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新形势下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趋势研判与应对路径

2024-01-09
新形势下我国煤炭行业
发展趋势研判与应对路径
论文推荐 


作者:郑德志, 任世华, 焦小淼, 张亚宁
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文章刊发:《煤炭经济研究》2023年第5期


摘 要
煤炭资源是我国一次能源中最为可靠和经济的, 也是国家能源安全和稳定供给的重要保障。碳中和目标下,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方式加速变革, 提出了我国当前煤炭产业及未来面对的常规技术装备产能优化期、智能化需求集中爆发期、前沿领域探索期、煤炭科技力量凝聚期 4 个时期。针对未来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 提出了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应对路径, 包括构建智能绿色矿山系统、加快前沿领域原始创新、制定智能绿色矿山标准、加大生产服务新型模式探索、搭建智能绿色矿山公共平台。
关键词绿色矿山智能矿山发展与转型煤炭行业

引 言

十三五以来在国家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煤炭行业经过多年的转型与改革有效化解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优化了煤炭生产与消费模式市场供需基本达到平衡煤炭行业的整体效益在逐渐回升同时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也在持续进行中。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中国将确保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在煤炭行业发展方式变革的背景下,应以科技创新引领煤炭行业乃至整个矿业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进能源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发展要求。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如何保证我国煤炭的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开采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特别是煤矿智能化已成为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要实现煤矿智能化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非常迫切,必须要加大原始创新,攻克煤矿智能化建设所需的芯片、关键元器件、高性能材料、核心软件系统、高端整机装备研发技术难题,突破关键技术,补齐技术短板,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突破煤矿智能化发展的瓶颈。面向未来20~30年的科技制高点,必须逐步加大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以及煤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基础原理、理论、方法等原始创新,引领矿山科技发展方向 本文划分了我国煤炭开采技术装备需求面临的4个不同的时期提出了未来我国煤炭技术装备产业发展路径


1. 新形势下煤炭开采装备需求研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煤炭开采装备行业发展面临4个不同的时期, 分别是常规技术装备产能优化期智能化需求集中爆发期前沿领域探索期煤炭科技力量凝聚期


1.1 常规技术装备产能优化期
我国现有煤机企业5000多家均以常规技术装备为主要产品导致了严重的市场同质化竞争随着煤炭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煤矿数量正在大量减少造成了煤炭装备市场的过度竞争和萎缩伴随新建煤矿减少和煤机耐用性的提升煤机装备需求大幅下降需要化解常规煤机过剩产能

我国是煤炭装备使用大国同样是煤炭装备制造大国。2019我国采煤机生产制造能力达1600刮板输送机生产制造能力达4600掘进机生产制造能力达 2500液压支架生产制造能力达10万架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的生产和使用国1949-2019我国累计生产采煤机1.88万台带式输送机5.59万台掘进机1.98万台液压支架90.61万架刮板输送机18.89万台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从需求端来看我国煤炭产能进入峰值期。《2022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600处左右同时新建煤矿减少煤机装备新增需求明显下降此外材料性能优化等带动煤机耐用性提升维修和更换周期拉长进一步减少存量需求

1.2 智能化需求集中爆发期

国家和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省份提出智能绿色化发展目标激发智能煤机生态修复等产品及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此外, 河北、黑龙江、宁夏等省区也在积极探索智能化煤矿建设试点。可见,煤矿智能化建设进入有政府参与顶层设计的新阶段,形成了国家和地方多层面整体推进的新格局,将提前集中激发智能煤机、先进控制等产品及服务需求。截至2023年6月,全国已累计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300余处。

1.3 前沿领域探索期
结合社会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趋势井下原位流态化开采废弃矿井利用等将是新发展方相关技术探索正在逐步展开有望引领煤炭行业未来发展
1) 煤炭资源流态化开发深部条件极度复杂必须颠覆固态搬运的传统方式探索井下无人智能化采选充及热电气转化的流态化开采新方式开辟新的采矿工业模式实现 地上无煤井下无人的煤炭智能化清洁生产模式 目前在煤炭资源流态化开采方面已构建了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的颠覆性理论体系建立了深部煤炭资源智能化、无人化流态化开采的关键技术体系开展了深部流态化开采的地质保障精准探测与导航智能开拓布局智能化洗选等技术研究。

