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CCAJ煤炭周报》总第106期(20230318—0324).pdf
(注:点击标题,查看完整内容)
热点聚焦
为推进中国煤科品牌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3月17日,中国煤科在北京举行第一届品牌发布会。
发布会上,中国煤科品牌IP形象“煤可可”以全息影像方式闪亮登场,并与主持人进行零距离互动,会上还正式发布了中国煤科“优质品牌企业”“金牌卓越产品”“金牌工程项目”“金牌品质服务”四大类20项明星品牌。面向未来,中国煤科表示,将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培育优质品牌,不断提升品牌建设水平,着力形成品牌竞争优势,打造出更多立得住、叫得响的卓著品牌,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型企业。
会议通知|第351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智慧矿山绿色低碳发展”
第351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智慧矿山绿色低碳发展”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承办,拟定于2023年4月7—9日在陕西省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召开。本次论坛以“智慧矿山技术与管理创新、矿业绿色低碳开发与社会协同发展”为主题,围绕我国煤炭和非煤矿山智能、绿色、低碳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分析我国矿业智能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探讨矿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和核心技术创新,并将在现场展示陕煤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成果和运行情况,推进我国智慧矿山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基础探索
研究通过对矿井智能通风理论及架构发展、矿井智能通风精准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矿井通风网络实时解算关键技术发展、矿井通风故障诊断与智能决策、矿井智能通风实施案例及发展趋势5个方面的分析与总结,指出了目前矿井智能通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成果发表于《煤炭科学技术》2023年第1期。这也是《煤炭科学技术》创刊50周年特约稿件之一。
张旭辉团队提出数字孪生驱动的悬臂式掘进机虚拟示教记忆截割方法
研究在虚拟空间搭建虚拟掘进工作面,研究用于煤矿掘进工作面巷道断面成形截割的“虚拟示教”策略,获得理想截割轨迹,通过建立悬臂式掘进机截割部运动控制模型,研究迭代学习与滑模控制相结合的“记忆截割”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并搭建悬臂式掘进机虚拟示教记忆截割仿真控制平台对系统各项功能以及性能进行验证。成果3月20日在《煤炭学报》网络首发。
研究以系统和体系科学的视角,阐释能源体系的概念,梳理世界能源体系发展史,划分并阐述原始能源体系、古代能源体系、近代能源体系和现代能源体系的演进特点。基于对人类文明当前发展阶段的认知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阐释绿色智慧能源体系的内涵。以比较和创新的视角,分析“资源主导”为特征的现代能源体系与“技术主导”为特征的绿色智慧能源体系运行机制,探寻中国特色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路径。成果3月21日首发于《石油勘探与开发》。
同济大学徐江教授团队成果。研究梳理了认知科学发展至今的哲学逻辑,有机结合“4E+S”具身认知理念和技术现象学思想,考察了智能交互场景中“人-智能物-环境”的多重关系,构建了表征其认知逻辑的智能交互场域模型,进而抽离关键设计要素,形成智能交互认知的设计评价体系,并以可穿戴智能物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成果3月22日在《机械工程学报》首发。
技术刷新
近日,由中海油研究总院牵头制定的《煤层气数值模拟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首部煤层气数值模拟技术行业标准,将于2023年8月正式实施。该《规范》首次规范了煤层气数值模拟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全面规范了煤层气数值模拟各环节操作流程。
近日,全国最大智能化矸石充填系统在陕煤集团小保当矿业公司成功投运,该系统年处理200万吨矸石量。该项目充分结合智能化矿井建设优势,建成了智能一体化充填系统,实现了注浆系统的高效泵送、智能运维、智慧管理,形成了独具矿井特色的智能化高效充填模式,为榆神矿区保水采煤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3月19日,我国自主设计实施的海上首口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开钻。搭载封存装置的恩平15-1平台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平台,于2022年12月投产。回注井投产后,平台将向海底地层注入、封存伴随海上油气开采产生的二氧化碳,预计高峰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封存二氧化碳150万吨以上。
中国地质学会公布2022年度地质科技重要进展、地质找矿重大成果
3月21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2022年度“地质科技重要进展、地质找矿重大成果”项目。“晚前寒武纪表生环境演化及其资源效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河南省地热资源地质系统成因与开发利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等10个项目入选“地质科技重要进展”。“綦江地区发现我国盆缘复杂构造区首个深层大型整装页岩气田”“河南省宝丰县贾寨—唐街煤矿区实现煤炭资源找矿重大突破”等10个项目入选“地质找矿重大成果”。
3月17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全新原理实现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实现高效率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实现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温和压力条件下实现乙二醇合成”4项化学化工类成果入选。
企业新闻
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在京召开 煤炭行业5家企业、4个项目获奖
3月19日,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在北京召开。煤炭行业共有5家企业、4个项目获奖,其中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资源枯竭型矿区转型发展创新技术与模式示范项目”获得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项目)。中国工业大奖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牵头,联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13家工业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实施。
