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春节前夕,正是东北最寒冷的季节。在蜿蜒的穆棱河道上,几辆马拉爬犁迎着凛冽的寒风,从八面通镇艰难地向梨树镇方向行驶。爬犁上的10多个人双手大都插在袖筒内,冻得瑟瑟发抖。唯有血气方刚的孙越崎不时地望着漫天的皑皑白雪,一阵热流涌上心头。“毓麒(孙越崎的原名),一定不能输给‘老毛子’。”临行前,父亲的嘱托不时地萦绕在他的耳边。
他们一行人中有测工、铁匠、马车夫等。大家来到下梨树沟一处叫胡家窝棚的地方,借用山坡上的3间破草房安营扎寨,暂作食宿和办公场所。他们的任务是要在这里探明矿苗,建设一对竖井。
转眼3个月过去,冰封的大地开始解冻。在小草返青的时节,他们终于探明小碱场沟一带煤层分布情况,并确定开凿一、二号竖井的位置。
一、二号竖井同时开工,领导却有2位。二号竖井由孙越崎全权负责,一号竖井由苏联人独挑一方。这就形成了中苏双方同台竞技的局面,也就有了临行前孙越崎父亲的嘱托。
30岁出头的孙越崎,靠着刚从北京大学矿冶系学来的专业知识,靠着考察和现场实践学习的技术,用了10个月时间,领导完成二号竖井建设。竖井建成后,于1926年9月见煤,井深51米,并配套建设了高5.3米的地面运煤栈桥和15米卷扬井架,日出煤达700吨。
哈尔滨总公司为2个井的建成运转举行了盛大的剪彩仪式。总公司董事会经研究,得出结论:孙越崎负责建设的二号井在质量进度和器材消耗等方面优于苏联人普鲁希年科负责建设的一号井。
这是中国人在中国的大地上独立设计施工的第一个煤矿竖井。1928年穆棱矿年产煤28.1万吨,超黑龙江省扎赉诺尔矿(今属内蒙古自治区)的25.4万吨,成为当时黑龙江地区第一大矿。
孙越崎作为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煤炭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他和他主持建设的立井,如一座精神丰碑,永远伫立在鸡西煤矿人心中。
1946年,解放战争刚刚拉开帷幕,中国共产党就接收了鸡西煤矿。因此,鸡西与中国共产党同时接收的佳木斯、鹤岗并称为“小延安”。
1946年冬天,年仅26岁、身着黄色棉军装的陈慕华带着大女儿、三女儿从哈尔滨乘坐火车赶赴鸡西穆棱煤矿。她比丈夫钟毅晚到矿2个月。这次她到鸡西是受东北铁路总局的委派,担任东北铁路总工会驻穆棱煤矿工会特派员一职,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进行民主改革。
在钟毅到矿前,穆棱县已派土改工作团进驻矿区,铲掉了“煤把头”,成立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到矿后,等待钟毅、陈慕华的是土匪的不断骚扰和艰苦的矿山生产生活条件。
为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到矿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工人代表大会。
1946年冬,穆棱矿召开了历时6天的第一届工人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80名工人代表全矿3500多名职工。彩门上高悬“做矿山主人”的醒目标语,主席台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画像。会场内外贴出大字标语:中国共产党万岁!工人大团结万岁!庆祝矿总工会诞生!
大会讨论通过了经济提案和政治提案。经济提案主要包括成立消费合作社、工人积劳成疾或因工受伤实行休养治疗、发放工伤工亡抚恤金等,政治提案包括成立工会组织、会员行动纲领、劳动公约等。
陈慕华非常关心职工身心健康。她来矿后主动到井下熟悉生产,发现井下工人劳动条件非常恶劣,劳动强度大,采煤工用笨镐刨煤、用爬犁拉煤、用大锹装煤。每名矿工1个班要在井下劳动12个小时,加上入井、升井的行走时间,差不多需要14个小时。于是,她提出实行“三八工作制”(劳动、休息、学习各8个小时),并征求职工意见,职工鼓掌欢呼。
1947年,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东北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陈郁主持鸡西矿区生产恢复工作。5月1日,恒山煤矿创办了全国煤矿第一所工人学校——东北工人学校。陈郁兼任名誉校长。
在以后的时间里,这所学校培养、发展了大量工人骨干和党员。其中,原煤炭部部长于洪恩就是这个学校的学员。
1947年7月7日,东北工矿处召开首届劳模大会。图为大会现场。
1947年10月9日,为配合矿山民主改革,根据陈郁的建议,鸡西矿区成立了东北工人学校文工团(今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前身)。文工团积极配合矿山民主改革、恢复生产、支援前线等中心任务,演员表演了通俗易懂、形式灵活多样的秧歌剧、小话剧、说唱等短小精悍的节目,深受职工群众欢迎,涌现出《废铁变成钢》《白毛女》等经典剧目。
在其影响带动下,鸡西矿区各厂矿业余文工团、业余剧团纷纷成立。
在鸡西矿区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陈郁通过组织开展生产立功竞赛、倡导民主改革、重视职工教育等一系列措施,迅速恢复生产,在鸡西煤炭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一位当时在煤矿工作的老同志回忆,解放战争初期,往前线运送物资的火车烧的是黄豆,火车慢如老牛。正是因为有了鸡西煤炭的支援,开往战场的火车才能风驰电掣。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的胜利,鸡西矿区的煤炭功不可没?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鸡西矿区广大职工坚决以实际行动多出煤、出好煤,支援前线。10月25日至28日,鸡西矿务局4天平均日产煤炭高达7000吨,最高日产达8136吨,4天超产11000吨。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完全没有制空权,只能进行艰难的陆地作战。1951年6月16日,鸡西矿区总工会向全局职工发出捐献一架“鸡西矿工号”战斗机的号召。各矿、厂职工热烈响应,积极开展献工献时、小改小革活动。其中采掘一线职工多出煤、多掘进创造价值11亿元(旧人民币,下同),井口(车间)完成发明创造项目15项,改进劳动组织、安全生产和技术管理41项,创造价值17.5亿元。同时,矿区有6200多名职工和家属主动捐献现金和首饰。当时,恒山矿一位1926年参加革命的老妈妈李文钦捐献银元18块、现金84万元。
