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的支撑要素作用模型:来自中国的扎根理论研究

2024-08-02

作者:陈晓红a,卢春房b,刘伟华c*,王思宇c**,龙尚松c***,邱靖程c,王钰杰c


单位:

a. 湖南工商大学,中国长沙, 410205

b. 中国工程院,中国北京,100088

c.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中国天津,300072

E-mail: lwhliu@tju.edu.cn; wangsiyu916@tju.edu.cn; longshangsong@tju.edu.cn 


引用

Xiaohong CHEN, Chunfang LU, Weihua LIU, Siyu WANG, Shangsong LONG, Jingcheng QIU, Yujie WANG. Supporting factors model for the sustainable step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China with grounded theory.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24, 11(2): 311‒325 https://doi.org/10.1007/s42524-024-3069-z


文章链接:

https://journal.hep.com.cn/fem/EN/10.1007/s42524-024-3069-z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2524-024-3069-z


导语:在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供应链的稳定发展受到极大威胁,只有推动供应链实现迭代升级、向着更高阶段的可持续水平跃进,即阶跃发展,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然而当前对供应链可持续如何实现阶跃发展、有些哪些关键支撑要素的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利用扎根理论,选取了来自不同产业、具有代表性的8家中国企业进行访谈调研,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SSDSC)支撑要素模型。研究首先发现制度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要素是支撑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的最重要的三类要素,且外部的制度、技术和社会要素会对内部的制度、技术和社会要素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其次,我们发现产业技术、数智化技术、企业责任和利益相关方需求是最为关键的四个要素。最后,我们针对如何推进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提出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支撑要素;扎根理论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供应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各个国家逐渐将供应链从企业微观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供应链可持续发展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以及推进多边合作的战略工具。例如,2020年8月,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三方启动“供应链弹性计划”,拟建立替代方案来减少关键领域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增加供应链的可持续性;2021年3月,欧盟通过欧版《供应链法》草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企业在供应链上的义务,以终止企业对人权、环境等造成的负面影响,推进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随着可持续供应链的发展,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SSDSC)的概念逐步形成。SSDSC是指在供应链可持续动态发展中,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一个阶段上升到一个更高阶段的过渡过程。因为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会一直处于垂直上升的趋势,而是通过阶段式发展以不断趋于更加成熟和稳定的水平(Correia, et al.,2017)。根据供应链可持续的不同特征,已有很多学者刻画出了供应链可持续从初始状态到成熟阶段的一系列级别或阶段,也许是三个阶段或是五个阶段(Amini and Bienstock, 2014)。我们在已有的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基础上(Gao et al., 2017),认为SSDSC一般具有内外部性(SSDSC将受到供应链内外部活动和能力等要素的影响)、动态性(供应链所处环境是快速变化的,供应链参与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是动态变化的)、阶跃性(SSDSC往往是通过诸多小处的积累,最终实现显著的变革)。由于每个供应链阶段都有独特的特点,所以可持续阶跃发展过程也各有差异,从而会呈现出不同的阶跃过程,进而衍生出不同的阶跃发展需求。例如,有些供应链可持续的阶跃发展可能需要侧重于制度支持,有些阶跃发展阶段可能需要侧重于技术支持,又有些阶跃发展阶段需要侧重于社会因素支持。所以探索有哪些要素会对供应链可持续阶跃过程产生影响是必要的。

研究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的支撑要素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从实践需求来看,受限于发展路径依赖、国际形势紧张、技术创新瓶颈等因素,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故当前各个国家都在关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以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例,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资源和人口,但随着各类资源优势的消失,人们已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欧洲许多国家考虑到现有的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气候、科技和人口变化,开始探索通过能源转型和数字转型,促进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未来社会持续的繁荣发展。

另一方面,从理论进展来看,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及阶段划分等方面虽然已有一定的研究(Lee, 2004;Correia, et al., 2017),但Correia等(2017)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的供应链可持续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些特殊方面(如生态设计和新产品开发),缺少从全链条的视角进行供应链可持续阶段研究。同时,对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过程中支撑要素的研究更是非常少见,因此,迫切需要在学术上加快对此的探讨,故本文将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

Q1:哪些要素支撑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

Q2:各支撑要素间有什么作用关系?

