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的煤低温氧化放热强度

2023-09-19


创新点
1)将煤的自然发火特性与煤结构建立联系采用量子化学与工业和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并优化烟煤分子模型C203H140O18N2,通过化学键键长和原子净电荷分析,获取烟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的6种活性基团。
2证实活性基团法计算煤氧化放热强度的可行性。推测6活性基团低温氧化过程多步反应的路径和反应热,估算烟煤在空气氛围下的氧化放热强度,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克服了传统计算时仅考虑化学键变化、未考虑连接基团差异的不足。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的煤低温氧化放热强度

作者:高 飞1, 2 ,白企慧1, 2 ,贾 1, 2 ,滕弋非1, 2 ,李应迪1, 2
单位: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煤自燃过程的实质是煤体氧化放热和散热这对矛盾运动发展的过程,当放热大于散热时,煤体热量得以积聚,温度升高,最终导致自燃。煤的放热强度是表征煤自燃倾向性强弱的主要指标之一。目前,研究放热强度的方法有热平衡法、键能估算法、绝热量热计或微量量热计测试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及参比氧化法等。2000年,徐精彩等根据煤分子表面活性结构与氧复合过程键的变化,计算煤氧复合反应放热强度。同时,还利用热平衡法计算了同一煤样的放热强度,发现热平衡法计算的氧化放热强度介于键能估算法求得的氧化放热强度上下限之间。陆伟等利用参比氧化法对4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了实验,得出了煤低温氧化过程的产热速率,并对煤的自然倾向性进行比较。刘增亮等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不同煤种低温氧化阶段的放热强度进行了研究,并拟合出耗氧速率与放热强度的线性关系。宋佳佳等采用C80微热分析仪研究了风化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的热效应特征。在放热强度测试方法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不同变量(变质程度、粒径和矿物质含量等)煤样进行煤自燃特性及低温氧化动力学分析的研究。
键能估算法主要利用煤氧复合过程在低温条件下的键能变化量计算放热强度,但由于煤结构很复杂,煤氧复合反应并非单纯一种结构的一步反应,而是多种结构多步反应混杂进行。在利用键能估算法求反应热时,由于只考虑单个化学键变化的能量,并未考虑连接化学键的基团和化学键的位置对断键和成键的影响,所以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存在差异。量子化学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煤结构和煤氧化自燃特性的研究,2018年,李壮楣等结合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量子化学计算提出了宁东红石湾煤大分子模型。柴双奇等采用量子化学方法构建室温煤分子结构模型,分析煤微观结构基本信息及其随不同温度加热处理后的微观结构变化。戴警株结合量子化学计算、FT-IR和XPS得出煤低温氧化过程主要的反应物为羟基、醚和烷烃。张玉涛等建立了煤低温氧化过程主要官能团的结构模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主要官能团氧化反应过程的热变化。虽然量子化学方法在煤氧化自燃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目前尚没有运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煤低温氧化放热强度的研究,且关于煤自燃特性的量子化学研究大部分都以褐煤为对象。因此,笔者以水峪(SY)烟煤为研究对象,根据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FT-IR、XPS等实验数据,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构建SY煤的分子结构模型,确定煤分子低温氧化过程的活性基团,并结合程序升温实验对煤低温氧化放热强度进行研究,与差示扫描量热实验所得放热强度相比,计算值和实验值基本一致,说明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煤放热强度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为煤氧化自燃特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
 ABSTRACT

煤分子结构是影响煤氧化放热特性的根本原因。以水峪 (SY) 烟煤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子化学计算与工业和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程序升温、 差示扫描量热等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并优化 SY 煤的三维分子模型,并对煤的低温氧化放热强度进行研究。

研究成果如下:SY 煤的变质程度较高,其中碳元素主要以四取代的芳香烃和环烷烃形式存在,氮和硫元素主要以具有芳香性的吡咯和噻吩形式存在;碳氧官能团中醚氧键 (C—O)、羰 基 (CO) 和羧基 (COO—) 的比例约为 1.511.5,煤中氢键主要以羟基自缔合氢键为主。构建SY 煤三维层状结构模型的分子式为 C203H140O18N2,分子量为 2 893.01,确定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的 6种活性基团分别为:

 ;在煤的低温氧化阶段,前3种活性基团未发生开环反应,主要生成环己酮和 H2O,后3种活性基团可发生 多步反应至最终产物为COCO2。基团发生彻底氧化反应生成COCO的反应热分别为ΔH2= −591.88 kJ/molΔH3=−718.10 kJ/mol,未发生彻底氧化反应的最小反应热为ΔHmin =−366.99 kJ/mol, 最大反应热为ΔHmax =−535.07 kJ/mol;结合耗氧速率、CO产生速率和CO2产生速率,可计算得到 SY 煤在不同低温氧化阶段的放热强度,与差示扫描量热实验所得放热强度相比,计算值和实验值基本一致,说明采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煤放热强度的可行性。

部分图片



 1    SY 煤红外光谱拟合结果


 2    SY 煤 XPS 谱图


 3    优化前后 SY 煤分子结构模型


 4    SY 煤结构模型部分原子间键长和净电荷


 5    SY 煤低温氧化过程中 O2CO 和 CO体积分数变化


 6    SY 煤在不同温度下热流曲线


 7    SY 煤在不同温度下放热量的计算值和实验值


作者简介


高飞,女,1984728日生,辽宁葫芦岛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系主任。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项目1项,企业横向课题1项,在《Fuel》《ACS Omega》《Adsorption Science & Technology》《煤炭学报》《煤炭科学技术》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SCIEI检索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教学成果奖1项,被授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万层次人选,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教师”等称号。


研究方向

矿井火灾防治、二氧化碳封存 


主要成果

在煤自燃机理及防治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建立了基于活性基团计算煤氧化放热强度的方法,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可根据煤分子结构定量预测煤的氧化自燃特性。研发煤吸附实验系统考察不同温压和气氛下煤的吸附行为,证明电厂烟气注入采空区防火与封存的可行性。将不同惰气氛围下煤的自然发火特性与煤结构建立联系,解析不同惰气氛围下吸附和自燃过程煤结构演变规律,从结构尺度揭示N2CO2和烟气抑制煤氧化自燃反应的机理。研发谷胱甘肽等抗氧剂型阻化剂,揭示化学阻化剂的阻化效率和机理,为化学阻化剂在煤炭自燃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来源:

高飞,白企慧,贾喆,等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的煤低温氧化放热强度[J]. 煤炭学报202348(9):3428−3440.


责编:王晓珍
编辑:赵泽维
审核:张晓宁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活动构造研究的关键环节与发展趋势袁道阳1, 王有林2, 李树武2, 王万合3, 李林元3, 邹小波4, 文亚猛1 作者单位(1. 兰州大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