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循环载荷作用下煤岩复合结构宏−细观破坏特征及能量−损伤本构模型
煤炭深部开采过程中,开采保护层、煤层群卸压开采、长壁开采、房柱式开采、条带开采等采煤方式下,煤层的重复采动会造成邻近煤层和围岩结构产生周期性的卸压及增压区,从而导致其承受应力的反复加卸载作用。除了受到开采应力的影响外,开采扰动、爆破作业、巷道掘进等工程扰动也会造成支承压力周期性的增减,这种由于煤层开采扰动引起的支承压力运动可以动态地对工作面前方数米甚至数十米的煤层−围岩结构施加循环加卸载应力。较于常规的准静态载荷,循环载荷更能反应实际工程中复杂多变的采动应力,且煤岩结构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损伤破坏行为也更加复杂。许多学者研究了循环应力下煤岩体的强度、变形行为、弹性模量变化以及内部裂纹的演变,发现煤岩体的力学性质比常规加载条件下的力学性质更为复杂多变,由于反复加卸载产生的不可逆变形,会导致应力−应变曲线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在实际工程中,煤层并非独立存在,煤层和围岩需要共同承担应力载荷,煤岩互层间会存在应力传递,从而导致有围岩作用的开采煤层力学行为与纯煤体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学者们提出了一种表示煤层−围岩结构的煤岩复合试样。在以往的研究中,前人综合考虑了可能影响煤岩复合试样力学性质和变形特征的多种因素,主要包括界面倾角、界面效应、煤岩高度比、煤岩强度比、围压作用、组合模式等,但少有对循环载荷作用下煤岩复合试样的变形破坏规律的研究报道。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本构方程是表征煤岩体变形失效行为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因此,建立循环载荷作用下煤岩复合结构的能量−损伤本构模型非常必要。
煤层及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多受应力状态的影响。采煤过程中,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差异决定了相邻煤层及围岩结构承受不同的加(卸)载速率,引起不同程度的失稳破坏,甚至可能诱发煤岩动力灾害。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2种方法来研究加载速率效应对煤岩体的作用:一是采用实验室测试来阐明加载速率与各类煤岩体强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包括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纯煤体等,研究发现岩石单体和煤单体的变形和强度参数随加载速率的增加而变化明显,不同加载速率下岩石单体和煤单体的破坏机理与峰值强度、脆性、延性、弹性模量、破碎程度和断裂模式的变化不一致;二是借助声发射(AE)技术研究不同加载速率与声发射信号的关系,以此表征煤岩体的破坏行为。煤岩细观断面形貌是煤岩体失效特征的重要表征,先前研究主要是通过外部宏观裂纹和最终失效形态分析煤岩试样损伤特征,且主要集中在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煤体,对于煤岩复合试样则多采用单轴或者三轴试验,对循环载荷条件且考虑加载速率效应的研究鲜有报道。
目前关于煤岩体失效破坏的认识大多基于宏观介质理论,关于细观结构对宏观破坏的影响考虑较少。然而,煤岩体失效是一个由细观结构逐步损伤发展到宏观破坏的过程,因此,从细观角度分析岩石的初始结构和断裂形貌对于深入了解岩石的破碎特性和损伤规律也很重要。试样失效后的断面形态和破碎分形特征是表征煤岩体细观到宏观破坏的关键,采用分形理论和电子扫描显微镜(SEM)技术,从细观角度刻画煤岩体宏观结构多尺度的破坏特征,有助于理解煤岩体失效的内在机制。
笔者借助SIRIUS动态应变仪、AE、SEM等多种手段,基于3种加(卸)载速率(0.05、0.10、0.15 mm/min)对煤岩复合试样开展不同路径的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循环采动应力下煤岩复合结构的损伤特征及宏−细观破坏形态,构建循环载荷作用下煤岩复合结构的能量−损伤本构模型,对揭示深部煤岩复合结构的失稳破坏机制、科学防控深部煤岩动力灾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图 1 2 种循环加卸载路径
图 2 煤岩复合试样制备和试验流程
图 3 煤岩复合试样中岩组分、煤组分轴向、径向应变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 5 2 种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岩复合试样的加 (卸) 载弹性模量及塑性、弹性应变的演化关系
图 6 2 种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岩复合试样的宏观破坏模式
图 7 2 种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岩复合试样煤组分颗粒破碎特征
图 8 2 种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岩复合试样煤组分颗粒破碎分布规律
图 9 2 种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岩复合试样中破碎煤组分的分形维数
图 10 2 种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岩复合试样中煤组分断面细观结构特征
图 11 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岩复合试样能量计算原理
图 12 A0.10 试样在循环加卸载路径 I 作用下的能量计算结果
图 13 试样 A0.10 在循环加卸载路径 I 下的损伤变量拟合关系曲线
图 14 试样 A0.10 在循环加卸载路径 I 下的线性储能拟合关系曲线
图 15 压实系数示意
王凯,男,河南遂平人,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北京市安全生产领域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兼任共伴生能源精准开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煤矿瓦斯治理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应急救援专家、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通风安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瓦斯治理与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矿业科学学报》副主编、《煤炭学报》编委。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数十项课题;出版专著5部、编写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150余篇;获授权专利3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
研究方向
矿井瓦斯防治理论与技术
主要成果
致力于煤岩瓦斯动力灾害防治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阐明了煤层瓦斯解吸迟滞特性和扩散时变特性,揭示了煤与瓦斯突出动态前兆的非线性特征以及突出灾变演化规律,创新发展了煤层瓦斯高效预抽及采动卸压瓦斯高效抽采关键技术,深入研究了含瓦斯煤岩组合结构失稳诱发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机制。研究成果对深部煤炭资源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杜锋,男,1992年10月生,山西运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防治。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3)、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2)。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Energy》《Fu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AS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煤炭学报》等行业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0项,获省部级及行业协会级教学科研奖励1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纵横向项目10余项,担任多本重要学术期刊青年编委、专题客座主编和经常性审稿人。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获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来源:
王凯,左晓欢,杜锋,等. 循环载荷作用下煤岩复合结构宏−细观破坏特征及能量−损伤本构模型[J]. 煤炭学报,2024,49(2):76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