近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旗下平煤股份29亿元和神马股份3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顺利完成发行,这既是集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再融资,创下近年来河南省属国资企业单笔再融资规模之最,又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本配置、促进金融和产业紧密融合的重要路径,对集团乃至河南省资本市场起到了积极和正面的推动作用。
3月18日,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举行重大能源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此次集中开工的8个项目,包括6个新能源项目和2个火电项目,总投资506亿元,总装机1070万千瓦,装机相当于再造一个蒙能集团,创造了内蒙古自治区所属国有企业一次性开工规模最大、投资额度最多的历史纪录。
据天眼查最新信息显示,3月21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与用电装置”、“碘化铅的制备方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用电装置”专利公布。这也意味着,有着“宁王”之称的宁德时代正在全面发力跨界光伏领域。
政策管理
《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
3月2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方案提出,通过油气促进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满足油气田提高电气化率新增电力需求,替代勘探开发自用油气,累计清洁替代增加天然气商品供应量约45亿立方米。通过加大增压开采等措施,累计增产天然气约30亿立方米。通过低成本绿电支撑减氧空气驱、二氧化碳驱、稠油热采电加热辅助等三次采油方式累计增产原油200万吨以上。
3月20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发布第一批矿山安全生产科研攻关项目,公布的名单所属领域包括204项煤矿、1项煤矿和非煤矿山、22项非煤矿山,牵头单位涉及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据悉,凡被列入矿山安全生产科研攻关项目的,优先推荐申报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优先安排推广使用。
3月22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印发《防范遏制煤矿水害事故若干措施》的通知,《措施》包括强化责任落实、开展监测预警、“三专”配备到位、正确划分“三区”、深化水害综合治理等10项措施。
科技部日前印发《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旨在引导社会科技奖规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科技奖整体水平,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办法共六章三十五条,从社会科技奖的设立、运行、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明确基本要求。
3月21日,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公开挂牌出让神木市木独石犁南——牛定壕区块煤炭勘探等7宗煤炭矿业权,起始总价62.06亿元,共124家企业参与竞拍。经过8个小时的激烈竞价,最终总成交金额396.52亿元,总体溢价率538.93%,按照20%的首付比例计算,预计将增加一季度财政收入超79亿元。
观点智库
3月16日,中国工业协会在江西南昌组织召开2023年煤炭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会,发布了《煤炭行业信用状况分析报告(2022)》。《报告》是煤炭行业首个信用综合评价分析报告。《报告》依托能源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归集共享的信用信息数据,参照煤炭行1300余家市场主体参与行业信用评价的结果,围绕企业基本素质、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社会信用等5个方面进行分析。
近日,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2)》发布暨“碳达峰碳中和”研讨会上,中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吕建中表示, 坚持先立后破,现代能源转型需要容忍一定的比例的经济弃电和冗余度,不能不计成本的追求高消纳、高利用率,不能搞运动式的;其次,新型储能发展应该鼓励多种技术路线,防止运动式跟风,陷入新的陷阱。
近日,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获悉,基于1990—2022年间在167个自然湿地站点开展的人为增温模拟实验数据,该所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全球升温幅度在1.5~2℃,湿地的温室气体“汇”功能将比目前减弱超过一半。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杂志。
3 月 22 日,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报告,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在 2022 年达到 3372GW ,相比较 2021 年增加了 295GW,同比增加了 9.6%。可再生能源占去年新增发电量的 83%。数据显示,尽管全球存在不确定性,但可再生能源继续以创纪录的水平增长,而化石燃料呈现下降趋势。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能源技术展望2023》报告,指出全球能源供应链处于转型与颠覆阶段,目前清洁能源技术制造业和关键资源供应链在地理上的高度集中成为潜在挑战;各国竞相抢占清洁能源技术未来制高点,但从目前发展来看到2030年前中国仍将主导全球清洁能源技术供应链市场。
数据图表
3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2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6.0亿千瓦,同比增长8.5%。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同比增长11.0%;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4.1亿千瓦,同比增长30.8%。
我国已经探明瓦斯资源总量超过38万亿m3,但由于我国煤层地质构造复杂,煤体微裂隙、瓦斯强吸附、低渗透导致瓦斯抽采难、抽采瓦斯体积分数低。
来源:金智新,曹孟涛,王宏伟.“中等收入”与新“双控”背景下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新机遇[J].煤炭科学技术,2023,51(1):45−58.
