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煤矿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理论与技术构想

2024-03-25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煤矿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理论与技术构想

作者谢和平1, 2张吉雄1, 3高峰1李百宜1李存宝1, 2谢亚辰4周楠3
单位:1.中国矿业大学深圳大学四川大学 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2.深圳大学 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3.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4.多伦多大学 土木工程系 
摘要
 ABSTRACT
矿山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开采是永恒的主题,近零冲击地压、近零生态损害以及低碳、零碳、负碳的绿色开采将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要求。充填开采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然途径。然而,现有充填开采原理与技术装备体系难以突破高产高效、低碳开采的技术瓶颈,对充填材料及充填模式进行变革已势在必行。
针对“千米深井资源开发和千万吨产能矿井充填(两个一千)”与“近零生态损害和近零冲击地压(两个近零)”的煤炭绿色低碳开采战略目标,提出了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全新构想,系统阐述了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的定义与科学内涵,提出和建立了由CO2、矸石与快速胶结物混合而成的负碳高孔隙充填材料结构CGIF(CO2 Gangue Inorganic Framework)拓扑构型与强度理论以及CGIF混合物充填体固碳理论、快速黏凝胶结材料反应动力学理论、矿区充填开采防治冲击地压等负碳高效充填理论构想;提出了矸石快速高效胶结高孔隙充填材料制备技术、快速黏凝胶结材料绿色高效制备技术、CGIF充填体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多面并采高效充填开采技术与工艺、全周期立体高效充填开采防冲技术等关键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煤矿负碳高效充填开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示范”的“三阶段”发展规划,构建了煤矿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理论与技术体系构想;评估了煤矿负碳高效充填CO2封存能力,可望实现煤炭负碳开采、低碳利用的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自身实现碳中和的新格局。     
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矿山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开采是永恒的主题,当前仍面临一系列挑战2023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并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指出“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因此,为保障能源稳定供应,推进煤炭资源绿色低碳发展,破解煤矿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开采的现实难题,必须要有煤炭低碳高效开采新思维,构建煤炭低碳高效开采新原理,推进煤炭低碳高效开采新技术创新,实现煤炭资源从传统利用方式向低碳高效开发的根本转变。

煤炭资源从地下岩层中大量开采剥离必然导致岩层失稳而引发地质及环境灾害,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神奇的理论能够实现在地下煤炭资源被挖空后,维持上覆岩层不变形、不破断、不垮塌与不发生冲击地压。充填开采技术在地表沉陷控制、生态环境保护、矿山固废处置与利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能够从煤炭资源开采源头上解决地表沉陷、地下水流失、瓦斯排放、土地占用损害等难题。历经20余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我国充填开采技术历经了5代研发创新,已基本形成体系的典型充填技术包括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技术、膏体充填技术、长壁逐巷胶结充填技术、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技术、井下采选充+X技术、功能充填开采技术。然而,这些充填开采方法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大矿区,工程实施效果良好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暴露了一些发展的阻力与难处,例如充填影响煤炭生产效率、大规模充填所需矸石量不足、充填作业成本高等问题,面临着不能实现“低碳、零碳、负碳”的绿色发展要求等严峻挑战。因此,为实现从源头消除冲击地压灾害和地表生态损害,以近零生态损害以及低碳、零碳、负碳的绿色开采为最终目标,必须着力于创新现有的充填开采原理与技术。

