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CCAJ煤炭周报》总第37期(20211113-20211119).pdf
热点聚焦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11月17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形成政策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碳减排支持工具同样是先贷后借的特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绿色再贷款,而这2000亿元再贷款就是新加的部分,支持的目标更精准,就是针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的融资需求,与银行直接放贷相比,再贷款‘先贷后借’模式,可以进一步保障资金使用精准性和直达性。”一位国有大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据中国工程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本次增选工作强化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贡献导向,坚持“四个面向”,重视候选人在重大工程、“卡脖子”技术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作出的贡献,关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并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候选人。
11月18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其官网发布“2021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拟获奖项目”,向全行业征求意见,公告期为10天(11月18日—11月27日)。(点击标题查看拟获奖项目)
11月19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印发《煤炭行业“十四五”老矿区转型发展指导意见》,《意见》包含发展背景,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四大部分。(点击查看全文)
基础探索
近日,《中国煤炭报》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康红普及其团队进行专访,了解我国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最新进展。作为煤矿巷道支护领域的专家,多年来,康红普及其团队积累了大量关于支护理论、工艺、材料以及监测等方面的经验。这次,他们把研究重点瞄准了复杂困难巷道支护技术体系上。“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解决了一般条件巷道支护问题,而且应用效果很好。这个项目要解决3个难题,即冲击地压、深部高应力及强采动巷道支护难题,为复杂困难巷道支护提供有效手段。”康红普表示,“既能解决支护问题、成本比较低,又便于施工,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技术,也是我们的研究方向。”(点击标题查看专访全文)
11月19日,“葛世荣院士学术思想”专题在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上线,专题共包含葛世荣院士及其团队发表的55篇研究成果,涉及关键词227个。截至11月19日,该专题累计点击量39595次,累计下载27612次。点击标题免费阅读专题全部论文。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秦勇教授团队在定义煤系气大产业基础上,论证了我国建设煤系气大产业的战略价值和可能性,思考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突破困局的技术战略选择与保障条件完善建议。相关研究成果以《中国煤系气大产业建设战略价值与战略选择》为题于11月15日在《煤炭学报》进行了网络首发,并将正式发表于《煤炭学报》2022年第1期。
近日,一项发表于《Science》的研究显示,煤炭形成的第一阶段的机制可能与想象的不同:微生物是煤矿中煤炭和甲烷形成的原因。“如果你调查地球化学家,大多数人会说煤是由温度、酸或催化剂产生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球科学助理研究教授Max K. Lloyd表示,“但我们的结果与这些机制不一致。我们的结果表明微生物直接消耗煤的甲氧基,使煤转变,并形成甲烷。”
近日,太原理工大学郭文亮教授团队针对传统瓦斯钻机在钻进过程中需要频繁启、停,导致煤孔壁坍塌,钻杆损坏、丢失,钻孔无法使用等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出一种可不停机、连续接续钻杆的前动力头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重点说明了该前动力头的整体设计方案,自动夹紧、松开钻具的工作原理,前动力头夹紧力的计算。成果以《瓦斯钻机前动力头装置设计分析》为题于11月15日在《机械设计与制造》进行了网络首发。
技术刷新
北京中煤依托大直径垂直钻孔快速施工技术、煤矸石膏体注浆材料研究、密闭空间膏体注浆充填工艺等关键施工技术,成功实施了同忻煤矿、东周窑煤矿、马道头煤矿、北辛窑煤矿四个矿井的地面钻孔矸石返井工业性试验,针对大同地区侏罗系老空区、综放工作面离层空间等不同采空区赋存特征,选用煤矸石膏体材料、煤矸石料浆、浆液等多种流体形态进行返井充填,其中同忻煤矿单个钻孔最大矸石返井量达7000吨,取得了良好的地面钻孔多种形态矸石返井充填示范效应。4个千万吨矿井地面高位钻孔矸石返井工业性试验项目的成功实施,建立探-钻-注-充整体技术与装备体系,为下一步开展大同矿区“双系”煤层采空区煤矸石大规模返井充填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中国石化17日宣布,其重点攻关项目“轻质原油裂解制乙烯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在旗下天津石化工业试验成功,可直接将原油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化学品(即“油转化”),实现了原油蒸汽裂解技术的国内首次工业化应用,化学品收率近50%,并大幅缩短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减排二氧化碳。
