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调查了我国2016-2022年煤矿资源产能退出的时空分布特征;
2. 评估了煤炭去产能带来的水资源协同效应,研究成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和“双碳”目标下煤炭退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林刚1, 2, 付晶莹1, 2, 3, 江东, 1, 2, 4, 赵亚楠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3.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
4. 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
关闭/退出矿井是落实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估煤炭去产能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协同效益,揭示关闭/退出矿井的时空演变特征,以煤炭去产能为政策背景,通过调查2016—2022年间关闭/退出的矿井数量和产能,在分析关闭/退出矿井时空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煤炭开采、洗选阶段与水资源相关的矿井水量、耗水量和废水量系数,定量化分析煤炭去产能带来的水资源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16—2022年中国涉煤省份关闭/退出矿井共4027个,退出产能8.75亿t,关闭/退出矿井数量集中在长江上游区域,煤炭去产能密度高的区域集中在黄河“几”字弯。同时,煤炭去产能减少浪费水资源总量约30亿t,高于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湖的容积,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约为461.65亿元。水资源协同效益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等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本研究定量化分析煤炭去产能的水资源协同效益,并探讨了废弃矿井水资源的利用方向,可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和“双碳”目标下煤炭退出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d/mmbiz/2023-08-25/9v5IyrChCwLia0wjXtYARLzgN7gDpFo5LOrkIaWwl1hXIG0OsCIwfXgbQW1TDCg1KhWrahpAKVSQVE2b6xbicSgw.png)
![](/d/mmbiz/2023-08-25/9v5IyrChCwIWZ4iaTs0F4IrFHVc1ia5Hby0UBnEUYWIl0ScK7nBt8mIPVqmew53IsXf0bfz0aC8qbIEjjjAYow1Q.gif)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林刚,1987年4月生,山东枣庄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担任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Land等国际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现将资源科学理论与生命周期方法相结合,创新构建了煤炭生产全生命周期过程煤水资源关联分析与协同调控研究方法体系,分阶段阐明了煤水耦合机制,提出了煤水共采资源可持续利用路径。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特别资助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资助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地方委托课题20余项。曾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毕业生1项,撰写/参编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2项。已合作发表论文近70余篇,其中,近5年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SSCI论文25篇,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Letter)、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Energy Policy、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地理学报》、《煤炭科学技术》、《资源科学》等国内外主流综合性、能源或地理类期刊。
林 刚,付晶莹,江 东,等. 中国煤炭去产能的水资源协同效益分析[J]. 煤炭科学技术,2023,51(7):187−196LIN Gang,FU Jingying,JIANG Dong,et al. Analysis of water synergy benefits of coal de-capacity in China[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3,51(7):187−196
![](/d/mmbiz/2023-08-25/9v5IyrChCwIEExuplD0JwyfZ5HYenDGc44libftRlMCteCoIbb4wcBd52jsffOGcR25yPicBUHPt7THjBG4ianeiag.gif)
END 责任编辑:周子博
整 理:冯春晖
![](/d/mmbiz/2023-08-25/9v5IyrChCwIEExuplD0JwyfZ5HYenDGc44libftRlMCteCoIbb4wcBd52jsffOGcR25yPicBUHPt7THjBG4ianeiag.gif)
责任编辑:周子博
整 理:冯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