1951年,鸡西矿务局为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图为李文钦捐款收据。
1951年底,鸡西矿务局实现了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的目标。
这是全国煤矿捐献的第一架战斗机,被命名为“鸡西矿工号”。
当空军英雄王海和他的战友们——这些从鸡西航校走出去的我军第一批飞行员,驾驶着“银鹰”迎战美军飞机时,他们也一定会为鸡西——他们的第二故乡,感到无比的骄傲。
上世纪60年代,鸡西矿务局生产格局是星罗棋布的206处“小井群”。“小井群”在安全管理、生产效率、资源回收等方面存在很多弊端,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如何“改小为大”成了摆在鸡西矿务局面前的一道难题。
第一个接受考验的是城子河矿。时任生产副矿长叶青经过无数次的测算、调研,最终得出“小井群”必先改造、可以改造的结论。城子河矿区共有10多处小井。在叶青的坚持下,矿务局同意进行小井改造的实施方案。叶青走遍了矿井每个角落,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制定详实的“作战图”。经过大刀阔斧的“改小为大”,城子河矿最终形成一对竖井、两对斜井的集中生产格局。
城山煤矿(原城子河矿)
“改小为大”后,城子河矿煤炭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多项生产指标刷新历史纪录。城子河矿的成功在鸡西矿务局掀起“改小为大”的矿井技术改造热潮。
当时全国煤炭供应紧张。紧张到什么程度?有这样一个故事。鸡西矿务局销售人员外出,每到一地,火车站出站口总是被堵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想把销售人员请到自己的单位,以方便联络感情,保证煤炭供应。实在接不到人就抢销售人员的帽子回去,一来可以向本单位领导有所交待,二来销售人员为了要回自己的帽子,总能抽空到他们那里走一趟。
为解决全国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原煤炭部积极研究增产措施,而业内专家对于“改造”还是“新建”存在争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在辽宁本溪主持召开相关会议,推荐鸡西矿务局代表介绍“斜改立”经验做法。此时,已担任鸡西矿务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的叶青代表鸡西矿务局进行发言。
“投资新井所需的成本更高,生产1吨煤需要投入800元到1000元;改造老井1吨煤需要投入200元到300元……”叶青的发言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会后,原煤炭部向国务院汇报了相关情况,并作出将优先在全国煤炭系统范围内开展小井群集中改造和老井挖潜的重要决策。
那次会议后不久,国务院调整原煤炭部领导班子,叶青被任命为副部长。
走在“小井群”改造前列的鸡西矿务局,1975年煤炭产量突破1000万吨,1991年煤炭产量突破2000万吨。这两个数字,在今天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可在那个年代,足以解决许多燃“煤”之急。
鸡西矿务局“改小为大”的“优秀答卷”,也为国内同类煤矿“小井群”改造提供了范本。
在秋日暖阳下,每天下午,都会有一位老者来到鸡西市政府门前的园林,或是散步,或是晒着太阳。这位老者名叫王永兴,今年已经92岁。看上去,王永兴与其他在园林中休憩的老人并无二致,可又有几个人知道,王永兴当年为中国煤矿作出的巨大贡献。
据资料记载,上世纪80年代,鸡西矿务局采掘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85%和76%,遥遥领先全国同类煤矿。
1975年,小恒山矿从英国引进我国第一套综合采煤机组。投产初期,使用效果不错,日产千吨煤不在话下。当老顶全面来压时,时任小恒山矿党委书记王永兴和副总工程师曹天元成天趴在液压支架下观察情况。他们发现,老顶来压时,砂岩白色粉末充斥着整个工作面,从支架间的缝隙可以看到顶板砂岩垮落在采空区,时间不超过5分钟。整个来压过程,液压支架只是有些震动。这证明支架的性能可靠,此后可以甩开膀子干了。
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煤层倾角加大到14度以上,工作面出现运输机整体下滑的情况。随之带来的是恶性循环:设备下滑—调掌子面,改变倾角—加大维修力度—放慢回采速度。而后,又产生了3个严重问题:一是液压件告急,二是乳化油告急,三是工作面沿煤壁冒顶。当时国内没有生产乳化油和综采液压件的厂家,综采设备缺油缺件。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工作面支架不断倾倒、被压,被压住的支架抠出后已不能用,需要升井。新支架运到井下的空当,采面顶板恶化,险象也接踵而来,日常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这时,综采队办公室的墙外不知道是谁偷偷贴出“大字报”:160队日产1000吨,大铁锹赛过洋机组。
面对巨大的压力,王永兴只说了一句:“升井!总结教训,修好再干!”
