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mbiz/2024-01-10/kSNGeQBoeOs2dZpf4L4XBYNPWfj3G291euagUic4oW9EURHOYTyUsAgXGTqaf8LPs4qvM72Awh7vtrXVNibNRjsw.png)
![](/d/mmbiz/2024-01-10/Poh0bGIqAxkwvicVib3m0wunDwbTVhV5ibe8Jl6m8PTWbaQQCqEHrIqkgDsBE6CktdnPwZmfeU5HFT8iaCbHjL8ayg.png)
创新点
![](/d/mmbiz/2024-01-10/Lm218XEDAHibib4KQaWeUbLAu2JVHkQLGcIorndCaZAMiaASeSxyh5DBdjXBZU2NZbsgGcQfh7WI6EZgGddXNA4kg.png)
![](/d/mmbiz/2024-01-10/ibWusGNbmvcib2hFbSOh7vQUplLI9fVMrib6PGEqHXWCfMMfoiahafVmahshNpgyYdwiajK2Lq0NicNiatYSEEtsspgOg.png)
针对生物质热裂解产物生物油组分复杂、含氧量高等问题,本文选择了Ga和Zn为改性金属,以离子交换法分别对ZSM-5进行改性,采用外标法对热裂解过程中相对含量较高的芳香烃进行定量分析,系统探究了改性催化剂中金属元素类型和ZSM-5硅铝比对生物质热裂解产物分布及单环芳烃选择性的影响,并对玉米秸秆催化热裂解单环芳烃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对于Ga/ZSM-5,硅铝比为30时更有利于单环芳烃的产生;对于Zn/ZSM-5,硅铝比为40时更有利于单环芳烃的产生。从生物油的相对含量、元素组成、芳香烃的相对含量、以及单环芳烃的产率来看,Zn/ZSM-5(40)的催化效果优于Ga/ZSM-5(30)。本研究为生物质催化热裂解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通讯作者简介
刘荣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二级教授,农业与生物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博士生导师、生物质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生物质能工程研究组PI组长,博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农业工程)副主任委员(2013—2017,2018—2022)。200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唐氏基金获得者,获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名),2021年上海市育才奖,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个人奖二等奖,2020—2022年连续三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榜单、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Scopus H指数44。一直从事生物质能工程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包括: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技术、燃料乙醇技术、生物炭技术等。主编著作及教材9部,发表期刊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0余篇,EI收录论文5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7项。
第一作者简介
Ga、Zn改性ZSM-5对生物质热裂解产物单环芳烃选择性的影响
作者
单位
1. 上海交通大学 农业与生物学院生物质能工程研究中心
2. 上海磐合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研发中心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6127)
![](/d/mmbiz/2024-01-10/kSNGeQBoeOs2dZpf4L4XBYNPWfj3G291euagUic4oW9EURHOYTyUsAgXGTqaf8LPs4qvM72Awh7vtrXVNibNRjsw.png)
![](/d/mmbiz/2024-01-10/Poh0bGIqAxkwvicVib3m0wunDwbTVhV5ibe8Jl6m8PTWbaQQCqEHrIqkgDsBE6CktdnPwZmfeU5HFT8iaCbHjL8ayg.png)
识别上方二维码获取全文
![](/d/mmbiz/2024-01-10/Lm218XEDAHibib4KQaWeUbLAu2JVHkQLGcIorndCaZAMiaASeSxyh5DBdjXBZU2NZbsgGcQfh7WI6EZgGddXNA4kg.png)
![](/d/mmbiz/2024-01-10/ibWusGNbmvcib2hFbSOh7vQUplLI9fVMrib6PGEqHXWCfMMfoiahafVmahshNpgyYdwiajK2Lq0NicNiatYSEEtsspgOg.png)
摘要
研究背景