Q3:支撑要素中哪些是最关键的?

为此,本文选取了来自不同产业、具有代表性的8家中国企业进行访谈调研,运用扎根理论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个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支撑要素模型。研究发现制度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要素是支撑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的三类要素,且外部三要素(外部制度、技术和社会要素)会对内部三要素(内部制度、技术和社会要素)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另外,我们发现产业技术、数智化技术、企业责任和利益相关方需求是所有支撑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四个要素。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有以下三点:首先,不同于以往供应链可持续阶段划分的研究(即供应链可持续阶段是什么的问题)(Edgeman and Eskildsen, 2014),本文聚焦于不同阶段之间的跃迁过程(即跃迁到更高层次的阶段该如何做的问题),本文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以期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供应链可持续阶跃问题,以填补该领域空白。其次,与传统地探索可持续发展要素的研究不同(即可持续发展的量变问题)(Chen et al., 2019;Sarkis, 2020),本文聚焦于供应链可持续发展中的阶跃支撑要素(即可持续发展的质变问题),同时探索了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证明了内外部要素将对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起到不同作用,这是在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最后,虽已有很多文章建立了包括制度、社会、技术要素在内的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支撑框架(Kumar and Rahman, 2017;Saeed and Kersten , 2019),但他们大多并未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别的要素间的重要程度,而本文通过研究对于不同企业来说最为关键的支撑要素,总结了各类要素的不同作用,这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理论指导。

在后文中,我们将在第二章中围绕可持续供应链进行文献综述,第三章为研究方法及案例的选择,第四章将呈现扎根理论分析的过程,提出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支撑要素。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支撑要素间的作用关系和理论框架在第五章给出。最后第六章介绍了文章结论和研究展望。


2.

文献综述

考虑到与本文关联性,下面将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支持要素和供应链可持续阶段三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

2.1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 (SSCM)

虽然目前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但Carter和Rogers(2008)提出的定义迄今为止被广泛接受:“在优化关键的组织、业务流程中,实现企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目标,以提高组织及其供应链的长期经济绩效”。

已有的研究表明学术界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的理解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Lee(2004)认为最好的供应链不仅是成本低、效益高的,而且是敏捷的、适应性强的和一致的(即3A供应链)。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供应链也变得越来越全球化、相互联系和依赖。企业可持续问题变得十分重要(Wei et al., 2023)于是Erhun等(2020)为了提升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在明确了可持续供应链的定义及目标后,如何实现可持续供应链便成了研究的焦点。

2.2 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支持要素

随着SSCM越来越受到产业界关注,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路径及支持要素,其中受到广泛认同且发展较为成熟的是三重底线理论,即从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探索供应链可持续发展(Gimenez et al., 2012;Shi et al., 2023)。三重底线理论包含的可持续发展要素十分广泛,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如管理类要素和产品类要素、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Saeed and Kersten,2019)。Saeed和Kersten(2019)从217篇期刊文章中确定了40个SSCM的独特驱动因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可持续实践提供了建议指导。下面将对技术、制度、社会等重要要素的研究展开论述。

在技术因素方面,Liu等(2023a)研究了在由核心企业和小型企业组成的供应链中采用区块链技术来实现供应链协调。Liu等(2023b)认为颠覆性技术为供应链风险管理提供了新范式,为提高供应链弹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制度要素方面,Amann 等(2014)通过对2007年至2009年涉及8个产品类别和4个欧盟成员国的281份采购文件进行调查,建议各国政府将关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目标,纳入公共采购政策。Bhardwaj(2016)揭示了拥有可持续的政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这一结果与Hamel and Prahalad(1991)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在社会因素方面,许多文献证实了一些其他促进供应链透明度和可持续性的要素,如非政府组织(Chen et al., 2019)、利益相关者、黑天鹅事件(Chen et al., 2023)等。

