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碟盘刀具截割煤岩温度及磨损行为研究

2023-09-27




创新点

1)构建了碟盘刀具的楔面和刀刃传热模型及任意点温度数学模型。分析了碟盘刀具振动截割煤岩产热过程,确立了3个产热区域,给出了碟盘刀具楔面和刀刃的热流密度计算方式,根据Jaeger无限大个体传热模型和Komanduri热补偿原理,分别建立了刀具楔面不规则面热源和刀刃摩擦线热源的传热模型,综合构建了碟盘刀具任意点的温度解析模型,给出了刀具温度数学模型的解算方法和结果。

2)给出了碟盘刀具温度和磨损的特征规律及相关性。通过研究碟盘刀具截割煤岩理论温度场、模拟和实验温度统计结果,分析了刀具圆周温度分布和进给速度影响的规律,得到了碟盘刀具刀刃牙齿局部和整体温度和磨损程度的特征,获得了碟盘刀具截割煤岩的温度分布特性与其磨损规律的内在关联,揭示了截割刀具破碎煤岩过程中状态识别的截割温度与磨损的关系。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高瓦斯厚煤层综采工作面推进速度影响下的瓦斯运–储区交叉融合机理

作者:刘春生1, 2党振乾2刘延婷2刘若涵2徐 鹏2王 磊2马化凯1

单位:1. 黑龙江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2. 黑龙江科技大学 安全工程学院

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煤矿巷道掘进领域中,截割刀具的磨损直接影响着采掘机械的掘进效率、工作性能和生产成本等。截齿作为常用刀具,每年消耗量巨大,而碟盘刀具特殊的结构形式能减缓磨损,减少更换次数,降低生产成本。碟盘刀具截割温度是影响刀具寿命、磨损以及截割效率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刀具磨损与温度特征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减少截割刀具磨损,提高刀具寿命,国内外学者从磨损机理、磨损经验模型和磨损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SU等根据岩石和镐齿参数,建立了2种不同型号镐齿的磨损机理,分析了其与岩石力学和耐磨性之间的关系,以及镐齿材料对其磨损的影响。吴俊等综合考虑盾构刀具的磨粒、黏着和疲劳磨损机制,构建了滚刀和切刀的通用磨损预测模型,预结果与现场刀具磨损数据误差在15%以内。柳培蕾等在考虑滚刀破岩力和破岩轨迹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滚刀塑性和断裂2种去除机制的磨损模型,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2种去除机制的权重,并将计算结果与模拟磨损量对比,验证了磨损模型的准确性。佘磊等基于密实核理论推导了密实核长度和滚刀法向荷载的解析式,建立了塑性去除机制的模型,给出了滚刀磨损速率和寿命预测指数模型,通过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HASSANPOUR等统计分析了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刀具磨损和寿命与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式,作为估算类似地质条件下刀具寿命和磨损的经验预测模型,适用于UCS30150 MPa的岩石。KARAMI通过考虑Cerchar磨损指数(CAI)的滚刀磨损预测模型,发现预测准确性不高后,综合考虑Cerchar磨损指数(CAI)和岩石质量指标(RQD),进行非线性多变量回归,给出了新的磨损预测模型,用于估算滚刀的累积质量损失。AGRAWAL等利用多层浅层神经网络(MSNN)和响应面法(RSM)对现场和实验室数据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机器推力和扭矩对刀具磨损和穿透率的影响,发现2种方法均能预测关键变量的影响情况。无论是磨损机理模型还是预测模型,都有自身适用条件,不易在刀具工作过程中对磨损情况做出判断。

国内外学者对于刀具温度模型、影响因素和特征规律也进行了研究。KUMAR等统计分析了截割深度、进给速度和滚筒转速与截齿温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田口法、多元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截齿温度经验模型,相比于田口法优化效果最好。张在兴等根据平面热源法构建了切削齿前后刀面的平均温度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切削深度下破岩的受力状态和前后刀面的温度特征情况,以及切削角度对破岩模式和温度波动的影响,给出了临界厚度,以及临界值以上和以下对应的最优切削角度。部分学者发现刀具温度和磨损之间存在相关性,刀具截割过程中的温度能够被监测。RAUCH等综合分析TBM刀盘上不同位置滚刀的磨损和温度数据后,发现滚刀磨损结果与测量温度相关性很好,且高温位置和磨损位置一致。SAHINOGLU等测量了TBM工作过程中滚刀、刀盘和地层的温度,统计分析了开挖各个地层的温度值和磨损值,发现可根据开挖前和开挖中温度值估计每个地层滚刀的磨损量。张德义等分别建立了未磨损和磨损截齿与煤岩强度关联的温升模型,探究了不同煤岩强度下截割试验的温度变化规律,验证了通过红外热像信息记忆截割识别夹矸巷道的可行性。
摘要
 ABSTRACT

