张村副教授:煤矿开采覆岩拱壳结构演化及其控制研究进展
煤层开采引起覆岩的移动、变形、破断及应力变化是造成工作面来压及地表生态损伤的主要原因。为充分认识开采损伤的传导机制,以覆岩承载“拱壳”结构为核心,系统梳理了当前覆岩运动研究成果,针对覆岩组合与岩土体介质特性差异,将研究成果分为松散层拱和基岩拱。最后综合现有成果,进一步提出了基于能量守恒定律的采动损伤拱壳理论计算模型及其模拟方法,为采场覆岩空间结构稳定性演化特征及地表沉陷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研究手段。
论文以《煤矿开采覆岩拱壳结构演化及其控制研究进展》为题发表于《绿色矿山》2024年第4期。
储扬静:露天煤矿边坡安全时序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
针对露天煤矿边坡安全时序知识图谱匮乏、数据资源难以有效共享、处理动态知识存在局限等问题,提出一种露天煤矿边坡安全时序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现场验证结果表明,露天煤矿边坡安全时序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具备可行性,能够完整表达露天煤矿实体概念及实体间的联系,在进行边坡安全事故搜索时,能够发现关联的边坡监测数据、风险识别方法及应急预案知识,为露天煤矿处理边坡事故提供技术支撑。
论文以《露天煤矿边坡安全时序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为题发表于《工矿自动化》2025年第2期。
技术刷新
Technology Refresh
大范围、远距离!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甲烷遥测仪开启测定新时代
近日,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JJY10-100矿用激光甲烷遥测仪,在河南能源焦煤集团九里山煤矿采煤工作面、采空区、顶板区等11个存在甲烷超限风险的复杂区域,成功开展了大范围、远距离的快速甲烷遥测试验,该遥测仪的成功试验,标志着甲烷检测技术迈进了“遥测”时代。下一步,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将聚焦灾后救援环境中的甲烷侦测需求,不断提升甲烷遥测技术在极端环境下的超远距离检测能力,为煤矿安全生产与应急救援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学亚:遗留煤柱扰动下薄间距动压巷道压裂卸压护巷技术研究
针对遗留煤柱扰动与薄间距岩层条件下动压巷道高应力承载引发的大变形难题,以黄家沟煤矿10102运输平巷为工程背景,建立了遗留煤柱-多状态薄层间岩层作用下的底板应力传递模型,阐述了目标巷道内不同压裂角下应力转移与煤体滑移特征,确定了基于应力源头和传递路径控制的压裂参数,并在现场进行压裂切顶卸压。层间岩层压裂弱化改善了切顶线下方应力环境,降低了遗留煤柱承载与采动应力向10煤煤柱传递程度,确定了等效压裂弱化宽度7.5m。
论文以《遗留煤柱扰动下薄间距动压巷道压裂卸压护巷技术研究》为题发表于《煤炭工程》2025年第1期。
废弃物变乳化剂!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残渣处理利用技术获新突破
近日,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山梨醇酯类乳化剂合成反应剩余物残渣再利用技术取得突破,不仅成功解决了困扰已久的残渣处理难题,而且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其转化为乳化剂产品,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绿色发展路径。未来,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持续致力于残渣利用技术的优化与创新,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技术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推动行业绿色发展进程、构建美丽家园贡献更多的中国煤科力量。
综放工作面收作期间防火技术研究与实践
甘肃庆阳刘园子煤矿51507综放工作面收作期间,采空区遗煤且顶板上部存在浮煤,煤层自然发火期短,防火工作形势严峻。从煤层自燃条件出发,分析了该工作面采空区发生遗煤自燃的因素和原因,结合工作面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了以“降低采空区氧气浓度”为核心的防火原则,制定控制向采空区漏风、注氮、灌浆、注胶体材料等综合防火技术措施。实践证明,该套技术措施保障了51507工作面的安全收作。
论文以《综放工作面收作期间防火技术研究与实践》为题发表于《建井技术》2025年第1期。
煤矿深部巷道不良地段敞开式TBM施工关键技术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敞开式TBM应用于深部煤矿巷道施工时遇到的不良地质问题逐渐突出。为了使敞开式TBM在深部巷道中安全、高效地施工,需要对敞开式TBM机型做出针对性设计,以应对断层及破碎带、高地应力、高地温、瓦斯突出等不良地质环境。敞开式TBM针对性设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在深部巷道不良地质施工中取得良好成果,并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指导。
论文以《煤矿深部巷道不良地段敞开式TBM施工关键技术》为题发表于《建井技术》2025年第1期。
企业新闻
News
煤科315丨品质铸品牌 品牌赢未来
近年来,中国煤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品牌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部署要求,以打造全球煤炭科技第一品牌为目标,全面推进品牌建设工作,着力提升企业价值,加快建设品牌卓著的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中国煤科实施专业系统的品牌化打造,努力创出更多知名品牌。
国际领先!陕煤小保当“年产20Mt柔性产能采煤工作面高效生产系统与装备”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审鉴定
3月20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特邀中国工程院王国法院士、王双明院士等10位行业权威专家在北京对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年产20Mt柔性产能采煤工作面高效生产系统与装备”进行了成果鉴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征,副总经理王高伟及项目组骨干成员参加了会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主任曹文君主持会议。
国家能源集团首批外购煤煤质快检顺利完成验收
