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中国·总书记的能源足迹 | 从榆林化工看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领航中国·总书记的能源足迹 | 从榆林化工看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乌金蝶变
——从榆林化工看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40年前,《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消息《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一举惊世界,由此拉开了榆林煤炭大开发的序幕。

40年后,2024年5月15日,记者来到陕西榆林榆神工业园区,只见方圆1108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塔罐鳞次栉比,管廊纵横交错,一座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拔地而起。

领航中国·总书记的能源足迹 | 从榆林化工看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榆林,这个与煤结缘,因煤而兴,点煤成“金”的地方,已成为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而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榆林化工”)既是其中的见证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榆林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国能榆林化工。

领航中国·总书记的能源足迹 | 从榆林化工看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我国能源革命掀开崭新的一页。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国能榆林化工正加倍努力闯出一条绿色的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锚定新方向

“黄沙漫漫不见路,跟着驼铃找榆林”。曾经的“榆林印象”,已尘封于历史。

毛乌素旁、秃尾河畔,百米高塔比肩林立、球形储罐星罗棋布。穿梭于国能榆林化工厂区,只见一袋袋包装好的聚乙烯、聚丙烯产品整齐码垛在一辆辆卡车上,整装待发。记者目光所及,是一派井然有序、绿意盎然的厂区环境,现代化大型能源企业的壮观景象映入眼帘。

领航中国·总书记的能源足迹 | 从榆林化工看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近年来,国能榆林化工不断加强科技攻关,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模式,为巩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化工强调,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个个项目在陕北大地澎湃跃动,一幅关于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2021年11月,国能榆林化工乙二醇项目一次打通全流程并成功产出合格乙二醇产品。项目采用国家能源集团自主技术,并由国家能源集团自主设计、自主建设,且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

——2022年4月,经过近一年半时间的攻关,分盐结晶装置产出合格氯化钠并实现连续稳定运行,标志着低温临界冷冻加真空热法分盐技术在煤化工废水处理上成功应用;

——2022年9月,年产5万吨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正式建成投产,打通生产流程,标志着世界首套煤制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实现工业化生产。

目前,国能榆林化工正围绕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链,着力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升级,打造成为“煤—油—化—新材料—新能源”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为煤炭现代化发展再塑清洁、绿色的新标签。

领航中国·总书记的能源足迹 | 从榆林化工看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传统产业由“旧”转新,向优而行。一场煤化工产业转型的“突围战”鏖战正酣。

致力多元化

一块煤如何实现高端、多元和低碳利用?国能榆林化工有着广泛的应用路径。

领航中国·总书记的能源足迹 | 从榆林化工看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步入国能榆林化工中心控制室,记者的目光被展品区有序摆放的水杯吸管、牙刷梳子、工程棒材吸引。

“这些就是你们常挂在嘴上的可降解煤化工产品?”

“对!这些都是PGA所制,是可以完全无害降解的。”国能榆林化工技术质量部技术管理工程师杨学超揭秘。

杨学超口中的PGA,是来自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的世界首套5万吨/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

该项目于2022年9月正式打通生产流程。项目生产的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各种暂堵材料以及医用手术缝合线、骨骼支架材料等领域。与生产传统聚烯烃塑料相比,煤基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吨产品原料煤耗可降低约50%,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65%,工业增加值增加2~3倍,但生产成本接近,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环保效益。

“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司的嘱托,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我国白色污染治理、攻关‘卡脖子’技术提供新方法和新路径。”杨学超说。

推进现代煤化工延链补链强链,是国能榆林化工浓墨重彩的一笔。成立至今,这家企业正通过一次次尝试来印证煤化工规模化发展的可行性。

踏入聚烯烃产品库房,一股强烈的“工业风”席卷而来,这里每天都上演着煤炭“变形记”。

领航中国·总书记的能源足迹 | 从榆林化工看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各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们正忙碌在各自岗位上赶制任务。记者眼前的输送带上,一袋袋聚乙烯、聚丙烯将被打上标签,输送到库房等待发货。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些材料将经过下游工厂深加工,转变为童车、安全座椅、婴童摇椅、玩具等多种终端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来榆林考察时,国能榆林化工烯烃事业部操作工李鑫雨向总书记介绍了甲醇制烯烃的工艺生产流程,这一幕她记忆犹新。谈起自己目前从事的工作,李鑫雨一脸自豪。

李鑫雨工作的地方是全厂的“大脑”,控制着整个生产装置。“吃进”乌黑的煤,“吐出”的却是晶莹透亮的聚烯烃颗粒。就这样,人们眼中的煤炭,在各种复杂的工艺流程中经历“72变”,转化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领航中国·总书记的能源足迹 | 从榆林化工看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为了将“乌金”炼成“绿金”,许多传统能源企业正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多产业耦合发展。和李鑫雨一样,亲历项目从建起来、转起来、稳起来到优起来的国能榆林化工奋斗者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干出了自信,赢得了掌声。

闯过“水门关”


废水,是制约煤化工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之一。从2015年国能榆林化工的首套装置开车起,就从未向厂外排放过一滴污水。

这样的成绩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厂区角落一把锈迹斑斑的锁给出了答案。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当地生态环境部门亲自给工厂排污口闸门上的锁,旁边同步安装了一系列智能探测装置,只要污水排放,生态环境部门就会收到系统的自动报警。

记者现场了解到,自建厂之日起,国能榆林化工始终坚持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从首套装置开车起,就从未向厂外排放过污水。

“昨夜分盐结晶的氯化钠质量很好,技术越来越成熟!”水处理装置操作工张翠花谈起自己工作时,语气里没有疲惫,反而多了些亢奋。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小姑娘就是同事们口中常常提起的“拼命三娘”张翠花。

“听到污水处理,很多人联想到的总是脏、乱、臭。要消除对现代煤化工污水处理的偏见,需要潜心钻研认识‘水’,更需要心存对生存环境的珍爱。”张翠花语气坚定,她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能造福后代,让天更蓝、水更清。

仅仅做到废水零排放还不够,如何有效提高工业废水的资源利用率?国能榆林化工将高盐废水进一步处置,分盐结晶,变废为宝。

“分盐结晶装置所采用的低温临界冷冻加真空热法分盐技术路线是国内首套应用于煤化工废水处理的工业技术路线,在工程设计和运行操作上均无经验可循。”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较纳滤膜法分盐,该技术投资低、运行费用低、流程短,但设计运行控制关键指标和关键点多,包含水处理、盐化工和无机化工技术,对设计和操作要求非常高。

面对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困难,国能榆林化工成立技术攻关组,逐步击破蒸发器运行周期短、芒硝冷冻系统运行不稳定等难题。经过长时间的攻关,蒸发器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芒硝系统逐渐稳定,处理负荷由不足5吨/小时提高至18吨/小时,冷却器温差由2.4摄氏度降至1.6摄氏度以下,化冻时间由36小时降至4小时以内,冷却器爆晶周期由3~5天延长至长周期运行,芒硝悬浮物几乎无流失,各项运行参数逐渐趋于稳定。

领航中国·总书记的能源足迹 | 从榆林化工看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数字的波动起伏,映射的是国能榆林化工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生动实践。

逐梦煤海,能源报国。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表示,国家能源集团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紧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紧跟集团重大项目、紧接国家级研发平台,大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加快促进“绿链数链智链”转型升级,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现代煤化工产业在几近空白的基础上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能需要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煤化工行业还要实现从大到强的新跨越,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国能榆林化工人正在毛乌素沙地边缘创造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