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分形理论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基础及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难度增大、矿山固废处理困难等严重制约了矿物加工工程绿色、经济、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促进矿物加工学科深入发展,部分研究者立足行业发展需要,尝试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以期实现矿物加工学科理论及工程技术的升级与创新,并最终服务于工业实践。作为一门非线性科学,分形理论广泛应用于自然界中各类无规则现象研究。在矿物加工领域,研究者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了诸多工艺环节(包括矿石拣选、矿石碎磨、调浆、矿物浮选、沉降、过滤等)中的多种分形现象,相关研究成果为解耦矿物加工工艺环节过程、阐明相关机理、实现选别过程调控与参数优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总体而言,目前分形理论在矿物加工领域部分工艺环节中的应用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和试验阶段,大部分研究成果尚未应用于生产实践,且研究者们对分形理论及其在矿物加工领域的应用途径和前景仍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阻碍了矿物加工领域分形理论研究的发展。因此,分形理论在矿物加工领域相关研究的广度及深度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分形理论的基本定义出发,针对矿物加工工艺中部分具有自相似性等分形特征的单元环节,根据环境干湿程度、矿石颗粒粒度以及是否涉及微细矿物颗粒混凝过程等条件,将各单元环节分为“矿石拣选、碎磨及过滤”、“调浆−浮选与絮体沉降”2部分进行研究,在介绍不同工艺环节中各类分形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同时,总结其中分形理论应用基础研究发展动态,重点分析了基于分形理论的矿浆混凝行为研究的相关问题,并根据现有研究,展望了分形理论未来在矿浆混凝理论研究以及选矿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过程中的发展方向。
图 1 常见分形现象
图 2 分形维数计算过程模型
图 3 具有分形特征的成矿模型
图 4 具有分形特征的矿石颗粒破碎模型
图 5 具有分形特征的絮体生长过程模型
第一作者简介
周伟光,男,1989年生,湖北随州人,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2008-2019年就读于中南大学,获矿物加工工程学士学位、矿业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2019-2020年于南方科技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矿物浮选过程软物质基础理论(微纳米气泡、超细油滴)、微细粒矿物浮选过程强化、高效浮选药剂开发(铝士矿、萤石矿、磷矿、石墨矿、煤炭等)、城市二次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等。
主要成果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参与横向研究课题多项。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Langmuir、Applied Surface Science、Fuel、Minerals Engineering、有色金属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十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来源:
刘欣然,周伟光,谢广元,等. 分形理论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基础及研究进展[J]. 煤炭学报,2023,48(9):3573−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