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
新情境下煤基综合能源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与应用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ategic planning methodology of Coal-based integrated energy enterprises
LU Shizhong(China Shenhua Energy Company Limited,Beijing,10001)
Abstract: Since the "14th Five-Year Plan",coal-based integrated energy enterprises have been facing a major strategic choice of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management practice of coal-based integrated energy enterprises, an extended model C-BLM(Coal 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 under the new scenario is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 (BLM). The paper develops further study of the multiple binding elements of C-BLM, analyzes the competition trend of the domestic coal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structural index composition of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combined strategy of carbon reduction,energy technology self-reliance project and corresponding managing change objectives for the coal-based integrated energy enterprises.The constructive ideas and suggestions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methodology are provided for the high-carbon energy enterprises .
Key words: Coal-based integrated energy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planning, 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中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承诺。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双碳战略的提出,势必会对国内高碳能源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何科学制定、有效实施发展战略规划已成为引领高碳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十四五”是高碳能源企业谋划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开展新情境下煤基综合能源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前提与认知
(1)绿色低碳转型是煤基综合能源企业本质安全发展的内在要求。煤基综合能源企业稳妥有序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不断减少对煤炭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企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深度解耦,才能最大程度保障煤企的本质安全长远发展, 从而为国家建立能源安全供应体系贡献力量。
(2)绿色低碳转型属于企业发展范畴,不能归于碳减排、环保问题。煤基综合能源企业要深刻认识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内涵,不能将低碳发展简单等同于碳减排,也不能将碳排放单纯归于环保问题,避免碳减排运动化、形式化。处理好企业发展和碳减排之间的关系,实现在企业发展中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3)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系统性长期工程。煤基综合能源企业需要秉持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将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及具体行动融入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从项目建设、投资安排、资本运作、技术创新、组织管理等方面,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做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4)科技创新和管理变革是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推动力。在低碳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的过程中,煤基综合能源企业作为具有市场行为的经济体,要紧跟低碳技术发展趋势,适时实施科技创新应用,适当开展前瞻性低碳技术研发;以管理变革和科学决策作保障,把握好成本投入的恰当时机,在有效降碳的同时实现企业经济指标的持续增长。
三、理论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一)规划理论模型研究
人们对区域经济发展、全球城市创建、国土空间管理等不同领域的战略规划,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研究与应用[1-3]。在推出的战略规划理论方法中,BLM(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日益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耿家宁[4]将BLM模型应用于贸易流通型企业的战略重组研究,武亚军等[5]提出的业务领先模型HW-BLM框架对转型发展经济中有一定规模的追求持续发展的民营企业或追求业务领先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BLM模型在包括华为、新奥等在内的企业界得到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实际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