生物质热裂解(Biomass Catalytic Pyrolysis )是引入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控制转化方向的过程。生物质催化热裂解是在常压、中温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将热裂解有机产物中的氧以CO、CO2和H2O的形式,通过脱氧、脱羧、脱羰等反应脱除的过程。催化热裂解具有定向调控热裂解产物的优势,因此备受广大学者和企业的青睐。催化热裂解通过优化产物分布以提高生物油品质,是目前提高生物油品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催化剂在生物质催化热裂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用的催化剂有金属氧化物(如Al2O3、TiO2和ZrO2等)、介孔催化剂(如SBA-15、MCM-41和MSU等)和微孔催化剂(如ZSM-5、Y型和β型沸石等)。JAE等曾使用13种不同类型、不同孔径的催化剂研究葡萄糖的转化特性,发现芳香烃选择性与催化剂孔径密切相关,且在ZSM-5催化下得到的芳香烃的相对含量远高于其他催化剂,ZSM-5催化剂更有利于实现产物的高效催化和定向选择。ZSM-5通过抑制氢转移,为脱羟、脱羰、脱羧等反应提供脱氧位点,从而有效提高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的相对含量,实现原料的定向选择和高效催化转化,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催化剂之一。
ZSM-5的酸性位点对生物质催化热裂解过程中的脱氧反应、生物油的相对含量以及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影响较大。LAPPAS等发现ZSM-5的酸性位点可以改善生物质催化热裂解生物油的品质,但与此同时,过多的酸性位点会导致烃类过度裂化,从而降低生物油产率,增加气体和固体焦炭的产率。ZSM-5可以促进生物质催化热裂解过程中的脱氧、脱羧、低聚、环化、烃化、芳构化、异构化、歧化和聚合等反应,从而促进芳香烃、烯烃和焦炭等的形成。然而,焦炭的存在会降低催化效率,甚至使催化剂失活。过渡金属元素引入ZSM-5可以调节催化剂的酸强度,定向调控热裂解的产物。使用金属对ZSM-5进行改性,可以修饰催化剂孔道、降低反应活化能等,改性催化剂中的金属离子可以在热裂解脱氧过程中抑制O元素生成H2O的反应,促进O元素生成CO和CO2,从而减少生物质催化热裂解过程中焦炭的形成,达到提高烃类产物选择性的目的。不同金属元素的改性效果各不一致,学者们曾对Pd、Ni、Cu、Ga、Co、Fe、Zn、Sn、Mo、Ag、Zr等元素改性沸石催化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Ga、Zn在众多金属元素中效果较好。
CHENG等通过实验发现,使用Ga改性后的ZSM-5比未改性的芳香烃选择性高,产物中主要增加的芳香烃为苯和萘,因此认为Ga的引入促进了脱羰反应(形成丙二烯和CO)和环构化反应(烯烃形成芳香烃)。另外还指出Ga的引入在降低焦炭产率的同时,烯烃的选择性降低、CO的选择性升高。SIKARIN等使用Zn改性ZSM-5,发现Zn的引入抑制了热裂解过程中的氢转移现象,并通过为脱氧反应提供脱氧位点,促进烯烃的形成。ZHENG等使用Zn、Ni、Co、Mg和Cu等多种金属对ZSM-5进行改性,发现不同的金属对芳香烃选择性各不相同(Co对茚的选择性最高;Ni对苯和C10以上的多环芳烃选择性最高;Zn对甲苯和二甲苯的选择性最高),Zn对单环芳烃的选择性最高,综合考虑芳香烃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认为Zn/ZSM-5是最优的金属改性催化剂。
不少学者对“金属改性ZSM-5对生物质热裂解芳香烃选择性的影响”有所研究,但对金属元素类型以及金属改性ZSM-5的硅铝比对生物质热裂解单环芳烃选择性的影响综合分析较少,另外对金属改性ZSM-5催化热裂解机理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本文选择Ga和Zn为改性金属,使用离子交换法分别对ZSM-5进行改性,采用外标法对热裂解过程中相对含量较高的芳香烃进行定量分析,系统探究了改性催化剂中金属元素类型和ZSM-5硅铝比对生物质热裂解产物分布及单环芳烃选择性的影响,对玉米秸秆催化热裂解单环芳烃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本文旨在选择有利于单环芳烃生成的Ga、Zn改性ZSM-5催化剂,为玉米秸秆催化热裂解过程提供实验依据。
部分图片
图1 玉米秸秆在500℃下的催化热裂解产物产率
![](/d/mmbiz/2024-01-10/M0Ghb4IAwmibOxl3q2TDyuDPpx0qDwofeLkXPBNG28uia0XBvCLWlXXoOliayiauMj1mOO21iaTjia72vdTbiaHp7iclzA.jpg)
![](/d/mmbiz/2024-01-10/MDMZ6yNVEGSYNHu0E8ynmecgQgreIUiahPjIdFSO7QT78lxroIjddqGPiahns5s7URMHxEp28pZ5uhAolxZtQRTQ.png)
引文格式
柴美云,刘荣厚.Ga、Zn改性ZSM-5对生物质热烈解产物单环芳选择性的影响[J/OL].能源环境保护:1-13.[2024-01-09]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40102.
CHAI Meiyun,LIU Ronghou.Effect of Ga, Zn modified ZSM-5 catalysts on the biomass catalytic pyrolysis for MAHs production[J/OL].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1-13.[2024-01-09]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