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客户、优化技术、调试产品……近来,孙世岭和团队专注于拓展激光甲烷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忙得不可开交。“受益于集团知识产权资本化政策,团队做研发、找客户、促转化的主动性高了很多。”孙世岭说。
孙世岭是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以下简称“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测控分院仪表研究所所长。2023年11月,中国煤科启动知识产权资本化工作,他和团队是首批受益者。
研发人员在讨论新产品装配
为何要启动知识产权资本化?中国煤科科技委秘书长雷毅解释,中国煤科在智慧矿山、矿山安全、清洁利用等领域技术积淀深厚,拥有许多高价值专利,希望通过将知识产权等科技资产转化为科技资本,让科研人员合理享受到科技创新的价值,获得资本性收益,从而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从“科技资产”到“科技资本”,一字之差,折射出科技成果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科技资产只有在市场上流转,才能增值;只有转化为科技资本,才能多次流转。因此,科技资产转化为科技资本,是重要的转化环节,也是检验科技成果“真伪”的关键环节。过去,知识产权被看作产品。如今,强化资本属性后,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拥有了资本性的收益权。
雷毅介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中国煤科明确了对内许可、对外许可、对外转让、作价入股等4种知识产权资本化路径,同时明确了知识产权资本化管理流程以及不同类型科技成果赋权机制。
据了解,中国煤科首批遴选了35个项目落地实施知识产权资本化工作,涉及200余项知识产权、450余名科研人员,打通了“科技投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一体化路径。
一批科研人员获得了实打实的奖励、激励。孙世岭告诉记者,检测煤矿的甲烷含量,传统仪表设备需要定期人工校准,不仅耗费人力,还可能出现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情况。通过多年研发,他带领团队利用激光技术开发出新传感器,实现了自动化实时检测,保证了仪表长期使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市场应用前景广阔。“激光甲烷传感器关键元器件”成果入选知识产权资本化项目后,团队不仅获得了45万元收益,还拥有了科技成果的部分收益权。
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中国煤科上海研究院机械技术研发工程师章立强是“适应中等硬度矿岩开采的1410系列采煤机”项目的参与者之一。“与传统的绩效考核相比,知识产权资本化具有‘赋权’属性,意味着科研工作与自身的收益绑定更紧密,让我们对职务科技成果拥有了更多的成就感、获得感。”章立强说,如今团队一线科研人员养成了“申请有用的专利、进行有效的创新”习惯,主动请缨开展科技攻关的现象增多,在研重点项目研发周期缩短10%以上。
中国煤科初步尝到了实施知识产权资本化的甜头。该公司所属开采研究院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项目采用内部许可方式开展资本化以来,科技创新提速,目前相关成果已经完成实验室试验,并实地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具备了产业化条件。
“接下来,中国煤科将在前期试点推广的基础上,持续健全完善知识产权资本化制度体系。让各级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好享受科技创新的收益,推动科技投入由‘要我投入’向‘我要投入’转变,科技创新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为科研院所转制型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探路。”中国煤科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