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典型固废处理处置模式与碳排放分析

2024-07-25

 创新点            


 

 长江经济带固废污染治理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攻坚战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深入了解沿江省市固废的综合治理与碳排放情况,本研究基于数据统计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方法,对其中的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等典型固废的产生量特性、处理处置特征及其综合环境影响(以碳排放计)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研究结果,结合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活垃圾及污泥的产生特性和碳排放强度情况,提出了优化管理建议,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固废低碳处理处置提供了参考。          
 


 

 通讯作者简介            


 杨家宽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现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固废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环境卫生协会工程管理专委会主任、             Environmental Research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环境卫生工程》《能源环境保护》等国际国内期刊编委等学术兼职。        
 长期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研究,部分技术成果实现了工程化应用。主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重点项目4项,获批湖北省创新群体、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武汉市黄鹤英才等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等。近5年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Water Research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总他引次数超过8700次,h-index 53。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美国专利2项)。共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        

 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典型固废处理处置模式与碳排放分析      


    作者            

文明烜          1         ,梁莎          1,2         ,丁韵畅          1         ,段华波          1,2         ,李森          1         ,杨家宽          1,2,3,*            

    单位            

1.长江流域多介质污染协同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固废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工程实验室        

3.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资助(2023YFC3902803)        

 

识别上方二维码获取全文        

摘要        

  长江经济带固废污染治理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攻坚战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深入了解沿江省市固废的综合治理与碳排放情况,运用数据统计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方法,对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等典型固废的产生量特性、处理处置特征及其综合环境影响(以碳排放计)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全年,沿江省市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的产生总量分别约为1.07亿t和508万t,预计到2025年将分别达到1.22亿t和645万t。其中,江苏省产生总量最大,分别约为2585万t和173万t。下游地区的缺口最大,分别约为1319万t和163万t。焚烧是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的主要处理方式,平均占比分别约为76.1%和77.8%。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的碳排放总量分别达到2288万t和9021万t,单位排放强度分别约为0.2400CO       2-eq         t/t和2.210CO       2-eq         t/t。结合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活垃圾及污泥的产生特性和碳排放强度情况,提出了优化管理建议,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固废低碳处理处置提供了参考。      
 
         

研究背景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将“长江保护修复”列为标志性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战役之一。           其中,长江经济带固废污染治理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一环。           我国固体废弃物(固废)产生总量巨大,2022年全国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等产量接近50亿t。           近年来,我国城市固废的增长速度已达到15%,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是城市固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废处理处置不当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故推进固废“三化”处置,对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有重大意义。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明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全面绿色转型总抓手定位。           虽然           固废行业碳排放总量占比不高,但固废既是污染源,又是污染汇,其治理兼具减污和降碳协同效应,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2022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和《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等提供的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内地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约2.44亿t,无害化处理量为2.44亿t,无害化处理率达99.9%,处置方式以焚烧为主,约占79.9%,卫生填埋和其他方式(堆肥等)分别约占12.5%和7.7%;内地城市干污泥产量约1369万t,处置量约为1361万t,处置率达99.4%,处置方式以焚烧和土地利用为主,分别约占67.2%和23.3%,资源化利用、热解和填埋等方式分别约占4.7%、3.3%和1.5%。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高效低碳的处理处置是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长江经济带固废处理处置还存在整体规划不系统、处理处置模式发展不均衡等现象,与其他区域相比存在差异。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和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总面积约占全国的21.4%,总人口占全国的43.1%,经济产出占全国的46.4%,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最强、具有重大战略支撑作用的区域,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对于长江流域整体而言,单位GDP的能耗和CO       2         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在稳步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固废污染防治与管理工作是当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协同推进整个流域的减污降碳工作,打造低碳发展的环境,是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对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典型固废的处理处置模式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对不同模式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提出低碳路径与优化策略,能更好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如期实现。本研究主要以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为代表,对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固废的处理处置模式及碳排放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部分图片        

  图1         2022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各省市生活垃圾产生情况        

  图2           长江经济带2022年各省市生活垃圾不同处置模式占比及无害化处理率      

  图3         长江经济带不同省市生活垃圾碳排放情况      


引文格式            


 文明烜, 梁莎, 丁韵畅, 段华波, 李森, 杨家宽. 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典型固废处理处置模式与碳排放分析[J/OL]. 能源环境保护: 1-10[2024-07-18].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40708.        
 WEN Mingxuan, LIANG Sha, DING Yunchang, DUAN Huabo, LI Sen, YANG Jiakuan. Analysis of typical solid waste treatment and disposal modes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provinces (municipality)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e Belt[J/OL].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10[2024-07-18].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40708.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工矿自动化 张立亚,男,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二级首席专家,智慧矿山研究所所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5G+工业互联网特设组副主席,《工矿...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