采掘机械截割刀具与煤岩体作用的产热机制、磨损行为及截割载荷与煤岩特征定量关系,是解决截割刀具磨损失效、寿命短,实现安全、高效掘进巷道的关键。通过综合分析温度对刀具寿命、磨损及截割效率的影响,探究碟盘刀具截割煤岩的温度及磨损分布规律,揭示碟盘刀具截割煤岩的产热机制与磨损特性,在无振动和轴向激励振动截割条件下,通过摩擦做功分别确立了刀具楔面和刀刃的热流密度计算关系式,基于瞬时点热源情况下半无限体传热模型和热补偿原理,给出了碟盘刀具楔面不规则面热源和刀刃线热源的传热模型,建立了任意一点的温度数学模型,解算分析相关参数对刀具温度场影响,利用有限元ABAQUS和离散元EDEM软件,模拟不同进给速度下碟盘刀具截割煤岩的温度场及磨损特性,搭建碟盘刀具振动截割煤岩的实验系统,测试碟盘刀具破碎煤岩的温度特征,综合理论、模拟和实验探究碟盘刀具温度与磨损行为特征及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碟盘刀具温度变化特征主要集中在刀刃上,从刀刃向楔面逐渐递减,沿碟盘刀具圆周温度呈类抛物线分布,温度从中间刀刃向两侧逐渐减小;不同进给速度下,无振动和轴向激励振动理论计算(截割时间趋于无穷大)获得的稳态平均最高温度分别为374.76和245.72℃,模拟获得的(截割时长3 s左右)平均最高温度分别为80.13和73.60℃,无振动的平均最高温度高于振动8.87%,实验获得的(截割时长3 s左右)分别为72.56和66.99℃,无振动的平均最高温度高于振动8.45%,模拟和实验的平均误差为11.69%;碟盘刀具截割煤岩实验过程中刀具出现的周向自旋现象利于其均匀磨损,振动截割相对于无振动更为明显;碟盘刀具刀刃温度耗散呈现非线性下降趋势,从刀刃向楔面快速传递,其结构形式可避免因温度累积集中而加剧刀具局部磨损;碟盘刀具磨损集中在刀刃处,圆周相对磨损量呈类抛物线分布,中间刀刃相对磨损量较大,两侧刀刃相对磨损量逐渐减小,ABAQUS模拟结合刀具磨损模型估算刀刃相对磨损量特征规律与EDEM模拟给出的相同;碟盘刀具圆周相对磨损量与温度特征规律相吻合,相关性系数均高于0.90,截割温度能够表征刀具磨损情况。综合理论、模拟和实验获得了碟盘刀具截割煤岩的温度分布特性与磨损规律的内在关联,3者温度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验证了刀具传热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部分图片




碟盘刀具截割煤岩产热区与力学状态


碟盘刀具楔面面热源传递模型


碟盘刀具刀刃线热源传递模型



碟盘刀具理论稳态温度场


无振动截割下和振动截割下碟盘刀具理论稳态温度场


无振动截割下碟盘刀具圆周模拟温度分布


 碟盘刀具振动截割煤岩采集系统


 不同进给速度下碟盘刀具径向载荷


无振动截割下碟盘刀具圆周实验温度分布


振动截割下碟盘刀具自旋现象


 不同进给速度下碟盘刀具温度耗散


碟盘刀具磨损模型



碟盘刀具温度及磨损综合分析


第一作者简介


刘春生,男,196113日生,山东牟平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级教学名师、省劳动模范、全省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机械设计及理论”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黑龙江省“机械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煤炭学报》和《煤矿机械》等编委,《煤炭学报》和《煤炭科学技术》等审稿人;中国煤炭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学会机电一体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

研究方向

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采掘机械煤岩截割基础理论与破碎方法、机械系统动力学及仿真

主要成果

致力于采掘机械工作机构高效截割煤岩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截割机构装备研制,获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形成了截割破碎煤岩的力学机制与性能评价等系列理论成果与方法,为研制高效采掘机械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第二作者参与2项,主持教育部重点和省攻关项目等7项,主持横向项目20余项;主持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主持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第一作者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42项;发表学术论文189篇(第一作者SCIEI检索33篇),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论文1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2篇。


通讯作者简介


刘延婷,女,1994928日生,四川内江人,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截-楔组合破碎硬岩的机制及其载荷谱重构”和“复合动力碟盘截割机构破碎煤岩的力学机理与性能评价”研究。

研究方向

采掘机械煤岩截割基础理论与破碎方法

主要成果

致力于碟盘刀具高效破碎煤岩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构建了碟盘刀具振动截割煤岩的理论载荷模型,阐明了不同振动形式下碟盘刀具截割煤岩的破碎状态,给出了碟盘刀具轴向振动截割煤岩的综合评价方法,探究了水射流辅助碟盘刀具破碎煤岩的影响规律。发表论文9篇,其中,在《煤炭学报》、《煤炭科学技术》等国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获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和第九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等。




来源:

刘春生,党振乾,刘延婷,等.碟盘刀具截割煤岩温度及磨损行为研究[J].煤炭学报,2023,48(9):3589−3603.


责编:王晓珍
编辑:赵泽维
审核:张晓宁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活动构造研究的关键环节与发展趋势袁道阳1, 王有林2, 李树武2, 王万合3, 李林元3, 邹小波4, 文亚猛1 作者单位(1. 兰州大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