基于此,笔者认为,充填开采是实现千米深井和千万吨产能矿井高效开采(两个一千),同时保障“近零生态损害和近零冲击地压”(两个近零),以及低碳、零碳、负碳绿色开采(一个负碳)的唯一根本途径,并能实现生态薄弱区煤炭资源解放、冲击危险地区煤炭资源解放的目标(两个解放)。提出“近零生态损害和近零冲击地压”的负碳高效充填开采全新技术构想,实现井下矸石快速高效高孔隙充填与CO2大规模封存,提高充填开采效率与效益,推进煤炭绿色低碳高效开采,破解传统充填开采方法理论与技术瓶颈,明晰实现“两个一千、两个近零、一个负碳、两个解放(生态薄弱区煤炭资源解放、冲击危险地区煤炭资源解放)”的技术路线和战略目标,构建“近零生态损害、近零冲击地压及负碳煤炭开采”的矿山充填全新技术体系。笔者提出了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理论与技术研究总体框架,提出和建立了由CO2、矸石与快速胶结物混合而成的负碳高孔隙充填材料结构CGIF(CO2 Gangue Inorganic Framework),并对高孔隙充填材料结构拓扑构型与强度理论、CGIF混合物充填体固碳理论、快速黏凝胶结材料反应动力学理论、矿区充填开采防治冲击地压理论、矸石快速高效胶结高孔隙充填材料制备技术、快速黏凝胶结材料绿色高效制备技术、CGIF充填体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多工作面并采高效充填开采技术与工艺、全周期立体高效充填开采防冲技术进行了概述,明确了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的战略路线与最终目标。

01

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的定义和构想

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是指利用高孔隙率、高力学强度、高储碳能力的新型充填材料,在井下将CO2、矸石与快速胶结材料混合,构建CGIF混合结构物充填材料并将其充入采空区,形成全新的矸石快速高效胶结高孔隙混合物负碳充填体,在实现快速高孔隙充填的同时形成CO2封存体,以此构建全新的“煤矿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构想”。

“煤矿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构想”的实现对充填材料的孔隙度、力学性能、储碳能力提出了新要求。Science期刊2020年报道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以其高孔隙等特性,实现了作为吸附剂对清洁燃料气体的高密度储能。其构建方法为负碳高效充填材料的高孔隙度要求提供了研发思路。因此,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的网络方法,笔者提出利用矸石构建高孔隙率、可调孔隙结构的高孔隙充填材料的构想(1),具体特征为结构功能稳定、环境影响较低、力学性能与储碳性能优异。

......

02

碳高效充填开采的理论框架

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采用的关键材料是矸石快速高效胶结高孔隙充填体。其通过改变充填材料宏观结构,将传统矸石密实充填体转变为高孔隙充填体的思路进行研制。

该材料具有孔隙和孔径可控、形状稳定、力学性能优异等特点,且其内部的大量孔隙空间使材料具备可设计性,并可根据不同充填场景进行优化设计,实现多功能集成。同时因其具备大量孔隙的特点而破解大规模充填材料不足的难题。

......


03

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的关键技术体系构想


3.1 矸石快速高效胶结高孔隙充填材料制备技术

矸石快速高效胶结高孔隙充填材料制备技术是实现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的关键基础,其核心是高孔隙充填材料的设计流程与制备工艺(6)

3.2 快速黏凝胶结材料绿色高效制备技术

快速黏凝胶结材料绿色高效制备的原材料为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煤气化渣和炉底渣等煤基固废。快速黏凝胶结材料绿色高效制备技术主要流程为分析测试原材料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测定潜在胶凝活性,利用机械激发、化学激发、热活化激发和物相重构等方法激发材料活性,将设计配比的原材料进行破碎、粉磨、高温煅烧、激发剂添加、均化等工艺,最终得到快速黏凝胶结材料。通过开展不同活性材料粉磨细度、激发剂种类与掺量的胶凝材料初终凝时间、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耐久性等因素影响下的正交试验来优化胶结材料配比。同时,为加快水化反应速率,快速黏凝胶结材料制备过程中添加纳米晶体材料与有机交联剂,采用X射线衍射、热重−差热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等测试表征方法,测试分析水化产物与凝结时间,为胶结材料的快速粘凝特性提供理论依据,最终形成一套快速黏凝胶结材料的绿色高效制备方法(7),实现开发黏结强度高、固化速度快、固结强度大的快速黏凝胶结材料的目标。