2.3 供应链可持续阶段

为了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已有一些供应链可持续阶段划分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某一方面,包括知识管理、生态设计、供应链网络和新产品开发等。Robinson等(2006)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实现企业可持续性概念的核心。他们认为知识管理战略使组织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知识或无形资产(如智力资本、技术能力、专利和商誉)来发展将可持续性原则付诸实践的能力。他们提出了成熟度路线图,其中有五个步骤反映了不同级别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成熟度水平越高,企业实施可持续性原则的能力越强。Srai等(2013)提出了可持续供应网络五阶段模型,考虑了五个级别。Edgeman和Eskildsen(2014)提出了一个可持续的企业卓越体系,该体系强调企业的财务稳定性,同时考虑到社会和环境因素,运用供应链可持续等级来描述企业绩效等级。然而,以上研究大多是以静态视角划分供应链可持续阶段,很少从动态视角阐明如何做以达到供应链可持续阶跃。

2.4 小结

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现有文献对可持续供应链的内涵界定、发展要素和阶段划分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但仍存在的理论空白主要有两点。一方面虽然可持续要素的探索和分类研究较为充分,但是很少有文章研究不同可持续支撑要素间的作用关系。另一方面,虽然很多学者已提出供应链可持续阶段划分模型,但当前暂未有文章研究,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跃迁时的动态过程。本文将基于企业层面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与主要举措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与以往研究的差异见表1。

表 1 与本文最相关的文献对比

文章

研究方法

可持续发展单要素研究

支撑要素框架研究

供应链可持续阶段研究

要素间作用机制

Chen等(2019

数学模型




Sarkis2020

文献综述




KumarRahman2017

ISM&AHP




SaeedKersten2019

文献综述




Srai等(2013

案例研究



EdgemEskildsen2014

案例研究



本文

案例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经典扎根理论,对多家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数据编码分析,主要原因有:首先,本文旨在研究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的支撑要素“是什么”,属于探索性问题,扎根理论这种质性研究方法是十分合适的。其次,经典扎根理论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采用经典扎根理论不仅可以摒弃先入为主的思维,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可信度,还可以使研究更接近实证主义(Glaser  and Strauss, 1967; Glaser, 1978)。最后,分析归纳多个案例样本,既能发现和总结创新架构及演进规律,又可以使理论构念更具有解释性、一般性及说服力(Yin, 1994)。采用多家企业数据,可以利用“复制逻辑”集中分析某种结果会出现的原因和方式等重要问题(Eisenhardt and Graebner, 2007)。本文通过选取物流业、制造业中8家具有代表性且细分领域不同的企业进行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具稳健性和普适性。

3.2 案例选取

3.2.1 抽样原则

本文基于理论抽样的三原则选择研究对象(Eisenhardt and Graebner,2007):首先是考虑典型性原则。供应链囊括了诸多行业范围,主要可分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的分类众多,由于研究无法涵盖所有细分领域,为了保障研究样本的代表性,故我们将重点研究当前制造业中占比较大的行业。我们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检索了2021年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数前十名的细分行业,并以这些行业作为筛选制造业企业的初步范围。

在服务业方面,我们将最具代表性的物流服务业作为筛选服务企业的初步范围,一方面是因为物流业贯穿了供应链全流程,本身就是供应链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其已经成为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之一(Zijm and Klumpp, 2016)。在确定了行业的筛选范围后,研究的样本企业也应具备典型性,其需要具备较好发展规模且在本行业具备一定影响地位,故我们将在《财富》中国500强企业中进行筛选。

其次是遵循内容适配性。由于我们研究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需要被调研企业拥有丰富的行业经营,具备一定的业务规模,且拥有全球供应链,以使得其已对供应链安全可持续问题有了较为充分的理解和实践经营。

最后是基于研究数据、资料获得的便捷与容易性。我们考虑到调研的便利性,只选择了国内的代表性企业,但需要样本企业拥有全球产业布局,且拥有海外办事处和管理人员,以保证调研结果具备较强的全球代表性。

3.2.2 案例选择

我们利用以上三个原则对中国相关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筛选,筛选出来2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并向其发出了调研邀请。最终获得8家企业的调研许可,并与来自这些企业的共计15名管理者进行访谈。

