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中科院院士张涛:实现碳中和离不开新质生产力

2024-05-10   来源:中国化工报   作者:杨艺

  中化新网讯 在2024中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提出,在碳排放与碳吸收极不平衡的今天,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碳中和重要支撑,我国亟需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工业流程端低碳零碳再造。

  张涛表示,中国碳排每年大约为100亿吨,其主要来自能源生产,为45亿吨;其次是工业生产,为39亿吨;再次是交通、建筑等,为15亿吨。但中国的生态系统固碳和工业固碳能力远不及碳排的100亿吨,由此可见,碳的排放与吸收极不平衡,亟需变革性技术解决碳失衡。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依靠新质生产力来保障碳达峰碳中和。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任何单一能源都无法支撑其发展,必须构建一个新型能源体系,实现绿色低碳多能融合,其中也包括化石能源。其次,我们需要发展新型数字智能产业耦合,通过能源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来提升效率,并保持柔性灵活性、技术可控、安全高效。”张涛说。

  在工业流程端,需要新技术支撑其低碳零碳再造。张涛指出“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是工业能耗和碳排放大户,是典型的‘难节能、难减排’行业,必须对现有的工业流程进行低碳零碳再造。”

  为此,张涛提出深度电气化、借助多能融合平台降碳两个方案。他表示,“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电力市场将更多地转向绿色电力,深度电气化将有助于支撑工业流程再造。对难电气化流程,可以借助绿氢、合成气/甲醇二氧化碳等多能融合平台,实现低碳零碳流程再造。”

  对于石化行业,张涛基于以上原则给出降碳策略。一是钢化融合,即钢铁与化工融合,利用钢厂尾气合成乙醇。他指出,全国钢厂尾气可制1000万吨乙醇,不仅可解决“与民争粮”问题,还能减少钢厂二氧化碳排放量近2000万吨。二是近零碳用醇制烯烃MTO,即绿氢融合煤制烯烃减碳。他表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已掌握相关技术,通过引入绿氢,减排水煤气反应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多环节,实现煤炭用量减少近50%,二氧化碳减排69.3%。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今日专家

硕士,一级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咨询(投资)工程师...

亮点论文

基于中介效应的煤炭产业跨区转移对居民健康影响分析作者:任露丹,曹薇,程璐璐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文章刊发:《煤炭经济研究》2023年第6期摘要:基于2009—2...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