BLM是IBM联合哈佛大学建立的一套从战略规划设计到战略执行设计的科学体系,主要用于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战略是由对现状和期待之间差距的不满意激发的,包括但不限于业绩的差距、品牌影响力的差距、市场份额的差距等。BLM战略设计模块由战略意图、市场洞察、创新焦点、业务设计等部分组成,市场洞察包括宏观环境洞察、行业市场洞察、 竞争对手洞察和客户需求洞察;战略执行模块由关键任务、组织绩效、氛围文化、人才队伍等部分组成。
(二)煤基综合能源企业BLM的重构
煤基综合能源企业是以煤炭采洗为基础,包括煤电、煤化工、煤炭运输等在内的集团型企业,其生产经营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由于多年来实施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在面临外部形势的剧烈变化时,煤基综合能源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个阶段煤基综合能源企业的快速发展是贯彻一体化运营战略的成功案例。
煤基综合能源企业作为典型的化石能源行业,从“十四五”开始面临新的发展战略选择。这种以煤为主类型企业的营收、利润等经济指标的增长同时伴随着碳排放的同步增加,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强耦合关系。在国家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建立碳排放控制机制的新阶段,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高碳”煤基综合能源企业亟需关注的重大发展战略选择。
BLM模型为企业制定战略规划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煤基综合能源企业具有显明的自身特点,需要重构BLM模型,引入模型新组成要素,重构后的BLM模型定义为C-BLM(Coal 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见下图。
1.引入多重约束性要素
考虑煤基综合能源企业的管理实际、社会责任等,C-BLM模型中引入碳排控制、能源保供等约束性要素。
如何破解企业发展和碳排放之间的强耦合关系,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煤基综合能源企业实现本质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事关战略选择问题的提出,是由煤基综合能源企业的高碳现状和低碳发展之间的差距引发而来的。“十四五”期间,煤基综合能源企业面临着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即企业经济指标的增长要逐步体现为低碳能源的发展上,传统煤炭能源生产在企业经营中的占比相应降低;需要建立统筹低碳能源和传统能源发展的结构性经济指标,传统能源为低碳能源发展提供动力,低碳能源为传统能源升级贡献智慧。煤基综合能源企业往往是国有企业,必须同时承担起包括能源保供、安全发展、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如果还是上市企业,还需要引入ESG披露、资本投资者关切等约束性要素,权衡资本市场投资者、行业主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2.拓展市场洞察
C-BLM拓展市场洞察为包括一系列洞察等及其相关关系在内的综合洞察。综合洞察一般从宏观环境、行业市场、客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等多个维度分析,通过SWTO方法最终找到机会并进行破局。综合洞察,要做到对宏观政策环境、市场趋势、客户需求、竞争态势的综合分析。综合洞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前瞻性,取决于企业对整体形势的理解水平和敏锐程度。
(三)C-BLM约束性组成要素分析
煤基综合能源上市企业必须充分分析碳排控制、社会责任、ESG披露、资本投资者关切等多重约束,以制定出适合新发展情境和符合企业实际的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
1.双碳政策攸关煤炭行业长远发展
在经历新冠疫情的重大考验后,国内经济总体趋势向好,但煤炭行业却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新的压力。两年来党中央国家及有关部委先后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性文件,明确自“十四五”起要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对我国而言,煤炭是化石能源消费的主体,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0%以上,因此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成为国家中长期能源结构转型的重点。在一系列双碳相关重大政策影响下,国内将会逐步进入“去煤化”时代,煤基综合能源企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产经营压力。
2.能源保供影响煤炭行业转型发展
近年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给正常经济社会运行和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内煤企相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能源供应保障,承担起经济和社会运行的重要社会责任。国资委2021年出台了能源供应保障考核奖惩办法,把保供作为当年企业考核的主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进一步推动能源企业担当履责,为能源保供多作贡献。办法明确要求央企要统筹能源安全保障、绿色转型发展和生产经营安全,以更加有力有效措施提升能源安全稳定保障能力,切实发挥好中央企业顶梁柱主力军作用。
从国内经济增长趋势来看,以煤炭、火电为主体的能源安全保供会成为煤基综合能源企业以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这将会对煤炭企业的低碳转型发展产生一定的阶段性影响。煤基综合能源企业需要统筹自身发展和社会履责,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
3.资本市场加速能源行业发展分化
