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如何通过海洋负排放实现碳中和?

2022-12-06

  1.   问题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过度的CO2排放是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威胁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已超越科学和技术领域,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热点问题.我国已郑重承诺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从碳排放峰值到碳中和的过渡期仅30年时间,减排压力巨大.对于碳中和而言,减排(减少CO2排放)和增汇(增加碳吸收与储藏)是两条根本途径.然而,单纯减排将制约经济的发展,必须同时考虑增汇.作为碳排放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

  

  2.   核心思想

  

  当前能源结构优化后,我国实现碳中和仍旧有缺口.实现碳中和目标既要通过替代能源以达到减排,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CO2的吸收和储藏,从而缓解“发展经济与减少排放”之间的矛盾.据估算,按当前的排放趋势乐观地估计,即使充分利用了替代能源,我国碳达峰后每年仍有18~28亿吨CO2缺口(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2021).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活跃碳库,自工业革命以来海洋吸收了1/4~1/3人类排放的CO2,减缓了气候变化(Boyd et al., 2019).然而,自然碳汇过程不足以实现支撑碳中和,需要通过人为介导增汇,即负排放.

  

  3.   科学价值

  

  海洋拥有极大的负排放潜力.海洋占地球表面积近71%,海洋碳库总储碳量近40万亿吨,是陆地碳库的十多倍、大气碳库的近50倍(Friedlingstein et al., 2020).海洋储藏着有机和无机的多种碳,以溶解有机碳为例,其平均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拥有广阔的边缘海,多样的自然条件赋予了我国海域巨大的负排放潜力.然而,据估算,当前我国陆架边缘海的沉积有机碳通量每年约20百万吨(焦念志等,2018).显然,与每年18~28亿吨的CO2的缺口相比,单靠自然海洋碳汇不足以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研发海洋负排放方法和技术.若恰当的负排放技术得以开发和实施,有望成倍增加海洋碳汇储量.

  

  4.   应用前景

  

  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目前已知的海洋储碳机制包括微型生物碳泵、溶解泵、生物泵、碳酸盐泵.在认识上述海洋碳汇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入解析多种储碳机制的协同作用,有望实现海洋综合储碳重大理论创新(焦念志等,2022).同时,基于重大理论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打造负排放地球态工程,建立海洋碳汇/负排放有关标准体系,将有望服务于我国碳中和愿景.


论文链接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创新点 讨论了电催化反硝化的反应机理,综述了元素掺杂方法对电极材料催化活性中心的调控效应并总结了其对电催化反硝化反应路径的影响;提出了元素掺杂是提高电极...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