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关系研究
—基于脱钩理论的分析
作者:周伟梁
单位:新疆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文章刊发:《煤炭经济研究》2023年第6期
摘要:新疆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能源资源大省,在应对外部冲击并从中进行恢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于能源消耗。为了科学探索新疆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关系在时空分布上的规律,以指导各地州市经济绿色发展,依据经济弹性理论,建立抵御、恢复、组织、更新4个维度的经济弹性体系,在对新疆14个地州市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进行脱钩指数测评的基础上,应用GIS技术对脱钩状态的时空冷热点聚集态势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首先,新疆经济在应对外部冲击时,主要依靠能源消耗带来的效益;其次,在脱钩苗头初现的地州市,培育孵化代替性产业;最后,新疆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逐步呈现出地理聚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疆;经济弹性;能源消耗;脱钩系数;冷热点聚集态势
0 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线性动态的复杂过程,各种不确定的干扰因素和外部波动都会影响甚至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和路径。现实中,不同区域在遭受各种甚至同种冲击后,有些区域能够应对冲击,并且快速恢复经济;而有些区域的经济却不能恢复,最终走向衰败。在区域经济不稳定因素日趋增多的今天,如何刻画和增强这种关于区域经济应对、消化冲击,并最终从冲击中恢复、振兴的能力,即区域经济弹性,是经济地理研究者的核心议题之一。
新疆处于我国“一带一路”的核心位置,是我国经济向西发展的桥头堡,其经济情况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诸多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与否。而作为一个能源生产与消费大省,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一直以来都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能源产业作为新疆地区的主要支柱性产业,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绝对作用。这就导致在新疆长期不能摆脱能源依赖型经济发展的局面,继而出现高度能源依靠的粗放型发展等问题。为此新疆地区不断探索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努力打造与高能耗脱钩的“青山绿水”局面。
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因而反映出了较为特别的弹性特征。本研究特地选取2009—2011年、2012—2013年、2020—2021年经济与能源数据,探讨新疆经济在外部因素影响下的弹性与能源消耗的关系。
现有研究在试图揭示新疆经济与能源消耗关系时,常常考虑对其经济增长情况与能源消耗情况进行探索;而忽略了对区域经济承受、吸收冲击,继而从冲击中恢复、更新的能力与能源消耗关系的探索。前者关系注重能源消耗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而后者关系更注重区域经济系统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分析。在经济转型的今天,后者关系的探索对于新疆而言,更具紧迫性。
故本文在建立区域经济弹性测评体系的基础上,从脱钩理论视角,对新疆14个地州市经济系统在典型影响事件下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进行测评,以期探索新疆地区经济系统在应对不同冲击时对于能源消耗的依赖性,为新疆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合理性建议。
1 研究理论及数据
1.1 区域经济弹性评价模型
现有的区域经济弹性研究多是基于Martin的理论基础,其认为区域经济弹性是指在某种干扰或破坏后,一个实体或系统恢复原本均衡状态的能力。
Martin将区域经济弹性的内涵概括为区域经济的4种能力:抵御机能,即抵御外界的干扰并维系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恢复机能,即在不改变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恢复原本水平的能力;组织机能,指应对外来冲击的过程中,为了主动适应和转型而重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更新机能,指在学习和创新的驱动下,为选择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而完全改变或更新原有结构的能力。基于该理论基础,本文构建的区域经济弹性评价模型如下。
1.2 区域经济弹性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抵御机能、恢复机能、组织机能和更新机能4个维度来构建区域经济弹性评价指标体系,各维度指标的选取及其意义与依据见表1。
1.3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为了消除各二级指标之间的量纲差异,使各二级指标之间具有可比较性,采用离差标准化方法,对各二级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1.4 脱钩理论
脱钩(Decoupling)理论源自物理学领域,具有相互关系的2个体系之间的关系不再存在则为脱钩。本文将之定义为在冲击背景下,区域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的背离状态;在冲击时期,区域经济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带来同样或更快的经济弹性,即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脱钩关系。
现有研究中,关于脱钩程度测量的理论Tapio弹性分析法比较适用于本文研究,其强调在确定基期后,对一种经济体系变化对另一种经济体系变化的影响情况的测量,主要公式如下。
1.5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历年《新疆统计年鉴》和各地州统计年鉴、各地州统计公报、《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中小企业年鉴》和各地州政府、工商局、旅游局官网。
2 新疆经济与能源消耗关系分析
2.1 2009—2010年新疆经济与能源消耗关系