双碳背景下,资本市场扮演着行业“加速器”的重要角色。低碳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模式和消费模式,在资本市场拥有巨大的投资机会。投资者会更加关注煤炭企业的未来发展是否适应能源行业低碳发展的大势。可以预测到在资本市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重点关注气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领域。
为响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超过275家大型资产管理机构,成立了“机构投资者应对气候变化组织”,并提出了一个与《巴黎协定》一致的、未来可能不断升级的“净零碳排放投资框架”,参与这一组织的机构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35万亿美元[7]。全球范围金融与投资界遵守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可能会对国内金融与投资界形成示范效应。
煤基综合能源上市企业因其固有的高碳属性,如果不能规划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势必会日渐式微,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煤基综合能源上市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面对现实必须要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4.ESG披露倒逼煤炭行业转型发展
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最早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92年提出,此后中国证监会于2018年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版,首次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对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相关方面的信息及时予以披露。联交所2021年11月发布《气候变化信息披露指引》,要求上市公司依照TCFD要求披露气候变化相关信息。有研究表明ESG表现对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8]。ESG披露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外部性行为的减少;良好的ESG表现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同时也会吸引机构投资者的关注,促使产生更加积极的投资行为。
但部分全球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在实际ESG投资中会将煤炭行业剔除。煤炭是国内长期能源供给的主力军,ESG披露的倒逼机制会对煤基综合能源企业的生产运营,尤其是低碳转型发展初期阶段的煤企形成一定的约束和压力。
四、国内煤炭行业的市场竞争
(一)煤炭市场规模逐步缩小
据权威研究[9]认为,2025年中国能源消费需求为55亿~56亿t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消费需求分别为28亿~29亿t标准煤、11亿t标准煤、6亿t标准煤、10亿t标准煤,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52%、20%、11%、18%。
双碳情境下,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煤炭占比由2007年最高72.5%降至2018年59%,2025年将进一步降到50%~52%;非化石能源占比则由2018年的14.3%增加至2025年的18%。随着国内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发展,煤炭的消费总量虽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会明显降低,煤炭市场规模相对会不断缩小。
(二)煤企竞争压力相对加大
自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合并重组后,山东能源与究矿集团联合重组成立新山东能源集团,中煤能源兼并重组国投、保利和中铁等企业的煤矿板块,山西省战略重组成立晋能控股集团和山西焦煤集团,甘肃省、贵州省、辽宁省分别重组成立甘肃能源化工投资集团、盘江煤电集团、辽宁省能源集团。战略性重组后,除国家能源集团外,晋能控股集团、山东能源集团、中煤能源集团等4家企业煤炭产量超过2亿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2家企业产量超过1亿吨,煤炭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根据波特五力分析模型,随着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不断推进,煤企潜在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方面:一是现有煤炭企业间的竞争加剧。新生的超级煤炭集团的出现,无疑会减弱头部煤企在国内煤炭市场的话语权。二是供方和买方的议价能力增强。近些年来,煤炭企业的营业成本不断增加,煤炭产能相对过剩,煤企已经度过黄金时期,基本进入买方市场。三是光伏等替代品的快速发展。光伏等新能源技术进步带来成本下降,目前光伏成本仅是前些年的10%,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会成为替代化石能源、实现碳减排的重要力量。
国内各大煤企在做好煤基产业的同时,纷纷规划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煤炭市场竞争总体呈现愈加严峻之势,同时冲破低碳能源市场壁垒的压力巨大。
(三)技术发展对煤企提出更高要求
煤矿企业向“安全、高效、绿色、智能”方向发展,5G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强化薄煤层、深部煤层高效智能开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复杂条件高效开采、快速掘进难题,加快露天煤矿半连续、连续采煤工艺应用,实现向技术要效率。煤电企业基本实现超低甚至近零排放,新建机组原则均为超超临界大容量机组,生产工艺改进,度电煤耗不断降低。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煤基特种燃料、可降解材料、碳素新材料得到研发和示范应用,源头减碳、过程减碳正在深入实施。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创新应用,使得煤企的生产运营投入进一步加大。
五、低碳发展规划的指标构成
