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山院士:智能检测是实现智能制造闭环的关键环节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夏大学前沿科学与技术学部部长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马玉山发表了题为《面向智能制造的检测装备及应用》的主题演讲,他不仅分享了自身在智能制造领域超过20年的丰富实践与研究经验,并详细介绍了智能检测对于实现智能制造闭环的重要性及该技术实际落地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夏大学前沿科学与技术学部部长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马玉山。
"智能制造是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马玉山院士指出,"围绕工业企业的五大要素——技术、物料、制造、装备、管理,怎样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等等技术手段,最终提高企业效率与质量,降低企业成本,最终使企业获得更好的效益,这是搞智能制造的根本目的。他表示,目前智能制造相对实施的比较多,而智能检测是智能制造一个重要环节。智能检测为智能制造技术架构提供眼、耳、鼻的感知能力,同时为企业提供质量提升、工艺流程、设备健康管理等集成应用落地的能力。没有智能检测装备和技术支撑,智能制造就无法形成一个闭环。实际上,无论是在设计研发环节还是生产制造环节,再或者是产品交付环节,整个生产业务流程需要进行大量的检测。但现实情况是,"目前还没有实现在线检测,更谈不上智能检测,在设备异常定位,包括设备的预测性维护以及生产过程的控制等方面,还存在大量的缺失。"目前智能检测主要分为检测装备、数据分析和决策机制几个方面。那么,目前智能检测落地存在哪些问题呢?马玉山院士分析称,这其中主要是在检测技术产品方案应用推广,价值实现持续提升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检测技术与设备共享不足,检测方案和运营落地困难,这些问题影响了检测应用落地和对制造企业的赋能效果。针对这些问题,马玉山院士及其团队提出了智能检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其中,针对技术设备的耦合性强、技术创新共享不足,其团队通过开放解耦,实现了检测技术创新的共享,技术和设备的解耦;针对检测方案的适配性差,柔性不足,其团队通过柔性异构,实现了柔性化的适配,模块化的部署,低成本的介入;针对应用场景大而全,投入产出比例过高,其团队通过最小可用原则,从最小场景落地,实现价值闭环;针对检测分析方面,其团队通过大数据AI赋能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成本过高,其团队通过云端的集中部署,实现了云端的统一升级,专线专业高效。"总的来讲,我们通过依托大数据、AI、云、边、端等技术,实现了检测技术与设备的开放与解耦,检测方案柔性适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易实施,具备智能的在线分析和数据融合能力的智能检测解决方案。"马玉山院士尤其强调了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易实施技术解决方案的重要性,"智能制造、智能检测需求并非大型企业所独有,我们国家有千千万万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更迫切地需要通过智能制造来改造提升传统行业,以及通过智能制造来实现企业的效率与效益的提高。"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