将2009年、2010年经济弹性各二级指标代入式(1),求得2年新疆14个地州市经济弹性系数;再将求得的系数与2年间各地州市能源消耗数据代入式(5),求得社会事件冲击背景下的新疆各地州市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脱钩系数,见表3。
由表3可知:在2010年前后的经济恢复过程中,新疆的14个地州市经济体系,一半的地州市表现为经济弹性和能源消耗的扩张负脱钩模式,。其中乌鲁木齐市、博州和和田地区的扩张负脱钩系数分别达到了2.154、3.325和12.486,即能源消耗每增加1%,就会导致经济弹性分别提高2.154、3.325和12.486。同时,有4个地州市出现了经济弹性和能源消耗的弱脱钩现象。吐鲁番市、塔城地区和昌吉州是传统的农业、畜牧业优势地区,在面对影响时,发展基础性的农牧业成了最为有效的办法;而伊犁州直属县市除了具有农牧业优势外,还具备显著的边境贸易优势,这些因素都导致该类地区经济系统在应对影响时,没有过多依赖能源消耗。
2.2 2012—2013年新疆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脱钩情况
将2012年、2013年经济数据按式(1)~式(5)整理后,得到新疆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脱钩情况,见表4。
由表4可知:面对2012年的大面积自然灾害,新疆14个地州市经济体系中,有9个经济弹性和能源消耗显示出扩张负脱钩状态。其中,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塔城地区、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州和和田地区的扩张负脱钩程度尤其突出。
2.3 2019—2021年新疆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脱钩情况
将2019年和2021年新疆经济与能源数据代入式(1)~式(5),得到疫情影响下新疆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脱钩情况,见表5。
由表5可知:面对2019年年底到2021年长时间的疫情冲击,新疆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的关系显现出了明显的聚类模式。乌鲁木齐、克州属于扩张连接类型;克拉玛依依靠传统能源经济优势,在消耗能源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抵御疫情对地方经济的冲击;而吐鲁番市、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巴州地区、阿克苏地区、哈密地区面对疫情的冲击,经济弹性和能源消耗是强负脱钩类型;昌吉州、博州、伊犁州直属市、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作为传统的能源生产优势地州市,经济在面对疫情冲击时,地区经济弹性和能源消耗显现出弱脱钩的形式。
3 新疆经济与能源消耗关系时空分布特征
将3个时间段新疆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脱钩系数输入GIS软件,探索其时空聚类关系,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2009—2010年,新疆各地州市脱钩系数并未出现明显的冷热点集聚现象,也即在这个时间段内,新疆各地州市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不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2012—2013年,新疆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有了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突出表现在克州和喀什地区。克州存在“高低相随”态势,即克州本地脱钩系数较高,而围绕克州的其他地州市脱钩系数低,周围地州市经济弹性对能源消耗的摆脱会导致克州经济弹性也逐步摆脱对能源消耗的依赖。2019—2021年新疆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脱钩系数也出现了显著冷热聚集态势。巴州地区属于“低低聚类”,即地区经济恢复无法依靠能源消耗实现的状态,存在聚集效应。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新疆经济在应对外部冲击时,主要依靠能源消耗带来的效益。在历次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新疆主要的能源经济地区,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等,都依赖于地方能源产出带来的经济效益;甚至部分地州在大力依赖地区能源经济时,仍然不能有效恢复和发展地方经济。
2)新疆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正在逐步变弱。从2009—2021年,新疆各地州市经济恢复、发展对于能源消耗的依赖性正在逐步减弱,如乌鲁木齐、昌吉州、博州、伊犁州直属县市、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都逐步出现了弱脱钩的态势。
3)新疆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逐步呈现出地理聚集特征。克州、喀什地区和巴州这类地区在经济恢复、发展和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上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即在新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既受到周围地区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周围地区。
4.2 建议
1)新疆应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改进能源企业生产模式。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会普遍依赖能源经济;所以在无法摆脱能源经济影响的情况下,应该革新企业生产模式,采购先进生产设备,提高能源的经济效益转化率,最大限度利用能源资源。
2)在脱钩苗头初现的地州市,培育孵化代替性产业。对于已经出现弱脱钩现象的地州市,如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喀什地区、伊犁州直属县市,应该大力培育孵化新兴企业,如文旅产业、计算机产业、进出口贸易产业等,为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脱钩做准备。
3)设计聚集区同步脱钩发展方案。面对聚集效应明显的克州、喀什地区和巴州等聚集地,应该制定统一的能源脱钩方案,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实现逐步同步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