截至3月18日,该批设备已连续运行58天,外部专家组实地走访6个外购煤站台,进行了细致的现场检验,并全面审查相关资料。专家表示提交的资料齐全、规范,设备运行状态良好,检测精度及数据传输均达到了要求,其中4个站台偏差通过率为100%,2个站台偏差通过率超96%,与人工化验结果比对平均偏差仅7kcal/kg。专家组召开验收会议,一致认为首批外购煤站台煤质快检及数据直连已达验收条件,同意通过首批项目验收。
五矿矿业井下无人机自主飞行扫描空区测试取得成功
近日,五矿矿业质量计量中心在安徽开发矿业成功开展地下采空区无人机自主飞行扫描技术测试,效果达预期。
陕煤运销集团秦岭数字公司:“RPA机器人”助力结算质效大提升
2024年初,陕煤运销集团秦岭数字公司财务 “RPA 机器人”正式上线,运行一年来,通过“平台+自动化”的创新模式,显著增强财务结算质效,全面提升了产业链协同效率。据了解,财务“RPA 机器人”实现了从每日的到款确认、开票工作到结算环节的全流程自动化处理,客户资金流转效率与财务准确率得到大幅提升。
中国煤科南京设计院荣膺 CMMI V3.0 五级认证,软件研发实力再获国际权威认可!
近日,中国煤科南京设计院所属业恒达智能公司成功通过全球软件领域最高级别——CMMI V3.0五级评估认证,荣获CMMI五级证书,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煤科南京设计院在软件能力成熟度、项目管理效能以及产品质量把控等核心维度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政策管理
Policy&Management
《煤炭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发布(附全文)
近日,中关村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联盟发布了《煤炭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规范》这一团体标准,为煤炭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全面、科学的评价依据,在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指标体系由战略决心、治理体系、数据要素、数字技术、业务转型、综合成效 6 个一级指标和 28 个二级指标构成,全面涵盖了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各个关键领域。通过科学的计算方式得出企业数字化转型综合评价得分,并将评价等级划分为 5 级,分别为 L1 - L5。当评价结果用于对外发布时,需行业协会等权威组织进行审核和认定。
煤层气(煤矿瓦斯)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专项奖补新政策: “多增多补+冬增多补”
《办法》明确,清洁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是通过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清洁化石能源以及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等能源清洁开发利用的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实施期限为2025年至2029年,到期后按照规定程序申请延续。 《办法》指出,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包括清洁能源重点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和产业化示范、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及能力建设、清洁能源公共平台建设、清洁能源综合应用示范等。其中,使用专项资金对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利用给予奖补,奖补资金按照“多增多补”的原则分配。
自然资源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了增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条例》及其说明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自然资源部 2025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条例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制定本条例。矿产资源规划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布。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15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15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pdf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令第15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23年5月2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3年第12次室务会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同意,现予公布,自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9号:《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9号:《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pdf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9号《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已经2021年11月1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1年第20次室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同意,现予公布,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12号:《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12号:《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pdf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令 第12号《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已经2022年11月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2年第21次室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同意,现予公布,自2023年1月10日起施行。
