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
通讯作者简介
李俊,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巴渝学者,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领域),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现任“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青年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青年委员会等组织和机构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主要从事微生物能源转化、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电化学能源转化和废旧锂电池回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项、中德科学中心中德合作交流项目1项、重庆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以及多项其他省部级项目(其中承担的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均以A+结题)。在Nano Energy,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等SCI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95%以上为TOP期刊论文、87%为JCR 1区论文,6篇ESI高被引论文),授权发明专利13项,受邀主编国际学术专著1部,参著国际学术专著3部。SCI论文他引4000余次,H-index为39。近5年任国际国内会议分会场主席8次,并做主题/特邀报告15次。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基金·通讯”栏目、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等报道。
朱贤青,工学博士,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于生物质和有机固废热化学转化(热解、气化、热溶萃取等)、废旧锂电池热化学回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8项,主研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项目1项(排名第二),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多项。受聘为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青年委员、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家组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新能源专家组委员。在Applied Ener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Fue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resource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国际权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授权10余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余次,并在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10余次。担任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期刊副主编(Q2),担任Fuel、Energy、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等10余个国际权威期刊审稿人。
生物质与聚乙烯共气化过程含氮污染物生成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作者
单位
1. 重庆大学 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重庆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基金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2236009)
2. 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资助项目(cstc2019jscx-gksbX0018)
识别上方二维码获取全文
摘要
上吸式气化炉中生物质与聚乙烯共气化可有效提高气化合成气的产气热值与H2产率,但在共气化过程中含氮污染物的生成与排放特性尚不清晰,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基于颗粒动理学理论和欧拉-欧拉方法构建了上吸式气化炉中气固流动与化学反应耦合的二维数理模型,探究了空气当量比(ER)、生物质与聚乙烯混合比和水蒸气与燃料比例(S/F)对含氮污染物生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生物质与聚乙烯共气化中,NH3和HCN主要来自生物质挥发分的热解反应,主要分布于气化炉的热解区与干燥区。NO的生成主要来自焦炭的燃烧与气化反应,其含量在氧化区最高,但随后会与焦炭、CO和H2等气体的还原反应而降低。随着空气当量比的增加,NO的含量由5.17ppmv(百万分之一的体积比,下同)逐渐增加为50.1ppmv,而其他含氮污染物如N2O、NH3和HCN的含量则下降;增加水蒸气与燃料的比例可以导致NO含量由33.74ppmv降低到0.95ppmv,但会促进N2O的生成。此外,聚乙烯的加入可有效降低生物质气化过程中含氮污染物的生成,并且共气化过程中生物质与聚乙烯之间的协同作用会进一步抑制含氮污染物NO、NH3和HCN的生成。
研究背景
部分图片
图1 上吸式气化炉
图2 空气当量比为0.3时气化炉内含氮污染物浓度云图
图3 空气当量比对NO浓度的影响
最新通知
往期回顾
2023年第1期
2023年第2期
2023年第3期
联系我们
电话:19558121964(同微信)
邮箱:office@eep1987.com
网址:www.eep1987.com
编辑|姚情璐
审核|金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