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及工程应用

2023-09-06

国电电力联合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院等优势单位,在国能锦界电厂600 MW机组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15万t/a煤电燃烧后CO2捕集-驱油/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于2021年6月25日一次通过168 h试运行,各单元在不同负荷(50%~100%)条件下运行稳定,连续产出纯度99.5%的工业级液态CO2产品参数在-16~-21℃、2.0 MPa左右,满负荷时CO2产量>18.75 t/h,实现了低浓度(11%~15%)、大流量(约10万m3/h)燃煤烟气CO2捕集率>90%、再生能耗<2.4 G J/t(以CO2计)的重大突破,整体性能指标国际领先


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及工程应用

顾永正1,王天堃1,黄艳2,赵瑞3,徐冬3

1.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2.国能锦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3.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创新点

1)创新开发了新型复合胺吸收新技术,率先应用了增强型改性塑料填料、汽提式降膜再沸器等新设备,首创形成了“级间冷却+分流解吸+机械式蒸汽再压缩闪蒸”高效节能新工艺。

2)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15万t/a燃煤电厂燃烧后CO2捕集-驱油/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实现了复杂燃煤烟气CO2捕集率>90%、CO2浓度>99.5%、再生能耗<2.4 GJ/t的重大突破,CO2消纳率达到100%。

3)CCUS示范装置各单元在不同负荷(50%~100%)条件下关键指标均满足设计值且运行稳定,液态CO2产品的品质满足驱油利用与封存、化工利用等要求。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2021年CO2排放量超119亿t,约占全球的33%。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方式是导致我国气候环境问题的根源,燃煤发电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碳排放源,迫切需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根据IEA最新预测数据,可持续发展情景下2020—2070年全球累计减排量中,CCUS贡献可达15%。在“3060”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CCUS作为国际公认的煤电先进碳减排技术,将是我国实现电力行业大规模脱碳的重要实施路径


研究内容

系统分析了碳减排发展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挑战,梳理了国内外CCUS技术研发现状,研究了15万t/a燃煤电厂燃烧后CCUS示范工程的调试运行情况,重点分析了CCUS示范装置在168 h试运期间的CO2捕集效果、再生塔运行特性和CO2产品性能

研究结论

1)全球超过2/3的国家已提出碳中和目标,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任务重、周期短、难度大,面临企业经营成本增加、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待完善等多重挑战。近年来,我国CCUS技术发展迅速,逐步具备大规模捕集、利用、封存CO2的工程能力。

2)依托国能锦界电厂600 MW亚临界机组,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15万t/a煤电燃烧后CO2捕集-驱油/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于2021年6月25日一次通过168 h试运行,其间连续满负荷运行72 h,实现CO2捕集率>90%、CO2浓度>99.5%、再生能耗<2.4 GJ/t,不同负荷工况各单元关键指标均满足设计值且运行稳定

3)168 h试运期间,吸收剂溶液循环量为265~450m3/h,满负荷时液气比相对较小,且并未过分追求贫液解吸深度;吸收塔级间冷却温度为40~50 ℃,塔底富液温度得以控制,有效提高富液CO2负荷;正常投用富液分级流和贫液MVR闪蒸工艺,再沸器蒸汽耗量为13~25 t/h,再生塔底部贫液温度可稳定在102~108 ℃,满负荷时再生能耗相对较低,与传统MEA工艺相比降低约40%;在压缩、干燥、液化等单元作用下,CCUS示范装置得到的CO2产品气纯度最高可达到99.99%,参数稳定在-16~-21℃、2.0 MPa左右,优于设计指标


重要图表

图1 15万t/a CCUS示范装置工艺流程


图2 15万t/a CCUS示范装置系统和装备


表2 试运期间主要技术指标

引用格式

顾永正,王天堃,黄艳,等.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及工程应用[J].洁净煤技术,2023,29(4):98-108.

GU Yongzheng,WANG Tiankun,HUANG Yan,et al.Carbon dioxide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for coal-fired power plants[J].Clean Coal Technology,2023,29(4):98-108.

通讯作者

顾永正,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高级主管,高级工程师,博士,长期从事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工作。近年主持或参加了10余项国家级、企业级科技项目,攻克了燃煤污染物深度脱除、碳捕集、重金属吸附等关键核心技术。发表核心论文40篇(SCI/EI收录26篇),参编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24项,已获授权7项;参编国标、团标2项;先后获中国电力、中电联等行业级、集团级科学技术奖12项;荣获中国电力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活动断层研究进展及其科学前沿问题讨论徐锡伟1, 李 峰2, 程 佳1,3, 刘保金4, 陈桂华5, 李 康3, 任俊杰1,3, 贾启超1,2 作者简介(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