2021年中国煤层气产量仅为104.7亿m3,利用率低于50%。煤层气排放到大气中,每千克甲烷的温室效应是等量CO2的20倍。据测算,中国每年煤矿排出的瓦斯约为2400万t,其温室效应相当于5亿t左右的CO2。
来源:金智新,曹孟涛,王宏伟.“中等收入”与新“双控”背景下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新机遇[J].煤炭科学技术,2023,51(1):45−58.
我国赋煤区太阳能资源储量丰富,初步估算理论储量可达2053.67×1015kJ/a,折合标准煤703.95亿t/a,可减少CO2排放量1892.56亿t/a,开发潜力巨大。通过在赋煤区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光热系统和太阳能化学转化系统的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可实现煤炭资源与太阳能资源协同开采,同时实现煤炭资源向太阳能资源的逐渐过渡,为矿井升级转型开启新方向。
来源:王双明,刘浪,赵玉娇,等. “双碳”目标下赋煤区新能源开发−未来煤矿转型升级新路径[J].煤炭科学技术,2023,51(1):59−79.
我国赋煤区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初步估算理论储量可达778.88×1015kJ,折合标准煤2.66亿t/a,可减少CO2排放量达7.15亿t/a。通过在赋煤区建设基于矿井热水型、岩温型、混合型多元地热开发系统,形成矿井地热能分级开采与热用户梯级利用的综合应用方案,可实现深部矿产资源与地热资源协同开发,同时实现矿井地热化“害”为“利”的战略转移。
来源:王双明,刘浪,赵玉娇,等. “双碳”目标下赋煤区新能源开发−未来煤矿转型升级新路径[J].煤炭科学技术,2023,51(1):59−79.
绿色智慧能源体系架构图
世界主要能源剩余探明储量与消费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
来源:邹才能,马锋,潘松圻,等.世界能源转型革命与绿色智慧能源体系内涵及路径[J/OL].石油勘探与开发:1-15[2023-03-24].
期刊专区
会议通知|《煤炭学报》2023年“新锐科学家”专题成果分享会暨第三届青年编委工作会
为充分发挥学术资源优势,促进“新锐科学家”专题成果传播与交流,搭建学术共享的窗口和青年科学家交流的平台,《煤炭学报》编辑部拟依托专题论文,于2023年4月23日、24日在安徽淮南召开2023年“新锐科学家”专题成果分享会,邀请专题录稿作者分享最新科研进展、探讨问题、展望未来。此外,编辑部将在“新锐科学家”成果分享会会前(4月22日)召开《煤炭学报》第三届青年编委工作会议。
3月24日,《洁净煤技术》2023年第1期全文在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上线。本期“煤基先进能源清洁低碳利用利用理论与技术”专题共19篇研究成果,涉及“双碳目标下煤炭深部流态化开采”“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余热利用过程数值模拟”“煤炭中温活化碳共价键解聚机理”等研究成果。
3月23日,《中国煤炭》2023年第3期全文在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上线。本期共刊登论文13篇,“煤炭产业经济形式研究”专题包含“2022—2023 年中国煤炭产业经济形势研究报告”“基于创新趋势研判方法的煤炭产业发展走势研究”“煤炭产业经济走势及煤炭企业对策研究”3篇研究成果。
失败的实验结果也能发论文 Nature推出“注册报告”论文形式
近日,Nature宣布:将在发表内容中新增一类研究论文,称为 " 注册报告 "(Registered Reports),旨在鼓励严谨性和可重复性的研究。据悉,注册报告是把传统的学术出版流程反过来,即研究人员在设计完实验之后直接邀请审稿人进行讨论,如果认为失败风险较大,但又非常有价值就可以先确定接收论文。该模式有利于科研人员将精力聚焦于整个研究过程,而非担心期刊是否认为自己的研究结果值得发表。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