样本数量的充足性方面,有些学者认为扎根理论研究有20-30个访谈是较为理想的(Boddy, 2016),也有学者认为对于定性研究来说10个样本已经充足了,过多的样本会阻碍研究者提炼出准确的理论(Sandelowski, 1995)。本文为了兼顾样本的充足性和理论提炼的准确性,选择了15名被访者形成了15份访谈记录,同时搜集了8家企业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共计23份研究样本。并且还对企业官网信息以及相关舆情评论等进行了整理,用以辅助分析,以构成三角验证,提升研究的信效度,类似方法在以往的扎根理论研究中是较为常见的(Fischer-Kreer and Brettel, 2022;Costanza, 2023)。综上,虽然本文仅研究了8家企业,但从整体的访谈和资料数量来看,已是较为充足的,同时我们与每家企业中的多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管理者的个人偏见带来的研究偏差。被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及样本来源如表2所示。

在企业的代表性方面,一方面,6家制造企业所在行业各不相同,且都是企业数量排名前十的行业,故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另一方面样本企业都是各领域内的典型企业,各家公司都处于国内甚至国际上各领域的龙头地位,其基本可以代表所在行业的普遍观点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同时考虑到可持续供应链的全球化特点,我们在筛选样本时就已限定了企业需要具有全球化运营的业务体系,且访谈对象中也包含几位海外分公司的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本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性。


表2 受访企业信息及样本来源

编号

企业

代码

企业规模(十亿)

细分行业

制造行业中企业数量排名

中国500强排名

样本来源

1

A

60.85

金属制品

7

99

总经理

业务总监

可持续报告













2

B

2.91

汽车制造

3

58

总经理

业务总监

可持续报告













3

C

11.92

农副食品

10

456

总经理

业务总监

可持续报告













4

D

486.90

化工

6

2

总经理

业务总监

可持续报告













5

E

2.44

电子设备

1

352

总经理

可持续报告







6

F

4.61

电子设备

1

117

总经理

业务总监

可持续报告













7

G

11.70

综合物流

/

111

总经理

业务总监

可持续报告













8

H

11.00

航运物流

/

37

副总经理

业务总监

可持续报告







注:可持续报告是指企业每年对外公布的年度可持续报告。


3.3 数据收集和处理

本研究团队与8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深度访谈,并采用个人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为了使访谈材料兼顾深入性和全面性,我们将其中4家企业运用个人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同一家企业的多个管理者依次单独进行访谈沟通,每次访谈时间在90分钟左右;另外4家企业运用焦点小组的访谈方式,即同时与一家企业的多个管理者进行访谈沟通,每次访谈时间为150分钟左右。个人深度访谈可以给受访者留有相对充分的思考和表达余地,以全面的了解其内心想法;焦点小组访谈则通过主持人的引导实现各受访者之间充分讨论、相互启发、互动刺激,在发散状态的思维模式下更全面地揭示研究问题的内在机理。访谈时,我们征得受访者同意对访谈进行了录音,并在访谈结束后对录音资料进行整理,完成访谈记录和备忘录。

我们随机选择了3/4的访谈记录和二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和模型建构,资料分析过程中采用持续比较的分析思路,不断提炼和修正理论,直至达到理论饱和(Claser, 1978)。另外1/4的材料则留作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


4.

资料分析与SSDSC支撑要素

本研究按照扎根理论的三步编码程序,对数据资料依次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4.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所收集的原始案例资料进行逐词逐句的对比和分析,经过不断地分解、提炼和抽象,概括出原始概念,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编码得到初始范畴。在此阶段,本研究从原始案例资料中通过整理分析,将各语句进行分类,对各原始语句进行概括,提炼出包括控制碳排放、加强风险管控、突出人的作用、优化部门职责等17个初始概念。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初始概念进行理论化提炼,可得到包括能源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供应商管理、能源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产业技术、标准制定、数智化技术、绿色技术、企业责任、相关利益方需求、相关利益方合作、国际贸易关系、国际组织号召等17个初始范畴,如下表3所示。

表3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


4.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各初始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关系,依次归纳出副范畴和主范畴,并充分挖掘各范畴内涵。在主轴编码阶段,我们经对比、观察发现可以从两个维度对17个初始范畴进行归纳。从因素来源主体方面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即由企业自身主导的要素为内部要素,由外界施加的要素为外部要素。而从因素内容方面又可分为制度、技术和社会三个层面,从而得到相应6个副范畴,最后我们再以制度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作为主范畴进行归类,归类情况及其内涵如下表4所示。