面对水土不服的“洋老爷”,时任鸡西矿务局副局长叶青开出一副“良方”:一是注意观测顶板来压周期,想办法避免压架情况发生;二是在短期内培养出几个能独当一面的采煤机司机;三是相关系统的改造升级一定要配套。
按照叶青的方案,他们“三管齐下”,全力推进小恒山矿系统改造工程,矿井提升能力由原来的每年81万吨增加到每年210万吨;培养出一批采煤专业的能工巧匠,逐渐熟练驾驭了综采设备。终于,曙光来了——综采设备升井检修后再次下井投入生产,一举创下月产煤7万吨的全国综采最高纪录。
他们终于驯服“洋机器”,综采机组成了职工们口中的“舶来神器”。
此后,每当原煤炭部引进先进装备,几乎都会先拉到小恒山煤矿试用。几年内,小恒山煤矿云集了一大批进口“新式武器”。
第一台“洋机器”服帖之后,引发蝴蝶效应,国内许多煤矿都开始迎娶“洋媳妇”。而小恒山矿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多个煤矿的“洋媳妇”安家落户。1976年后,小恒山矿向外矿输出200多名技术人员。
时至今日,每当谈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王永兴老人都会淡然一笑:“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不值一提。”他那洋溢着喜悦的面庞分明写满了自豪。王永兴和他那一代鸡西矿工,注定在中国煤矿现代机械化发展篇章中写就光辉一页。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鸡西矿业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曾被称为“天下煤矿第一穷”。面对窘境,鸡矿人在公司领导班子带领下奋起直追。
2020年,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完成。鸡西矿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贤君在党代会上为企业画出新的蓝图。
光阴荏苒,又过去4年。回头再看来时路,鸡矿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他们用“大手笔”构筑基础——累计投入安全资金数十亿元,全面推动矿井各系统提档升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倾力推进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8个生产矿井中有6个晋升为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原煤产量持续攀升,创近十年最好成绩;开拓掘进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生产效率达到历史最佳,率先成为龙煤集团首家营收百亿级企业。
他们统筹谋划,高标准布局百年矿区智能化迭代升级之路,智慧矿山建设步伐稳健、屡开先河——2021年建成东北地区首个“5G+智慧矿山”项目,入选世界5G大会优秀案例;2022年建成黑龙江省首座智能化选煤厂;投用大功率采煤机,推广远程集中供液,相继有16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顺利达产,综合单产达7万吨/(个·月);累计建成8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综掘机总数达101台,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100%,综合单进104.9米/(台·月);所有生产煤矿实现井下信息网络全覆盖,5个矿安设Wi-Fi 6无线网络及精准定位系统,所属矿井全部建成安全生产管控平台,煤矿辅助系统82.8%的固定基台已实现无人值守。
他们激发自主创新活力,探索智慧矿山建设深水区——2022年,建成黑龙江省首家煤炭领域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基地:鸡矿数字产业园,携手国内顶尖高校、一流科研院所,致力打造龙江大地最富创造力、最具竞争力、最有影响力的智慧矿山孵化基地。两年中,该公司54项矿用高端智能项目研发成功,11种巡检机器人落地转化,获得AI智能风门等实用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2项。
他们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依托,奋力开辟精益管理新赛道——独立研发人力资源智算平台,成为龙煤集团首家利用云服务器的企业;开辟矿井安全管理全新路径,龙煤集团在鸡西矿业公司召开龙煤集团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会,“手机+入井带班”新模式在集团全面推广;开发经营智慧综合管理平台,打造融七大系统于一体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企业精益管理再度迈上新台阶;大力实施精煤战略,精煤合格率突破93.9%。
在做强主业的同时,鸡西矿业公司还在绿色发展新赛道上奋力奔跑,矿井瓦斯变成清洁能源,昔日尘土飞扬的矸石山变绿了,井下排出的污水变清了,有的甚至可以饮用,废弃的工业用土地变成光伏发电场,机器制造向智能化迈进……如今,非煤产业收入已占该公司主营业务的十分之一以上。
面对骄人的成绩,鸡西矿业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曹加华却很冷静:“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向国内最先进的煤矿看齐。与它们比,我们还有很多不足。”
时光不驻,奋斗不止。回首来路,鸡矿人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血脉传承收获一次又一次成长;踏上征途,鸡矿人定将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续写更多传奇。
(图片为鸡西矿业公司历史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