3.3 CGIF充填体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

CGIF充填体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是指利用CGIF充填体对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封存作用,建立成套充填开采系统与工艺,在充填开采作业的同时将捕集的CO2封存至充填体中,在快速高孔隙充填过程中形成CO2封存体,实现全新的负碳充填开采,打造负碳充填开采全新技术。如图8所示,CGIF充填体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在地面制备快速黏凝胶结材料并捕集CO2,同时分别采用充填材料输送系统与注气管路将充填材料与CO2输送至充填开采工作面完成负碳充填。其技术内涵主要包括CGIF充填体制备与输送系统开发、CGIF充填体负碳高效充填开采工艺设计、CGIF充填体负碳高效充填开采装备研发、CGIF充填封存二氧化碳全周期监测技术与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碳减排评估技术。该技术将突破充填开采材料不足、效率低、能耗大的技术瓶颈,解放生态薄弱区、冲击危险区煤炭资源,实现煤炭负碳开采的战略目标。

3.4 多工作面并采高效充填开采技术

针对千万吨矿井充填的战略目标,提出多工作面并采高效充填开采技术。该技术通过设计单层多工作面并采(9)和立体空间多工作面并采(10)的高效开采工艺并形成相应高效充填技术及装备体系,在提高工作单面充填开采产能(100万~300t/a)基础上,通过多工作面并采实现千万吨级矿井高效充填开采的目标。

3.5 全周期立体高效充填开采防冲技术

基于矿区充填开采防治冲击地压原理,研发全周期立体高效充填开采防冲技术,实现采前−采中−采后的全周期区域防冲与高效充填,解决治理冲击地压与解放矿井产能的难题。

全周期立体高效充填开采防冲技术针对矿区防冲要求,构建采前(老采空区预充)−采中(立体协同充填)−采后(嗣后空间补充)的全周期充填模式(11),形成区域煤炭开采与充填防冲时空协调方法。其中,采前预充采用中位或高位充填垮落带与裂隙带,节约充填工序并实现大范围的应力调整,防止采前顶板岩层能量积聚;采中充填基于防冲需求与采充协调原则,采用低位、中位与高位协同立体充填,避免应力集中与能量积聚;采后补充采用高位地面孔注充嗣后空间,提高充填体接顶效果,强化矿区防冲能力。

......


04

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的发展规划


根据现有的研究基础与可能的研究进程,笔者提出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构想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示范”三阶段发展规划(12)
20232025年为第1阶段,本阶段围绕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的技术构想,研究高孔隙充填材料结构与功能的关联关系,明确材料成分与空间结构,得到材料性能与服役性能演变规律;研究胶结材料快速胶凝方法,构建胶凝颗粒运动接触模型,揭示胶凝性能活化与反应机理;研究CGIF混合物充填体内生机制及演变规律,得到CGIF固碳能力与内膨胀机理、环境腐蚀下力学损伤机理;研究矿区充填开采防治冲击地压理论,得到矿区充填防冲力学原理与采区充填开采控制理论,形成负碳高效充填开采关键理论体系。
20252030年为第2阶段,本阶段将根据负碳高效充填开采关键理论,实现矸石快速高效胶结高孔隙充填材料制备技术、快速黏凝胶结材料绿色高效制备技术、CGIF充填体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多工作面并采高效充填开采技术、全周期立体高效充填开采防冲技术的五大技术突破与装备研发,形成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
20302035年为第3阶段,本阶段将建成负碳高效充填开采、西部高强度开采充填开采防冲及东部深部开采充填开采防冲示范工程,研发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的监测技术装备,形成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的效果评价方法与技术规范标准。最终建立煤炭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体系,达到“两个一千、两个近零、一个负碳、两个解放”的战略目标,实现充填开采技术的革新。
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是绿色开采与灾害防治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能源安全开发及清洁利用的战略技术储备。在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的不断探索中,必将把这一科学构想变为全面创新的、可大规模应用的开采技术体系。从而实现对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开发。


