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美合日阿依·穆太力普副教授: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气液渗流特性|“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题

2023-08-10


创新点
1)得到了Berea岩心的孔隙网络模型重构方法:首先,基于Micro-CT技术提取出所选岩石的CT图像,并采用Imagej Java软件对所得图像进行裁剪、滤波以及阈值分割处理;其次,通过编程对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然后,基于最大球算法获得模型各项特征参数;最后,采用Amira软件对Berea岩心等效孔隙网络进行可视化,得到球杆可视化模型,重构数字岩心。
2)通过参数对比分析,得到了该建模流程较佳的参数设置:滤波处理时将Mean设为1.5 , Median设为2;阈值分割选择Otsu算法且应用最大球法提取数字岩心时将最小孔径设为1
3)测量出了Berea岩心数据:配位数分布在30以内,峰值在5左右。孔隙半径分布在80μm内,集中在20μm左右;吼道半径分布在60μm内,集中在10μm左右。孔隙形状因子和吼道形状因子分布在0.07以内,孔隙形状因子峰值在0.03左右,吼道形状因子峰值在0.035左右。
4)基于孔隙网络模型开展了孔隙级渗流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提取方法对CO2咸水层封存过程中气液在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流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网络的提取过程与算法对孔隙级渗流模拟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且基于孔隙网络模型去研究孔隙级渗流数值模拟较为简单可靠。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气液渗流特性

作者:美合日阿依·穆太力普,李 涛,顾文波,蔡 武,薛庆楠,敬嘉珩,魏景阳,王 骞1
单位:1. 新疆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2. 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在“碳中和”目标下,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不仅是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重要手段,还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最常见的CCUS类型有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CO2-EOR)以及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技术。由于CO2地质利用与封存是多孔介质中伴随相变传热、气液渗流、多工况多因素耦合的复杂过程,导致其在面向商业化推广时仍面临成本高、见效慢等瓶颈。因此,对多孔介质多相流的微观机理研究,包括孔隙空间的发育规模、空间分布等至关重要。

近年来,研究者为定量描述微观尺度渗流过程,基于数字岩心,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或孔隙网络模型进行了孔隙尺度下的多相流动模拟研究。相比于传统的岩石物理实验,数字岩心技术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精度高、可重复等优点,能够在微观尺度上定量描述各种因素对宏观物理特性的影响,是一种实际岩心数字化或实际岩心模拟技术。

数字岩心建模方法主要有物理实验法和数值重建法2类。数值重建法是基于少量的二维薄片图像,利用其包含的信息,通过相应模拟方法重建三维数字岩心,包括随机模拟法和沉积岩形成过程模拟法。不同的是,物理实验法需利用先进光学实验仪器对岩心样品拍摄或扫描以获取大量的岩心二维图片,然后用建模软件把二维图片叠加重构成三维数字岩心,由于其周期长且不具重复性,不利于岩心的研究。

最常用的图像获取方法有序列切片成像法(SSTM)、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法(LSCM)和X射线CT扫描法(micro-CT)。SSTM的缺点是在切割和抛光时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该过程样品岩心会遭到破坏,而且相邻切片间有一定的厚度间隔,通过一定的算法进行推测无法准确了解切片间孔隙的连通情况;LSCM的缺点是不适用于大孔喉的岩样(穿透深度一般不到1 mm),且孤立孔隙因为无法加入用于增强反射强度的含有荧光剂的环氧树脂而不能被扫描到,导致所建模型准确度较低。而micro-CT具有快速、准确、无损的优点,故笔者采用micro-CT技术提取典型砂岩Berea岩心图像。进而建立孔隙网络模型,分析岩心内部孔隙空间的发育特征,如孔隙尺寸、连通性、形态特征等。

