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金南,蒋洪强,刘年磊,扈茗,汪淳,钟奕纯,蔡宏钰,吴文俊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国家环境保护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推进长江流域城市群建设,对于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采用四象限分析方法探究城市群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将城市群划分为三大类别。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属于成熟期– 环境超载型,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属于高速发展期– 环境超载型,黔中和滇中城市群属于培育期– 环境不超载型。进一步从生态空间管控、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城市群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建议,以期强化环境承载能力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前置性、基础性、引导性作用,为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亮点论述:
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战略
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中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育程度最高,但也面临着较大的环境超载问题;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同样面临一定程度的环境超载问题;黔中和滇中城市群尚处于城市群的培育阶段,生态环境本底和保护较好。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城市群发展格局,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改善提升人居环境。
(一)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管控格局,分类管控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空间
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区域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红线内原则上应禁止工业化和城镇化活动,保持环境质量的自然本底状况,恢复和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持生态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状况和珍稀物种的自然繁衍,保障未来可持续生存发展空间。对于不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其他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如水源涵养功能区、水土保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和石漠化防治功能区等,按照限制开发区要求进行管控,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大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功能 [12]。
(二)分类引导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梯次培育形成“两圈三群”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建设长江三角洲和成渝两大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上海、成都、重庆三大世界级城市,提升杭州、南京、苏州等次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区域发展轴带建设,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要素双向流动,形成网络化发展格局;建设长江中游国家级城市群,近期以壮大武汉、长沙、南昌三大都市圈为重点,远期建设区域发展走廊,沿线培育布局新兴功能增长极,强化区域间要素流动。在西部地区建设昆明和贵阳两大都市圈,提升昆明和贵阳的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同城化交通系统,培育形成都市圈,外围地区则以提供生态服务价值和农产品供给功能为主。
(三)加强区域城市群绿色发展,推进共建共保共治
共筑大尺度城市群绿色生态空间,打造城市群生态绿网体系。如长江三角洲依托太湖,长江中游依托洞庭湖、鄱阳湖、长株潭绿心,滇中地区围绕滇池,成渝城市群围绕龙泉山等建设生态绿心。协同开展长江三峡、葛洲坝、二滩等水利设施建设,建立上、中、下游饮用水水源地分级分区保护制度。深入推进长江干支流水环境协同治理,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协同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探索多形式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环境资源权益交易市场化营商模式,建设碳交易和绿色金融体系;强化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成果应用,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等。
(四)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升人居环境
构建“污水集中与分散处理、污水管网与处理设施协调配套、污水处理出水标准差异化”的三位一体模式。构建以资源回收及能源利用为目标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模式。统筹供热方式,以大型集中供热为主、分散供热为辅,实施多元化能源供应模式。将前端垃圾有效分类收运与末端综合处理相结合,推广静脉产业类生态园区建设。推动管线建筑信息模型(BIM)管理平台构建和综合管廊建设。推行电网智慧化运营管理模式,实现多种能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