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勘查研究程度相当高的成矿带之一,地质勘查和相关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矿带勘查研究工作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点上起步、由点到面;(2)第二阶段:区域展开、重点突破;(3)第三阶段:立体调查、深部找矿。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地质找矿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控矿构造格架(包括大地构造,后期还尝试引入了动力学背景的探讨);(2)成岩成矿作用的时代;(3)成矿系列(系统)及其演化;(4)成矿规律;(5)深部找矿。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研究突破点可以找到不少,也都有难度。常印佛院士课题组结合成矿带目前研究现状,提出成矿带值得关注和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八点:
(1)成矿带内两条平行的北北东向深大断裂如商麻-团风-梁子湖断裂和郯庐断裂对矿集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九瑞矿集区和鄂东南矿集区产于商麻-团风-梁子湖断裂以东,而安庆-贵池矿集区、庐枞矿集区和铜陵矿集区等均产于郯庐断裂的东侧,两条断裂带以西则成岩成矿作用骤然消失。其控制因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还有无其他因素的介入。
(2)江南过渡带基底虽然亦属于“江南式”,但与江南隆起腹地相比,是否也具有含铜的组成?值得研究,对基底与成矿也需作进一步思考。
(3)同一成矿系列中同一类矿床,都有各自地区性特色,并不完全一致,如成矿带西段的鄂东南地区与中东段的庐枞-宁芜地区成矿岩浆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仍有一定的差别,甚至庐枞和宁芜,也各有其特点。这些矛盾之处,也是大自然暴露出来的窗口,为我们深入认识客观事件提供了切入点。
(4)成矿带东段宁镇矿集区的成岩成矿时代,明显地晚于西段和中段,整体上出现由西段→中段→东段逐渐由早→晚的某种趋势。由于再向东的陆内与陆缘过渡带已超出本成矿带的范围,所以此次将其“边缘化”处理,未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研讨。
(5))在庐枞和宁芜两个火盆中,也有一些特殊的或有意义的问题值得探究。
(6)研究人员认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于陆内背景,但这种陆内背景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之间存在何种动力学上的联系仍然缺少有说服力的资料,陆内成矿作用形成与演化的过程研究需要持续加强,深部过程对浅部成矿的控制作用还缺少系统性证据支持。这也是成矿带今后研究的重点。
(7))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今后的找矿方向面向深部,但如何发掘和利用深部探测积累的大量资料结合三维地质填图和建模来阐明成矿带深部成矿规律,开发应用于深部矿床定位的技术是下一步成矿规律研究的主攻方向,也是勘查研究领域产学研合作的主战场。
(8)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段,长江两侧发育A型花岗岩带从地质条件分析,它发生于成矿带“成矿大爆发”阶段末期,已接近尾声,是其不利的一面,但从矿床类型和矿种组合来看,仍有其值得关注之处,故建议适当安排一些勘查研究项目,为较长远的安排提前做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