孔隙网络模型自从FATT引入后,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赫瑞瓦特大学的研究团队、TAHMASEBI团队、孙建孟团队、陶果团队、刘向君团队以及刘洁团队都对建模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推广。帝国理工大学BLUNT团队将微纳米计算机断层扫描应用到孔隙建模,使孔隙空间特性的直接测量得到了显著进步;林承焰等在处理灰度图像时,采用了相比中值滤波法更为准确的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NLMfilter)进行滤波降噪处理;2者使孔隙网络建模方法有了较大改进。笔者基于孔隙网络模型重构数字岩心,将综合孔隙网络建模方法结构性较强以及数字岩心建模方法所得数值精准的优点,研究不同图像处理以及孔隙网络提取方法对数字岩心重构结果的影响;之后将运用BLUNT等提出的孔隙级渗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孔隙网络模型提取方法对CO2咸水层封存过程中多孔介质多相流过程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CO2地质封存是实现大量CO2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而阐明CO2在岩石孔隙中的运移规律是CO2长期安全地质封存的关键。基于岩心微观结构重建的孔隙网络模型,不仅可以反映真实岩心孔喉分布规律,又能体现孔隙空间的分布及其发育特征,在多孔介质多相流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用储层较为常见的Berea砂岩,基于微焦点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技术获得二维CT图像,在ImageJ软件中通过尺寸裁剪、降噪滤波以及阈值分割等一系列图像处理过程,重建了岩心样品数字图像,并在Matlab软件中借助提取函数实现了二值化;然后,采用最大球算法,通过搜索最大球、建立最大球连通关系、孔喉的识别和参数计算3个主要步骤,提取了实验岩心样品中的孔喉拓扑等效网络,并运用Amira软件进行可视化,将孔隙和吼道等效为球杆模型。
通过对比不同图像处理与孔隙网络提取方法得到的岩心孔隙度、配位数、孔喉几何尺寸与形状因子等结构参数,确定了能够较好反映真实岩心孔隙空间特征的数字岩心重构及孔隙网络模型提取方法,即模型Pic7:滤波处理时将Mean值设置为1.5,Median值设置为2;阈值分割选择Otsu算法且应用最大球法提取数字岩心时将最小孔径设置为1。确定了Berea岩心孔隙结构参数:配位数分布在30以内,峰值在5左右;孔隙半径分布在80 μm内,集中在20 μm左右;吼道半径分布在60 μm内,集中在10 μm左右;孔隙形状因子和吼道形状因子分布在0.07以内,孔隙形状因子峰值在0.03左右,吼道形状因子峰值在0.035左右。最后,借助帝国理工大学开发的孔隙网络两相渗流模拟程序,用0.103 mol/kg NaCl溶液表征咸水,在50 ℃、12.4 MPa的储层条件下,开展了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多孔介质内CO2驱替咸水的渗流数值模拟,通过分析驱替和吸入过程中毛细管压力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阐明了孔隙网络提取方法对多孔介质多相流过程的影响,再次验证了孔隙网络模型建模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所得建模参数的准确性。
部分图片



 1    Micro-CT 实验平台


 2    最大球半径上下限示意


 3    最大球算法示意


 4    截面几何形状随形状因子变化


 5    润湿滞后模型示意


 6    润湿性转变示意


 7    孔隙网络模型的构建流程


 8    Berea 岩心 CT 图像


 9    不同模型孔隙度及配位数分布对比


 10    4 个模型孔隙及喉道的半径分布对比


 11    4 个模型孔隙及喉道的体积分布对比


 12    4 个模型的喉道总长度和有效长度的分布对比


 13    4 个模型的孔隙、喉道的形状因子分布对比


 14    不同方法提取的 Berea 岩心等效孔隙网络中驱替和吸入过程中气液两相的相对渗透率和毛细管压力曲线

作者简介


美合日阿依·穆太力普,女,1989115日生,新疆喀什人,维吾尔族。自治区天池博士人才,中国科协第十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新疆候选人,新疆大学博士人才,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煤炭学会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委员会委员,EGU会员、Energies特刊作客编辑,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于20209月获大连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9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国家建设高水平人才建设项目CSC),20157月获大连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3年获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资源化利用


主要成果

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省部级项目4项、厅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2项,作为核心成员前后参与了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青年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并参与多项横向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多项专利,其中SCI一区论文2篇,三区及以上论文4篇,中科院TOP论文1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4篇,EI检索论文2篇。


来源:

美合日阿依·穆太力普,李涛,顾文波,等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气液渗流特性[J]. 煤炭学报202348(7)2802−2812.


责编:王晓珍
编辑:赵泽维
审核:张晓宁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活动断层研究进展及其科学前沿问题讨论徐锡伟1, 李 峰2, 程 佳1,3, 刘保金4, 陈桂华5, 李 康3, 任俊杰1,3, 贾启超1,2 作者简介(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