2) 废弃矿井再利用。据统计,已关闭矿井中,仍赋存煤炭资源量约420亿t、非常规天然气近5000亿m³,且地下空间、矿井水、地热与旅游开发等资源也非常丰富。据有关研究成果预测,到2030年,我国关闭矿井数量将达到1万余处,地下空间约90亿。围绕废弃矿井再利用,已开展了基于安全智能精准控制的地下空间储物环境保障机理、构建废弃矿井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微电网输能模式、构建基于生态修复与环境支持的废弃矿井旅游开发模式等相关研究。

1.4 煤炭科技力量凝聚期

煤矿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煤矿智能化涉及到地质保障煤炭开采巷道掘进主辅运输生产经营等整个流程单一研发机构难以独立实现智能绿色化煤矿系统的全部功能煤矿本身也不具备深度集成能力单一模块改造的瓶颈和弊端逐步显现要求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联盟凝聚煤炭生产全过程科技力量分工协作整体推进实现各环节智能化共同加快智慧矿山建设建设煤矿智能化工作面的协同控制系统如图 3 所示

智能化煤矿必须实现开拓采掘 ()、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全过程的智能化运行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智能化煤矿要重点建设煤矿智慧中心及综合管理等十大智能系统,煤矿十大主要智能系统分别由若干个相关煤矿智能化子系统组成,数以百计的煤矿智能化子系统协同运行,构建起煤矿智能化巨系统。面向未来,煤炭科技的发展必须联合各方力量构建合作平台,凝聚煤炭生产全过程科技力量,共同加快智慧矿山建设。


2. 新形势下煤炭行业发展转型应对

2.1 构建智能绿色矿山系统

紧紧把握软件卡脖子的新挑战依托已有监控监测软件和研发基础打造智能绿色矿山系统软件并持续更新吸引和倒逼相关技术装备深度集成形成集成的绝对优势
智能绿色矿山系统应具备矿鸿系统功能可针对不同使用场景构建自主感知自动分析协同运行的智能绿色生产管理系统系统依托煤矿地面控制中心的信息化平台, 辅助地理信息系统及三维展示进一步开发用于煤炭生产智慧生活矿区生态的智慧矿山基础操作系统生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智能保障系统智能决策分析系统智能经营管理系统智慧矿山综合门户智能移动 APP等支持服务, 实现煤矿的数据集成能力集成和应用集成
2.2 加快前沿引领领域原始创新
采取全新视角来看待和讨论正在塑造世界的新兴技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推动煤矿智能化技术开发和应用原始创新通过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联盟聚合煤炭企业设计院研究院高校装备供应商等形成产业联盟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研发牢牢把握住科技的先发优势逐步实现煤矿由传统自动化向智能化的稳步迈进。

2.3 制定智能绿色矿山标准

总体规划标准先行智能绿色矿山标准的发展对矿山建设至关重要当前智慧矿山已逐步进入研究建设阶段但煤矿智能化标准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统筹规划顶层设计造成交叉规定规范不明确及重复建设等问题
开展试点示范加强标准宣贯通过智慧矿山示范试点项目体现标准化的价值检验标准的完备性提高标准体系的接受程度发挥推广标准化优势扩大影响力将科技先发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4 加大生产服务新型模式探索

开展专业化科技服务新模式试点示范探索由提供煤机产品向提供生产性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建设运营总承包转变将创新效益外溢转化为内部增值

煤炭生产由社会型向专业服务转变将推动煤矿科技服务外包煤矿不再直接购买技术装备而是购买技术装备服务技术装备服务将成长为新的增长点在已有示范工程板块的基础上开展专业化科技服务新模式试点示范探索建立符合新业态要求的新型商业模式引领国内外技术装备服务发展探索全过程技术装备服务模式

2.5 搭建智能绿色矿山公共平台

适应数字化平台化发展趋势, 按照煤炭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构建和运营智能绿色矿山公共平台,可为煤炭企业政府部门普通公众等提供免费增值服务。


3. 结  语

在新形势下我国煤炭行业发展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期与转型发展期在面向全产业链及全行业的改革与创新需求的基础上煤炭行业要适应煤炭开发方式变革加快智能绿色矿山发展并通过构建智能绿色矿山系统制定智能绿色矿山标准加快前沿引领领域原始创新搭建智能绿色矿山公共平台等措施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掌握核心技术支撑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郑德志 (1985—),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煤炭战略规划研究E-mailzheng-dezhi@mtghy.com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活动构造研究的关键环节与发展趋势袁道阳1, 王有林2, 李树武2, 王万合3, 李林元3, 邹小波4, 文亚猛1 作者单位(1. 兰州大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