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
首先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厘清了京津冀内部以及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实体和隐含能源转移网络关系;其次,采用结构路径分析模型,进一步识别了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的关键供应链传导路径,以期为京津冀实现能源转型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下载全文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网络及路径识别研究
作者:陈炜明1,2,3,张振军1,2,3,杨欣航1,2,3
单位:1.北京理工大学 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2.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摘要/关键词
摘 要:首先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厘清了京津冀实体及隐含能源转移网络,其次采用结构路径分析模型识别了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的关键供应链传导路径。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煤类能源主要依赖山西和内蒙古; 部门关联程度较强的部门为“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和电信业”;关键的供应链节点大多产生于本地的“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和电信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研究结论将为京津冀实现能源转型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转移;能源消费关键路径;京津冀地区;投入产出分析;结构路径分析
结论及建议
1)京津冀三地能源生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北京以天然气及其他能源为主, 天津以油类为主,河北以煤类为主;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北京和天津以天然气及其他能源为主,河北以煤类能源为主;京津冀地区在煤类能源上主要依赖山西和内蒙古,油类能源主要由山东和辽宁流入,并流出至江苏和浙江。建议在能源规划中,制定差异化的政策。鼓励北京继续发展清洁天然气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天津加强对油类的依赖管理,河北逐步推动煤类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变。政府可以通过激励措施、税收政策和产业引导等手段,引导不同地区朝着更可持续的能源结构方向发展。
2)京津冀地区是隐含煤类能源的净流出区域,主要流向浙江、河南、广东、 江苏、重庆等,是隐含油类能源的净流入区域,主要来自上海、 浙江等;部门之间关联较强的有 “建筑业”“交通运输、 仓储及邮政和电信业”“金属矿采选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建议加强跨区域的协调与合作,推动更清洁的能源流动,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以降低整体碳排放水平。政府可以建立更加紧密的能源合作机制,制定跨区域的能源规划和管理措施,确保能源流动与碳减排目标相一致。
3)煤类能源消费的关键供应链节点大多产生于本地的“金属矿采选业”,油类能源消费的关键供应链节点大多产生于本地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和电信业”,天然气及其他能源消费的关键供应链节点大多产生于本地的“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且生产链长度与全国水平相比较短,多重加工的较长生产链较少。建议在发展产业链的同时,注重提高能源效益。对于煤类能源,政府可以支持“金属矿采选业”向清洁生产转型,引导该产业链条朝着更环保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对于油类和天然气能源,政府可以推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和电信业“和“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等关键供应链节点的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措施,以提高整体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
部分图表
作者简介
陈炜明教授
《煤炭经济研究》青年编委
陈炜明,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2017-2019),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2),研究领域包括能源与气候政策、碳达峰与碳中和、全球价值链、气候工程管理、能源-环境-经济复杂系统建模等。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或教材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各1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等,担任《煤炭经济研究》、《资源与产业》期刊青年编委,Applied Energy、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Ener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Resources Policy、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Modelling in Management等SCI/SSCI期刊审稿人。
引用来源
陈炜明,张振军,杨欣航.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网络及路径识别研究[J]. 煤炭经济研究,2024,44(2):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