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Hg-CEMS烟气预处理关键问题研究与进展

2023-12-29


创新点

1综述了Hg-CEMS预处理模块的四个关键问题。

2)提出了Hg-CEMS稀释采样系统的设计优化方法。

3)研发Hg0/Hg2+高效择性吸附剂。

4)探究了酸性气体对Hg2+高温分解还原的影响,研制出高效除酸剂。

5)发明固态氧化法高纯度Hg2+标气发生技术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Hg-CEMS烟气预处理关键问题研究与进展

作者:段钰锋,李海洋,汤红健,黄天放,金启航,李天硕,孙利娜,尚瑜,李晨池,周玉星,刘晓硕,左言骏,童姜毅,金睿
单位:东南大学 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金属汞及其化合物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具有剧毒性、持久性、高挥发性、大气迁徙性、生物富集性等特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自20世纪中期日本水俣病爆发后,汞污染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2018年联合国环保署指出全球向大气中的人为汞排放量约为2 220 t,占全球大气总汞排放量的30%,煤炭燃烧、有色冶炼、水泥生产等行业是大气汞污染的重要来源。鉴于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煤炭资源在世界能源体系中占重要比例,煤燃烧造成的汞排放已成为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为有效控制燃煤汞排放,多国签署了《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并相继制定了严格的汞排放标准。我国作为首批签署成员国之一,2011年首次将汞纳入《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燃煤烟气汞排放限值为30μg/m3,该标准已于201511日起正式实施。随后,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更加严格的汞排放标准。
燃煤烟气中气相汞包括单质汞(Hg0)和氧化态汞(Hg2+)2种形态的汞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生物特性和环境迁移能力。Hg0(g)是环境大气中汞的主要形式,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和较低的水溶性,是最难控制的形态;Hg2+(g)易溶于水,可通过湿法脱硫装置脱除,也易于被颗粒物除尘装置捕获。因此,实时监测固定源烟气中不同形态汞的排放浓度是汞污染治理的必要手段。目前,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浓度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3种:湿化学取样分析法(Ontario Hydro MethodOHM)、吸附剂取样分析法(EPA Method30B)、汞在线连续监测法(Hg-CEMS)。OHM30B属于离线监测方法,存在取样、恢复和分析过程繁琐,试剂消耗量大,易引入人为误差等缺点。烟气汞形态在线监测系统(Hg-CEMS)高度集成了烟气连续采样模块、汞形态分离转化模块、汞浓度检测分析模块、仪器校准模块以及数据采集传输模块,能够实现烟气中Hg0Hg2+的实时在线监测,为汞排放控制和环境监测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
摘要
 ABSTRACT

鉴于汞在化石燃和矿物资源中的天然禀赋以及能源与资源利用过程中汞污染物的排放与监管,研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汞连续在线监测系统(Hg-CEMS)成为汞排放浓度监测的国家重大需求。烟气预处理技术是Hg-CEMS系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限制我国Hg-CEMS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核心技术。对Hg-CEMS烟气预处理技术中的4个关键模块——稀释采样模块、Hg0/Hg2+分离模块、Hg2+还原模块、Hg2+标气发生模块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

首先,介绍稀释采样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阐述音速小孔和热稀释引射器的结构和设计要点,论述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其次,针对Hg0/Hg2+分离技术,综述湿法吸收、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研究新进展,讨论选择性吸附剂KClCaO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第三,针对Hg2+还原技术,概述湿化学还原、低温还原和高温分解还原的技术,论证低温还原技术中固态还原剂的活性成分、反应温度以及烟气成分对氧化态汞还原的影响,探讨高温分解还原技术中填充材料、酸性气体组分以及除酸技术对Hg2+还原和Hg0再氧化的新研究进展。最后,针对Hg2+标气发生技术面临的技术难点,提出固态标气发生新技术理念并指出其工业应用的可行性。结合当前Hg-CEMS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现状,提出上述4个关键模块的研究思路、解决方案与应用前景。

部分图片





1 Hg-CEMS系统示意


2 CEMS稀释抽取示意


图3  ISO 9300圆环音速喷嘴

图4  超音速引射器结构示意


背压比与音速喷嘴流量的关系


稀释气压力对次流进口压力的影响及Hg-CEMS热稀释采样系统测试



7 KCl镀层扩散管及KCl镀层阳离子交换膜/尼龙膜


8 不同条件下吸附剂活性组分和载体的吸附性能

不同工况下固态价态汞还原剂的还原效率


10 高温分解的影响因素


11 不同除酸剂对高温分解还原的影响



12 商用HgCl2校准器装置图

作者简介



段钰锋,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专业热能工程、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循环流化床、燃煤污染物控制、汞在线监测、固废危废资源化。主持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973”、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等。承担企业合作项目40余项。以应用基础研究为导向,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培养科研人才为己任,服务于社会。在能源、环境、材料和化工领域的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20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燃煤过程中砷、硒、铅等重金属的控制技术”、“燃煤PM2.5及Hg控制技术”项目专家组专家;主办2016年第11届中韩清洁能源国际会议,担任大会主席;担任南京机械工程学会热能专委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专职审稿人。



编辑:赵泽维
审核:张晓宁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活动构造研究的关键环节与发展趋势袁道阳1, 王有林2, 李树武2, 王万合3, 李林元3, 邹小波4, 文亚猛1 作者单位(1. 兰州大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