近日,山西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煤层气高效合成金刚石等高值利用产业化示范”项目展开现场考察。据悉该项目由太原理工大学和阳煤集团联合签署,机制目前已建成50台设备产业化一期示范基地,实现了批量化试生产和相关产品的销售,预计2022年销售额可达数千万元。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具有不容忽视的固碳能力,年固碳160万吨,相当于1000余平方公里森林的固碳量。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帆在研究中首次发现,由土壤热量波动引起的含二氧化碳的土壤空气膨胀/收缩对流沙中二氧化碳交换总量的贡献很大。这一长期的隐匿过程与土壤盐/碱的化学固碳作用结合,分别主导了流沙中二氧化碳的释放和吸收过程。在释放和吸收的动态平衡中,吸收相对较强,使沙漠生态系统展现出固碳功能。
企业巡礼
近日,自上清所获悉,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煤集团”)拟发行2021年度第九期中期票据,发行规模不超过20亿元。据发行文件披露,陕煤集团此次发债系能源保供用途,拟将募集资金中的5亿元用于补充能源保供相关的流动性资金、营运资金需求,其余用于偿还到期融资本息、减少偿付到期债务带来的财务压力,释放资金进一步扩大煤炭开发。
近日,从榆林市人民政府官网获悉,2021年以来,榆林市坚持“以非两高项目补两高项目、以基础设施项目补产业项目、以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思路,全力以赴抓项目,多措并举稳投资,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降幅较1—8月收窄1.6个百分点,实现了止跌回升。对符合国家规定的用能项目积极争取中省支持,力争陕煤榆林化学和神华5万吨可降解塑料项目11月复工。对未开工项目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力争年内新增投资30亿元。对在建市级重点项目实行周调度,筹备召开四季度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会,以看促干。
据美国媒体报道,在北达科他州煤电运营商明科塔电力合作社(Minnkota Power Cooperative)拟建设的碳捕获与封存项目由于成本高于预期,主要承包商表示不会建设该设施,整个项目陷入停顿。到目前为止,Petra Nova是美国唯一的煤炭碳捕获项目,但去年因各种机械故障而关闭。该设施使用天然气厂为其碳捕获设施提供蒸汽和电力。但是,天然气发电厂的排放没有被捕获,这抵消了煤炭装置捕获的一部分排放。
11月15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公示16处拟命名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一级达标煤矿名单,其中山西4处、内蒙古2处、安徽3处、山东3处、贵州2处、陕西2处。公示期间,如发现申报煤矿存在瞒报事故、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将依规定取消其申报资格。
政策管理
据中国网11月16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已编制完成,正在按程序报请审议,审议通过后将按程序印发实施。
11月18日,工信部电子司对《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同时公开征求意见。针对企业新建锂电池产能项目,规范条件从产业布局到技术标准等都做了详细要求。《规范条件》指出,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印发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的通知》,科学界定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五大行业相关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这对落实《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导各地方、企业科学有序做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切实避免“一刀切”管理和“运动式”减碳,有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观点智库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11月1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1+N”政策体系陆续发布。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保障。(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中国煤科首席科学家李凤明:我国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近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李凤明研究员团队针对我国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破坏现状,以露天矿区和井工矿区面临的不同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现阶段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难点。结合工程实践,对比分析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以及联合修复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其优缺点,认为联合修复技术因其利于诱发协同效应、强化生态修复效果,将成为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基于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研究现状,提出了矿区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监测与诊断技术、采煤沉陷地治理技术与标准体系、矸石山污染治理及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露天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等。(点击标题下载全文)