企业发展质量,通过完善的指标体系可以充分反映出来,这其中包括经济指标、技术进步指标等。对煤基综合能源企业来讲,需要构建新的结构性指标、健全指标体系,以衡量煤企“十四五”乃至未来阶段的低碳转型发展水平。
为准确反映煤基综合能源企业的低碳发展水平,构建以下指标:
低碳发展指标可以作为煤基综合能源企业低碳转型发展水平的硬性考量,可赋予“一票否决”权,以规避煤基综合能源企业潜在的“漂绿”行为[10]。不同行业类型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各自的标准,但煤基综合能源企业应高于社会整体平均程度,为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六、碳减排实施的组合策略
煤基综合能源企业的碳减排是一项巨大的系统性工程,是为了企业实现更好更长远的发展。煤企自主碳减排可从降碳、替碳、用碳、封碳、汇碳、固碳等方面来谋划。封碳存在经济可行性考量,用碳需要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汇碳是长期的辅助绿色手段,固碳未来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综合分析,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替碳、实施节能提效实现降碳等是煤基综合能源企业自主碳减排的主要方向。
煤企碳减排实施可采取以下组合策略:一是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与储能的一体化实施;二是传统煤炭相关产业的节能降耗;三是低碳零碳负碳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充分介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煤基综合能源企业应该利用自有资源或获取外部资源,重点发展矿区厂区特色光伏,推进风电水电氢能开发。采取并购或参股优质可再生能源企业等策略,运用资本手段加速低碳能源发展布局。
煤矿企业需要持续优化煤炭开采工艺技术,改进优化洗选工艺,持续推动煤炭采选系统节能改造,实施生产和辅助环节低碳零碳能源替代,重点加强电动车辆、纯电自卸矿卡、氢能重卡等新能源车辆的示范和应用。煤电企业要严格淘汰关停落后煤电产能,实施存量煤电“三改联动”,推动“火电+”综合能源产业发展,实现火电机组电、热、冷、气、水、固废等产品多联供,推广余热、余压梯级利用,打造“多联产柔性电厂”、“园区电厂”。煤化工企业大力推广实施煤化工能量梯级利用、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采用先进节能装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煤化工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等的耦合发展,实现源头减碳、过程减碳。
加快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示范应用。启动CCS/CCUS相关科技研发专项和工程项目示范建设,结合关键的能耗、捕集率、吸收剂消耗等指标,研究低能耗、低吸收剂损耗和高稳定性的耦合控制方法,和通过模块化降低捕集系统成本的技术路径及潜力,形成适用于燃煤电厂、大型煤化工项目的规模化CCUS系统优化与集成方案。
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对煤电企业提供了一定的生产灵活空间。煤电企业应提前开展碳交易市场运营机制的研究,基于企业客观实际,找准落脚点,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最小化交易成本和充分规避交易风险的风险应对策略组合。充分利用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将会使煤电企业在“十四五”及以后的低碳发展赢得时间和主动,从而利于煤炭综合能源企业碳减排工程的有效实施。
七、低碳能源科技的自立自强
绿色低碳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决定煤基综合能源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深度。煤企应规划实施低碳能源科技的自立自强工程,加大低碳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加速推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应用;积极推动战略新兴产业技术的研发应用。
(一)加快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推广和转化
加大智能绿色开采、清洁高效发电、综合低碳转化等煤炭全流程的清洁高效开发与利用技术攻关,推进煤炭全过程技改创新和节能提效,着力加大环保型、智能型、集约型技术研发。
利用天然气、焦炉尾气富含氢的特点,降低原料的高碳属性,探索现代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及生物质的耦合利用;开发以甲醇、石脑油、合成气等大宗低碳中间原料制取高端产品的新型低碳化工工艺;探索与新能源、氢能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深度脱碳。
(二)推进氢能储能等战略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应用
以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技术领先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加速研发新能源制氢、制氧等新型技术,推动示范项目落地,“以用促发”助力氢能产业布局。
加快储能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在掌握国际领先储能技术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发展。探索“新能源+储能”示范应用。开展地方性储能需求研究,进行容量配置和功率配置分析、经济性分析,防止储能资源错配。
八、煤炭综合能源企业的管理变革
(一)公司治理建设
坚持党对国有煤炭综合能源企业的领导;构建科学的决策管理体系和机制,建立符合上市公司监管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合规运行,高效组织召开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贯彻上交所对上市公司的分类监管要求,逐步落实公司信息披露职责分工,推进重大信息内部报告等工作制度有效执行,畅通信息传导机制。
(二)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能带领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型经营管理人才,推动煤炭、火电等相关专业富余人员向新能源板块转型调整;在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实践中培养锻炼低碳能源人才。建立基于“胜任素质能力模型”、注重实绩、程序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注重品德、能力和业绩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能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长效激励机制;建立多方位、立体化,能有效推动人才横向、纵向流动的人才流动退出机制。