观点智库
Think Tank
马宏伟教授:论“掘进就是掘模型”的学术思想
为了实现煤矿巷道安全、高效、智能掘进,提出了“掘进就是掘模型”的学术思想,给出了“掘进就是掘模型”学术思想的内涵和体系架构,凝练了“掘进就是掘模型”的关键技术问题,即融合多源信息的多元巷道模型构建技术、基于巷道模型的智能截割技术、基于巷道模型的智能临时支护技术、基于巷道模型的智能永久支护技术、基于巷道模型的智能导航技术和基于巷道模型的机群智能并行协同控制技术。
论文以《论“掘进就是掘模型”的学术思想》为题发表于《煤炭学报》2025年第1期。
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万继方团队:枯竭气藏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现状与展望
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万继方博士和西班牙国家科学院Maria Jose Jurado教授团队提出,为提高废弃油气井的利用率,解决光伏和风电等不稳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难的问题,综合论述了利用枯竭油气藏进行压缩空气储能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相关成果以“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status of depleted gas reservoir type energy storage”为题发表在IJCS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0789-024-00676-y)。
肖晓春教授:吸能锚杆支护设备研究现状及展望
吸能锚杆是吸能支护的一种常见形式,此技术通过锚杆将表面围岩与深部稳定岩体相结合,并在围岩内部产生预应力吸收或耗散能量从而避免矿山灾害的发生。吸能锚杆这种柔性支护方式适用于多种环境的巷道支护,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矿山灾害的防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与目前深部矿井支护高强度与智能化等需求,提出一种智能预警负泊松比结构吸能锚杆。最后,对吸能锚杆支护设备的优化革新趋势进行了展望。
论文以《吸能锚杆支护设备研究现状及展望》为题发表于《煤炭科学技术》2025年第1期。
唐葆君编委:极端天气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平稳性研究及输电规划建议——以沙尘暴事件影响为例
构建以光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必要途径,然而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使得风光资源发电出力不稳定性日益加剧,进而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构成挑战。现有研究对风光发电不确定性评估尚未充分模拟极端天气影响,未能充分挖掘极端天气影响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平稳性提升潜力。建议根据各省的风光资源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风光装机比例以降低极端天气下发电不稳定性,基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平稳性的敏感度进行输电规划。
论文以《极端天气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平稳性研究及输电规划建议——以沙尘暴事件影响为例》为题发表于《煤炭经济研究》2025年第2期。
毛善君教授:高级智能化煤矿建设发展思考
目前煤矿智能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大应用成果,但仍处于初级或中级智能化水平,存在系统性和实用性等问题,智能化矿山建设步入深水区,高级智能化矿井建设势在必行.在分析智能化煤矿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科学采矿、工业物联网、时空智能、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和工业控制等技术,详细阐述了高级智能化矿井建设“六体系、六化、两模式或平台、六链流”的“6626工程”,并对高级智能化矿井建设分类、建设思路、经济与社会效益和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六体系”包括标准体系、技术体系、装备体系、管理体系、培训体系和服
论文以《高级智能化煤矿建设发展思考》为题发表于《中国煤炭》2025年第1期。
康红普院士: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发展方向
无煤柱开采是通过合理的开拓部署、采煤工作面和巷道布置及采掘顺序, 取消护巷煤柱的采煤方法, 符合绿色开采的发展理念。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减少掘进工程量, 降低掘进率, 缓解采掘接续的矛盾; 减少煤柱损失, 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消除煤柱应力集中引起的巷道大变形、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 改善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 有利于解决瓦斯问题。
论文以《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发展方向》为题发表于《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2025年第1期。
孙亚军教授:我国煤矿区矿井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及矿井水处理技术思路
矿井水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水资源,我国煤矿矿井涌水量巨大,不同类型矿井水的处理是国家与煤矿企业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基于全国矿井水水质特征,阐述了现有矿井水地面处理技术与瓶颈,论述了现有井下矿井水处理工艺,并以“阻断、减量、保护”为主要污染防控思路,提出一种煤矿废弃采掘空间矿井水自然修复技术,通过过程减量,实现矿井水低成本井下处理与回用。
论文以《我国煤矿区矿井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及矿井水处理技术思路》为题发表于《煤炭学报》2025年第1期。
期刊专区
Journal
2025年度“十佳研究生学位论文奖”开始申报