2021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本次中长期规划提出抽水蓄能储备项目247个,总装机规模约3.05亿千瓦。在发展目标方面,规划提出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投产总规模1.2亿千瓦左右。截至2020年底,全国抽水蓄能装机在3100万千瓦左右,要实现2030年投产1.2亿千瓦的目标,也就意味着十年间需要新增大约9000万千瓦的装机。(点击标题阅读谁在布局抽水蓄能)
近日,美国能源部(DOE)化石能源与碳管理办公室(FECM)发布矿产可持续发展多年期计划,提出了未来的长期愿景、使命和目标,旨在促进行业建立关键矿物供应链,以支持美国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型。该计划围绕矿产供应链3个环节的4个技术领域提出了未来的研发示范及部署方向、需求和目标,包括:资源表征和技术开发;可持续资源开采技术开发;加工、精炼和合金化技术开发;加工、制造技术开发等。(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机械工业“十四五”规划
本周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科研智库”栏目新增“机械工业‘十四五’规划”分栏。机械工业“十四五”规划是未来五年机械工业发展的指引,整个规划体系由1个发展纲要、26个专业规划、9个专题规划构成。《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更加侧重宏观性和指导性,各专业规划、专题规划更加侧重具体及可操作性,力图为行业提供一个有总有分、有面有点、有略有详的高质量发展蓝图。(点击标题下载下列规划原文)
期刊征稿
《煤炭学报》2022年第5期“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成矿理论与分布规律”专题
煤是特殊的沉积有机矿产,资源量巨大。以有机质为主要物质组成的特征决定了煤的吸附障和还原障性能,因而可以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富集多种战略性关键金属,能够形成大型、超大型甚至异常超大型规模的矿床,即“煤型战略性金属矿床”或“煤系战略性金属矿床”,属于新的矿床类型。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已成为矿产资源勘探的新领域、新蹊径和重要方向。为此,《煤炭学报》编辑部特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代世峰教授担任客座主编,中国矿业大学王文峰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赵蕾教授担任客座编辑,拟在2022第5期组织出版“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成矿理论与分布规律”专题,专题以煤系中锂、镓、锗、铝、钪、稀土、铌、锆、铀等战略性金属矿产为研究对象,选择优秀论文,介绍其分布规律与成矿理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IJCST)作为能源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响应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号召,鼓励青年科学家把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祖国大地上,助力青年科学家成长成才,拟于2022年组织策划“Rising Star of IJCST”虚拟专题,报道业内青年学者最新原创性研究进展,并将于2022年择期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促进青年学者间的学术交流。IJCST期待与青年学者共同成长,一起Coal for Green & Clean!
《智能矿山》(月刊)是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主办,首个聚焦矿山智能化领域产学研用最新进展的综合性技术刊物,王国法院士担任杂志主编。主要刊载智能矿山相关方针政策、技术与装备、建设与管理经验等。近日,《智能矿山》发布最新征稿简则,涉及特别策划、视角•观点、科技先锋、智能示范矿井、图说一线、技术与装备推广、革新•改造、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智能监控与通信、透明地质与环保、智能采掘与运输、智能通风与安全、智能分选与储装等栏目的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煤田地质与勘探》“煤层气与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专刊征稿
煤系气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减小温室效应、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期间在勘探开发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受控于赋存条件复杂的客观条件和研究精度不够、技术适应性不强及管理模式不适应等主观条件的制约,目前产业规模与期望目标仍然有较大差距。为了推进煤系气勘探开发进展,促进行业技术交流,《煤田地质与勘探》编辑部拟开展以“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成果为主体内容(但不限于)的“煤层气与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专刊策划,特别邀请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煤层气高效增产及排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长徐凤银(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客座主编,梁为(所长、高级工程师)、闫霞(博士、高级工程师)担任客座副主编。专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向:(1)煤层气、致密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2)深部煤系气勘探开发技术;(3)典型地区先导试验及工程技术案例;(4)“十四五”煤系“三气”勘探开发展望。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