(三)风险内控管理
落实“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要求,强化上市公司治理底线要求,推进风险管理、合规管理要求嵌入业务流程;加强重要岗位授权管理和权力制衡,不断优化优化内部控制体系。
聚焦关键业务、改革重点领域、资本运营重要环节以及境外资产监管,强化重大风险全过程管控;健全完善重大风险识别、评估和报告机制,规范业务流程,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完善制度风险审核机制,提高风险源头管控的效率效果;探索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切实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四)ESG治理
进一步完善ESG管理机制及手段。制定ESG总体及相关专项管理制度,制定环境细化定量发展目标,完善ESG指标体系;全面对标MSCI和CDP标准,提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ESG标准的参与度。积极参与国家统一碳市场建设,开展碳排放交易。
九、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C-BLM重构业务领先模型,应用于煤基综合能源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拓展引入碳排控制、能源保供、ESG披露、资本投资者关切等多重约束性组成要素,深入分析了新情境下煤炭行业市场的竞争发展趋势,建立了低碳发展规划的指标构成,提出了煤基综合能源企业的碳减排组合策略、科技自立自强工程和管理变革计划。
研究表明,煤基综合能源企业应继续坚持煤电运化一体化运营,进一步提升风险管控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坚定实施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期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企业的本质安全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综合能源上市企业,公司于2020年底制定了“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一体化运营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建设目标、项目安排、投资计划以及相适应的管理变革计划。2022年根据党中央、国家的双碳系列政策等,修订了公司“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强化了公司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动性发展,成果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规划评选一等奖,未来还将通过滚动规划不断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进行完善。
(二)建议
基于C-BLM的发展战略规划应用研究,对高碳能源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用心谋划企业的本质安全长远发展。煤基综合能源企业具有显明的高碳特征,现实面临着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十四五”是高碳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不同的煤企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基于科学的实践方法论,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确定合理的长期发展规划。
2.需要运用科学的战略规划实践方法论。对处于新发展格局、新情境下的高碳能源企业,首要需要创新应用成熟的、科学的实践方法论来规划企业的未来发展。在贯彻落实企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验证其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根据新的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发展趋势等进行适当调整,完成企业战略规划的闭环管理。
3.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规划需要相应的组织管理变革。高碳能源企业落实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规划,是长期的整体性、系统性工程,需要进行相对应的组织管理变革,才能更好地将发展战略规划落实落细,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才能最终实施成功。
参考文献
1.胡学龙.编制区域性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方法论[J].预测,1988,(05):1-3.
2.徐振强.全球城市理论溯源与创建全球城市的战略规划方法学初探[J].住宅产业, 2015,(04):50-56.
3.谷玮,王梦婧等.统筹发展与安全战略下的国土空间规划:范式、学理和实践逻辑的反思与回应.中国土地科学,2022,06:11-20.
4.耿家宁.PD公司基于业务领先模型的战略规划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5.武亚军,郭珍.转型发展经济中的业务领先模型—HW-BLM框架及应用前瞻[J].经济科学,2020,(02):116-129.
6.王京刚,谢雄.华为BLM战略管理思想精髓:华为的战略[M].北京:华文出版社,2020.
7.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公司研究院.碳中和经济学:新约束下的宏观与行业趋势[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1.
8.王蓉.企业ESG表现与非效率投资水平研究[J].企业经济,2022,(06):89-100
9.谢和平,吴立新,郑德志. 2025年中国能源消费及煤炭需求预测[J].煤炭学报,2019,(7):1949-1960.
10.宋锋华.“双碳”目标下企业“漂绿”行为的典型风险与治理思路[J].企业经济,2022,(0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