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科硬核】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中国煤科助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

8月15-16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国资委网站、中国环境网、中国科技网、人民网、光明网、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刊发了中国煤科助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专题报道。以下是媒体报道的内容。

图片


盛夏时节,走进青海祁连山南麓的木里矿区,曾经因非法开采留下的“累累伤疤”,已被漫山绿色覆盖。回望在青海木里煤田江仓一号井生态治理项目中近千个日日夜夜,来自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努力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克服重重困难,打造出了高原高寒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样板工程,用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煤科力量。

  

青海木里煤田江仓一号井修复前后对比图

近年来,中国煤科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极高的政治站位坚决扛起实现矿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央企责任。于2018年成立全资子公司科工生态,紧密围绕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开发、露天矿开采损害及生态修复、固废处置与综合利用、矿区生态环境“空-天-地-孔”一体化监测等领域,助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打造矿区生态治理核心竞争力

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中国煤科科工生态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以“引领矿山生态科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使命,持续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力度,在深化推进央地合作、服务区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

在山东济宁任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中,中国煤科科工生态与任城区地方政府紧密合作,本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融合“平台+运营+技术”三要素,开创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土地开发一体化的“任城模式”。在项目一期1500亩沉陷区治理土地竣工交付的基础上,2023年又与任城区政府、香港铜锣湾集团签订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集文化、教育、娱乐、购物、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预计可撬动社会资金50亿元。如今,“任城模式”已成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工程典范,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探索出一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发展新产业相结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政府支持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在大屯煤电、济宁崔庄、邯郸大社等多个覆岩隔离充填注浆项目中,中国煤科科工生态注浆技术团队针对矿区采高大、埋深浅、构造复杂、非典型关键层、基岩厚度不足等治理难题,通过利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研发了精准定位地表沉陷关键层、煤基固废制浆输浆、智能注浆、智能制充一体化等系列技术与装备,有效解决了煤矿开采中地表沉陷控制、煤基固废处置、水资源保护、采动矿震防治、压覆资源回收等难题,开辟了一条“三下”煤炭资源释放与固废处理、生态环境治理有机融合的新路径。

  

在阜新海州露天矿北帮综合治理工程中,来自中国煤科科工生态的项目团队,紧密结合矿区实际,聚焦深挖海州露天矿独特工业文化及当地生态、旅游、科研资源,创新提出了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与阜新市政府就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新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获得了阜新市政府及以王双明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的一致认可。

同时,中国煤科科工生态利用其在示范项目取得的先进技术成果,首次在铁路、电厂等领域,实施了沪昆高铁何家地隧道采煤沉陷区治理、陕西黄陵店头电厂场地采空区治理、济南章丘山东大学龙山校区采空区治理等项目,为我国采煤沉陷区土地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推动矿业城市向低碳经济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创新配置资源环境要素,发展矸石生态利用新质生产力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煤矸石堆存量已超过50亿吨,占用大量土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风险。矿区生态治理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必然要求对大宗煤基固废,特别是煤矸石等进行综合利用和创新性配置,力求实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

2024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中国煤科科工生态积极开辟新赛道,持续开展固废处置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针对煤基固废处置和利用市场需求凝聚各类科技资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水平科研院所组建固废综合利用领域技术联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7月,科工生态承建的国能神东乌兰木伦煤矿地面矸石充填项目圆满完成首次注浆试验。建成了集地面矸石制浆、泵送与地面输浆和充填辅助于一体的地面矸石充填系统。矸石浆液管道输送距离超过8km,在克服了管道大高差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国内最长输送距离。设计年处理矸石量50万吨,实现了矿区生态环境改善、以废治灾的建设目标。同时,通过智能化系统全覆盖建设,可实现系统自动运行、自主调节、智能决策以及全系统三维数字孪生,对推动煤炭工业低碳、清洁、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固废资源利用方向上,中国煤科科工生态重点开展了悬浮脱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已建成万吨中试线,实现稳定连续运行。在固废处置方向,针对煤矿规模处置矸石的需求,开展“煤基固废协同处置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在山西天地王坡煤矿提出盾构机掘进矸石井下就地消纳技术方案并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矸石堆存压占土地资源和煤矸石自燃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在有效减缓采空区地表沉降的同时“以废治废,变废为宝”,成功实现了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为煤炭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

打造智能高端综合服务,赋能传统产业绿色再造升级

中国煤科科工生态坚持以智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为核心,打造智能高端综合服务,通过承建一系列生态综合治理示范项目,构建并完善了矿山全生命周期减损、治理与修复体系模式,赋能传统产业再造升级。

依托技术和平台优势,创建了集采煤沉陷区综合勘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固废资源利用等功能为一体的矿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加强技术研发、大数据应用、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攻克了矿区生态治理系列共性问题和“卡脖子”技术,梳理并形成了4大领域11个研究方向共44项关键技术的技术树。

依托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持续开展“天—空—地—孔”全生命周期监测预警治理综合服务系统研究,为国家提供煤矿区生态环境全生命周期宏观监测数据,为煤矿区生态危机提供预警,为煤矿区生态评价及修复设计提供依据,为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做指导,取得积极成效。

在多个采空区综合治理项目中,以数字化场景建设为抓手,创新采用了多种国内首次的“黑科技”,实现了人员投入减少40%,工作效率提升20%以上,材料损耗降低3%,设备使用效率提升10%,总成本降低8%。充分显示出数字技术在提升管理效能和降低运营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

  

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基础和研发优势,利用地下空间封闭性、稳定性等特点,与西安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煤矿采空区封存CO2吸附材料及封存条件研究”项目,积极探索煤矿采空区综合利用新模式。研发了高性能CO2吸附材料,完成二氧化碳封存工业试验系统方案设计和封存储库改造,助力我国采矿业等传统产业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煤科科工生态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央企职责使命,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探索央地共建新模式,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煤科智慧与力量。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搜索微信账号(chinacajnet)加入微信群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