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高温袋式除尘器金属滤袋脉冲喷吹清灰性能分析

2023-10-18


文章信息

文章信息:韩笑, 党小庆, 王赫, 等.高温袋式除尘器金属滤袋脉冲喷吹清灰性能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23,17(9):2973-2982.

文章链接:http://www.cjee.ac.cn/article/doi/10.12030/j.cjee.202304057

研究背景

金属滤袋由耐高温、耐腐蚀性的纤维通过梯度搭配制备而成,过滤除尘使用温度可达600℃,能有效避免因温度引起的滤袋寿命缩短的问题。随过滤时间的增加,滤料中孔隙逐渐被颗粒颗粒阻塞,滤料的捕集效率和运行阻力会随时间产生变化。金属滤料材质、密度与弹性模量等均区别于传统的纤维滤料,但应用过程中较多延续传统纤维滤袋清灰参数进行清灰。同时,袋式除尘器使用金属滤袋通常处理的是高温烟气,脉冲喷吹清灰喷入冷的压缩空气,冷热交替若达到露点温度滤袋表面就会产生结露,黏附大量颗粒后发生糊袋现象。因此,应针对不同喷吹参数下金属滤袋与传统有机滤袋在不同清灰影响因素下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实验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工业窑炉烟气中脉冲喷吹压缩气流温度偏低对金属滤袋袋口区域的结露影响分析。


主要内容

通过滤料微观模型分析过滤状态下颗粒在清洁金属和有机纤维层的穿透过程,发现颗粒对滤料的穿透主要集中在滤料初层纤维,有机纤维滤料的穿透距离小于金属纤维滤料。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大,金属纤维滤料与有机纤维滤料的穿透量均减小,捕集效率增加;有机纤维滤料穿透量减小程度明显高于金属纤维滤料。并在此基础上,选取316 L不锈钢金属滤袋,结合物理模型与数值模拟正交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对滤袋脉冲喷吹清灰过程的影响规律,与传统有机滤袋进行对比,滤袋清灰能力整体呈现上部>底部>中部的趋势,金属滤袋清灰评价指标测试值整体低于传统有机滤袋;在正交实验中,滤袋清灰显著影响因素均为喷吹压力和喷吹孔径,金属滤袋最佳喷吹距离与喷吹时间分别为200 mm与100 ms。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在高温状况下脉冲喷吹清灰气流对滤袋袋口区域结露的影响,当脉冲喷吹气流温度为0 ℃时,滤袋0.5~2 m处有结露风险,提高至50 ℃可有效防止工业窑炉烟气滤袋袋口区域结露现象的产生。

图1  1 μm颗粒对不同滤料的穿透距离云图

图2 不同粒径颗粒对不同滤料的穿透距离

图3 不同滤料的颗粒穿透距离与穿透量

图4  喷吹压力对滤袋清灰效果的影响

图5  喷吹距离对滤袋清灰效果的影响

图6  喷吹孔径对滤袋清灰效果的影响

图7  滤袋长度对滤袋清灰效果的影响

图8 正交实验各评价指标随因素变化曲线图

图9 金属滤袋与有机纤维滤袋壁面峰值压力与最大反向加速度测试值对比

图10 不同温度压缩空气下脉冲时刻40ms时滤袋温度云图与滤袋的温度变化曲线

结论


1)在相同纤维排布方式与初层纤维孔隙率条件下,颗粒粒径相同时,清洁的金属滤料纤维拦截效应低于有机纤维滤料,颗粒穿透量和穿透距离更大。颗粒粒径为1 μm时,金属纤维滤料与有机纤维滤料最远穿透距离分别约为0.13 mm与0.11 mm。当颗粒粒径≤2 μm时,2种滤料穿透量均接近100%;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大,其穿透量均在减小,且有机纤维滤料穿透量减小程度更大。通过减小纤维直径可降低金属滤料颗粒穿透,达到与有机纤维滤料纤维直径相同的过滤精度。

2)物理模型实验中,金属滤袋壁面峰值压力值与压力上升速率呈现上部>底部>中部的趋势;最大反向加速度呈现上部>中部>底部的趋势,均在滤袋袋口0.5 m处达到最大值。在相同喷吹参数下,金属滤袋与传统有机滤袋壁面峰值压力变化趋势相同,但壁面峰值压力和最大反向加速度整体低于传统有机滤袋;通过数值模拟正交实验得出喷吹压力和喷吹孔径均为金属滤袋与传统有机滤袋的显著影响因素;最佳喷吹距离为200 mm,最佳喷吹时间为100 ms。

3)当脉冲喷吹气流温度为0 ℃时滤袋0.5~2 m处温度低于100 ℃,滤袋袋口处有结露风险,提高脉冲喷吹气流温度,可以提高滤袋袋口区域温度,防止气流温度过低造成滤袋结露。环境温度过低,压缩空气温度为0 ℃时,将脉冲喷嘴出口处空气温度提高至50 ℃可以有效防止工业窑炉烟气中滤袋袋口结露现象的产生。

简介作者 ✦

第一作者

韩笑,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通信作者

党小庆,教授,博士生导师,注册环保工程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业烟气净化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教育环境类专业认证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环保专业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负责国家863、国家重点研发课题4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2项,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专利一等奖和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深部地热能系统主要挑战与耦合储能的增强型创新开发模式侯正猛 1,吴旭宁 1,2,罗佳顺 1,2,张烈辉 2,李早元 2,曹 成 2,吴 林 1,2,陈前均 1 作者单位(1.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