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双碳”背景下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研究进展

2023-10-13

创新点

01

系统总结了当前我国PM2.5和O3污染研究现状;

02

综述了我国区域PM2.5和O3复合污染形成的化学机制及关键影响因素

03

提出了“双碳”背景下PM2.5和O3复合污染协同防控建议及展望。


作者简介

高艳珊 副教授

      高艳珊,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气污染物控制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H指数33,总引用5000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二等奖;入选“北京市科协2022~2024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任《能源环境保护》期刊青年编委,SCI期刊Frontiers in Chemistry客座编辑。

“双碳”背景下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研究进展


作者

菅月诚1,2,彭娜娜1,2,高艳珊1,2,*,王强1,2


单位

1. 北京林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北京林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污染水体源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

1. 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项目(DQGG202126)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270099)

识别上方二维码获取全文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做出了“双碳”目标的承诺。目前,我国尚未从根本上解决PM2.5污染问题,与此同时,O3污染逐渐加剧,各地PM2.5O3复合污染事件频发。因此,持续改善PM2.5O3污染问题对保护人民健康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PM2.5污染问题,本文概述了NOx和NH3排放以及二次有机气溶胶对PM2.5污染的影响;同时,总结了当前排放源(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气象要素(温度、相对湿度、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和边界层高度等)对O3污染影响的研究,为改善我国O3污染以及制定减排策略提供方法和理论支撑。此外,综述了我国在PM2.5O3复合污染区域研究、化学影响机制以及协同减排等方向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空气质量改善以及“双碳”背景下PM2.5O3复合污染的协同治理提供相关参考和指导。

研究背景

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以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其中,PM2.5是指在大气环境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PM2.5的来源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相比于火山灰、沙尘等自然源,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人为源是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PM2.5浓度过高不仅使城市能见度降低,引发雾霾天气,还会沉积到土壤和水体表面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此外,PM2.5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为了应对PM2.5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从20世纪80年代,国外已开始针对PM2.5进行了数据分析、源解析以及气象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如SUH等通过对夏季华盛顿地区站点数据分析得出,SO42-PM2.5中的主要成分。MOTALLEBI等发现低温、低风速、低逆温层和潮湿的条件有利于形成次生硝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同时应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对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的PM2.5进行源解析发现,木材燃烧是PM2.5的主要来源,移动源以及其他NOx排放源是二次硝酸盐的主要来源;BROOK等对多伦多PM2.5来源进行分析发现,移动源是城市PM2.5的重要贡献者。
与此同时,我国为应对PM2.5污染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且有效改善了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虽然中国在PM2.5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一半以上的城市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指南中的值(35μg/m3)相差甚远。同时,近年来O3浓度明显上升,特别是在汾渭平原、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每年5月至9月的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MDA8-O3)浓度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南规定的100μg/m3的浓度指导值。2016—2021年,我国O3浓度平均超过标准日比率为11.1%,已成为影响夏季空气质量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之一。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PM2.5O3复合污染物问题。
NOx和VOCs作为PM2.5O3共同前体污染物,二者的减排对改善我国PM2.5O3复合污染十分重要,同时“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实现PM2.5O3复合污染协同控制对实现“双碳”目标和改善当前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PM2.5O3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其复合污染控制提出建议与展望。

部分图片

图1 19992016 年北京硫酸盐-硝酸铵气溶胶年变化及其与前体的关系[8]

图2 硫酸盐形成机制示意图和在中国重度雾霾期间,光化学活性与水溶液化学之间关[20]

引文格式

菅月诚,彭娜娜,高艳珊,王强.“双碳”背景下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研究进展[J/OL].能源环境保护:1-11[2023-10-12].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31005.

JIAN Yuecheng, PENG Nana, GAO Yanshan, WANG Qiang.Research progress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ozone pollu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ual carbon" target[J/OL].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1-11[2023-10-12].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31005.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深部地热能系统主要挑战与耦合储能的增强型创新开发模式侯正猛 1,吴旭宁 1,2,罗佳顺 1,2,张烈辉 2,李早元 2,曹 成 2,吴 林 1,2,陈前均 1 作者单位(1.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