05

结 语


根据现有煤炭生产布局,要实现深部与西部煤炭资源冲击地压灾害与生态环境损害的源头治理,就必须革新传统充填开采原理与技术。负碳高效充填开采作为一项全新技术,能够突破冲击地压灾害治理与矿井低碳排放的技术瓶颈,使充填材料像储气储能的多孔金属材料一样以高孔隙结构及混合体内CO2内压承载采动岩体,同时又以矸石与胶结物形成的高孔隙固体构架来稳定储存CO2,最终实现“近零生态损害、近零冲击地压及负碳开采”的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
为推动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的实现与工业应用,提出了高孔隙充填材料结构拓扑构型与强度理论、CGIF混合物充填体固碳理论、快速黏凝胶结材料反应动力学理论、矿区充填开采防治冲击地压理论等理论构想。在技术层面,提出了矸石快速高效胶结高孔隙充填材料制备技术、快速黏凝胶结材料绿色高效制备技术、CGIF充填体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多工作面并采高效充填开采技术、全周期立体高效充填开采防冲技术等技术体系构想,为建立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体系的工程实施与推广提供了路径参考。
笔者提出的基于CO2、矸石与快速胶结剂混合物CGIF充填体的矿山负碳充填全新技术体系构想,可望在全球率先打造形成“煤炭负碳开采、低碳利用”的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自身就实现碳中和”的新格局。


部分图片





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

负碳高效充填工艺


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理论与技术研究框架


4 CO2与矸石及快速胶结剂混合物充填体CGIF示意

矿区充填开采防治冲击地压理论


矸石快速高效胶结高孔隙充填材料制备技术


快速黏凝胶结材料绿色高效制备技术


8 CGIF充填体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技术


单层多工作面并采的高效开采方案示意


10 立体空间多工作面并采的高效开采方案示意


11 全周期立体充填开采模式


12 负碳高效充填开采三阶段发展规划


作者简介

谢和平,力学与能源工程专家,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地科学与能源研究院院长、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深地科学与地热能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协名誉主席等职务。曾任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四川大学校长、四川省科协主席,为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为《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国际期刊荣誉主编、《Geomechanics and Geophysics for Geo-Energy and Geo-Resources》《Deep Under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Energy Reviews》国际期刊主编、《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主编,并兼任岩石力学领域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等10余种期刊编委。
谢和平院士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深部岩体原位保真取芯与保真测试系统”项目负责人。谢和平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5),及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1992)、孙越崎能源大奖(2001)、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4)和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多项。2007年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8年入选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励计划”,2012年10月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2年11月被英国诺丁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7年5月被牛津大学圣艾德蒙学院授予“牛津大学圣艾德蒙Fellow”学术称号,20189月获得“IET杰出大学校长奖”,2018年9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
谢和平院士长期从事岩石力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地热、CCUS与低碳技术、海水制氢)等基础研究及工程实践。1982年起,在国际上开创了分形岩石力学新理论,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新领域;提出了深部原位岩石力学全新构想,构建了深部固体资源流态化开采颠覆性技术体系;开创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技术,解决了困扰全球科技界的半世纪难题;研究且形成一系列CO2、能源化利用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等全新原理和方法。研究成果已出版10余本中英文专著;在Nature、Nature Energy等顶级期刊发表500余篇学术论文。

‍‍‍‍

来源:

谢和平,张吉雄,高峰,等. 煤矿负碳高效充填开采理论与技术构想[J]. 煤炭学报,2024,49(1):36−46. doi:  10.13225/j.cnki.jccs.2023.1091


编辑:赵泽维
审核:张晓宁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创新点 高附加值化学品在资源高值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质及其衍生平台化合物逐步取代石油等传统化石资源生产各种高...

今日企业
  • 尤洛卡精准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煤矿顶板灾害防治设备的龙...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