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
系统总结了当前我国PM2.5和O3污染研究现状;
综述了我国区域PM2.5和O3复合污染形成的化学机制及关键影响因素;
提出了“双碳”背景下PM2.5和O3复合污染协同防控建议及展望。
作者简介
高艳珊,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气污染物控制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H指数33,总引用5000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二等奖;入选“北京市科协2022~2024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任《能源环境保护》期刊青年编委,SCI期刊Frontiers in Chemistry客座编辑。
“双碳”背景下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研究进展
作者
菅月诚1,2,彭娜娜1,2,高艳珊1,2,*,王强1,2
单位
1. 北京林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北京林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污染水体源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
1. 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项目(DQGG202126)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270099)
识别上方二维码获取全文
摘要
研究背景
部分图片
图1 1999—2016 年北京硫酸盐-硝酸铵气溶胶年变化及其与前体的关系[8]
图2 硫酸盐形成机制示意图和在中国重度雾霾期间,光化学活性与水溶液化学之间关系[20]
引文格式
菅月诚,彭娜娜,高艳珊,王强.“双碳”背景下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研究进展[J/OL].能源环境保护:1-11[2023-10-12].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31005.
JIAN Yuecheng, PENG Nana, GAO Yanshan, WANG Qiang.Research progress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ozone pollu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ual carbon" target[J/OL].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1-11[2023-10-12].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