联系人吕老师:15712878741三、评选与奖励1.2025年度“十佳研究生学位论文奖”评选工作遵循“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2.为获得2025年度“十佳研究生学位论文奖”作者和导师颁发证书;3.根据《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拒绝参加颁奖活动的拟获奖者,撤销获奖资格。六、联系方式1.电子材料发送电子材料打包压缩后发送邮箱LSS159865@126.com,邮件主题以及附件名称以“2025年度十佳研究生学位论文奖+作者”命名,否则恕不受理。
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成立十周年征文活动通知
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十周年征文通知.pdf时光荏苒,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已走过十年辉煌征程。为庆祝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在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成立十周年之际,特举办十周年征文活动,向广大作者、读者、专家、编委、编辑等发出诚挚邀约,共同书写“我和期刊的故事”,铭记这段珍贵的时光,展望更加辉煌的未来。请将稿件以Word文档形式发送至邮箱zhaoxj97@163.com,邮件主题统一命名为“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十周年征文- 作者姓名- 文章标题”。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2025 年3 月17 日
征稿丨“二氧化碳的高值利用”专题
征 稿“二氧化碳的高值利用”专题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二氧化碳高值利用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燃料和材料,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推动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助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03投稿方式在线投稿:请登录期刊官网 www.jjmjs.com.cn,完成注册后在线投稿,“投稿类型”请选择“二氧化碳的高值利用”专题。2019年参与发起并组织的中国化学会首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大会,获中国化学会优秀学术交流组织奖。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2025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征文通知
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国科协将在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举办2025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本届论坛征集关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汇编会议论文集,择优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正刊上发表。
突破 | IJCST 6篇文章入选ESI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
北京时间3月13日,科睿唯安官方发布了最新的ESI高被引文章,覆盖了从2014年1月1日到2024年12月31日的数据。这是IJCST 2024年12月被SCI数据库收录之后,首次有文章入选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标志着IJCST在文章质量、期刊影响力等方面获得行业认可。ESI每2个月更新一次。而高被引论文 即同一年同一个ESI学科中发表的所有论文按被引用次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在前1% 的论文;热点论文 即最近两个月期间同一ESI学科论文的被引次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在前0.1%的论文。喜报 | IJCST首次进入中科院1区行IF 6.9!2024谷歌学术TOP期刊发布 IJCST稳居学科TOP10!
学术会议
Conference
《工矿自动化》编辑部赴西安科技大学拜访交流
3月20日,《工矿自动化》编辑部赴西安科技大学拜访校长邓军教授,并与邓军教授团队进行了座谈交流。邓军教授对《工矿自动化》编辑部到访交流表示欢迎,表示作为专题的客座主编,将全力支持专题策划实施和推广工作,并期望《工矿自动化》编辑部和西安科技大学在论文写作与发表、学术活动组织与开展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促进双方学术能力提升。3月21日,《工矿自动化》编辑部赴西安科技大学期刊中心走访交流。《工矿自动化》编辑部副主任李明介绍了期刊发展历史、学术影响力、出版与运营等。
《煤炭学报》赴煤与煤层气共采全国重点实验室、河南理工大学拜访交流
为更好的服务煤炭行业科技工作者,近日,《煤炭学报》编辑部副主任郭晓炜、资深编辑韩晋平赴煤与煤层气共采全国重点实验室、河南理工大学拜访交流。在座谈交流中,郭晓炜介绍了《煤炭学报》近年来的发展情况,随后与会实验室人员就论文撰写、投审稿、期刊选择等问题与编辑部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瓦斯防治技术及装备研究所交流通过此次走进煤与煤层气共采全国重点实验室、河南理工大学拜访交流,编辑部充分了解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及一线科研工作者的需求,为学报更好的服务煤炭科技工作者、讲好中国煤炭科技故事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煤科新一代煤矿智能安全监控系统研讨会暨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会在渝举行
科技引领发展3月17日—18日,由中国煤科主办、重庆研究院承办的新一代煤矿智能安全监控系统研讨会暨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会在重庆举行。陈赞成表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采取一系列措施、出台一系列文件,为加强煤矿智能化建设做了大量顶层设计工作。作为智能矿山建设的引领者,中国煤科围绕煤矿智能化与标准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布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