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研究提出冲击地压防治“七模块”技术体系

2018-01-04

  近日,由山东能源集团翟明华研究组、北京科技大学姜福兴研究组及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齐庆新教授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冲击地压防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以“分类治理”为核心思想的冲击地压“分类-评价-解危-预警-检验-支护-管理”“七模块”治理技术体系。这一成果以《冲击地压分类防治体系研究与应用》为题,发表于《煤炭学报》。


  据课题组统计,截止2016 年底,我国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已达到167 对,超过50 对矿井开采深度达到或超过1 000 m。但矿区采取的“断面只能大不能小、仪器只能上不能下、支架只能强不能弱、措施只能加不能减”等防治措施严重制约正常的采掘活动。


  通过分析冲击地压事故发生的原因,研究认为:开采深度、地层结构、煤层的厚度及其冲击倾向性是决定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四大客观因素;工作面开采设计、采掘速度和防冲体系的严密性是决定冲击地压危险性的三大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中的任意一项因素单独作用或组合作用都能引起冲击类型和冲击危险程度的明显变化。采用“同一技术和同一参数防治所有类型冲击地压”的简单做法是造成防治成本增加和不能有效防治冲击事故的重要原因。


  冲击地压是具有冲击倾向性的煤岩体在外部力源的作用下,围岩结构发生失稳破坏,局部灾害体突然冲出造成的动力灾害。研究指出,外力作用于围岩导致其冲击失稳是冲击地压的本质。因此,对冲击地压的分类,就是基于“外力”作用于“围岩”导致其“失稳”的分类。这是一种综合性分类,既考虑了引起冲击的外因,又考虑引起冲击的内因,并指出了既可以通过改变外因、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因来改变围岩“稳定性”,从而实现冲击地压的“分类防治”。


  冲击地压综合分类与评价方法


  通过对矿井采深、地层条件、煤层条件、构造条件、开采方法和边界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以8 种不同的外部力源类型和10 种典型巷道围岩结构形式两两组合的“深井冲击地压综合分类方法”;在分类基础上对冲击地压的评价、解危、预警、检验、支护和管理技术进行了分析和优选。


  “七模块”冲击地压防治体系在山东能源集团新巨龙煤矿等30 多对矿井推广应用,这些矿井的灾害性冲击地压事故得到了基本控制,保障了安全生产。


论文链接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论文标题:Clean air captures attention whereas pollution distracts: evidence from brain activities 期刊: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