表4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4.3 选择性编码

通过主轴编码得到的三个主范畴具有引领、归纳作用。选择性编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主范畴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提炼出核心范畴,并对各主范畴与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进而尝试构建理论框架。在此阶段,提炼出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支撑要素这一核心范畴,并建立主范畴与核心范畴之间的典型关系结构如表5。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出的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支撑要素,并不是针对某一可持续阶段的支撑要素,而是在阶跃过程中所可能涉及的共性支撑要素。这主要是因为不同行业的不同供应链可持续阶跃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故提出一般化的支撑要素会对企业实践更具普适性,对更广泛的企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表5 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


4.4 饱和度检验

我们确定了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这一核心范畴,围绕核心范畴我们发现有三方面因素可以支撑供应链的可持续阶跃发展,分别是制度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而每个方面的因素又可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来区分,这可以为企业提供不同视角以切实推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即企业在向内进行优化调整时,可以通过关注能源管理等5个制度因素、产业技术等2个技术因素、企业责任等2个社会因素来支撑供应链实现可持续阶跃发展;而企业在协同外部相关方时,可以通过关注金融政策等3个制度因素、数智化技术等2技术因素、国际贸易关系等3个社会因素来支撑供应链实现可持续阶跃发展。

本研究用另外1/4的访谈记录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Berente and Yoo, 2012)。我们将之前预留的1/4访谈记录重新进行扎根理论的分析,以验证先前构建的范畴的覆盖范围,若未出现影响原先范畴的新重要概念,且范畴间未出现新的结构关系,则可认为分析结果是饱和的。结果显示,现有发现的范畴已经发展得非常丰富,对于支撑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的3个主范畴(制度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均没有发现形成新的重要范畴和关系,3个主范畴内部也没有发现新的构成因子。由此可以认为,已有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支撑要素是理论上饱和的。


5.

SSDSC模型

5.1 支撑要素间作用关系

为了进一步研究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支撑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以明确可持续供应链的阶跃发展机制,我们将材料中涉及到要素作用方式的部分深入分析,以希望探究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

作为领先的新能源车制造商B认为,随着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出台停止售卖燃油车的政策,新能源车的需求必然会不断上升。但外部需求的上升并不意味着企业可持续性就会一直增加,因为同业竞争者也在爆发式涌现。在这过程中,企业领先的技术和优秀的运营管理,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阶跃的直接动力。而因为有了外部市场的支持,内部要素的推动力则会更加高效。

作为能源企业的D认为,当前各国都制定了减碳政策,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减少石油的使用,作为传统的石油贸易商,这无疑将对公司供应链可持续产生巨大的影响。但这并不是企业完成可持续阶跃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由传统的化石能源调整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但由于外部政策要素的加持,使得内部要素作用进一步提升,这才使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快速达到了新的高度。

作为航运企业的H认为,由于政府和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要求,船舶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作为动力已经是必然趋势。这使得全球主要的航运企业都开始建设新能源船舶。航运企业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完成的标志并不是IMO出台法规,而是完成自身零碳运力网络的建设。故企业都必然会通过能源管理、技术革命等内部手段向更高层次的可持续进发,只是IMO的要求(外部要素)会加速这一进程。

我们发现大多管理者认为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的实施主体还是企业自身,即企业的内部支撑要素将对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产生直接作用;但外部要素将迫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建设可持续供应链的必要性,为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加快了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进程,即外部要素将对内部要素起到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部分企业管理者的相关表述如表6所示。

表 6 支撑要素作用关系


5.2 关键支撑要素

我们已经得到了17个SSDSC支撑要素,但这些要素中哪些是最关键的,这将关系到企业在SSDSC中的工作重点。我们通过如下方式探究SSDSC的关键支撑要素:

首先,我们在企业访谈中观察到,每家企业都提出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对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影响最关键的因素,他们会用“最重要的是”、“我们最关心的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等方式表达。我们将包含以上关键词的表述筛选出来。

其次,我们根据筛选出来的语句的含义,将其提炼为17个初始范畴概念之一,便初步得到了每家公司认为的SSDSC关键支撑要素。

最后,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对所有受访者进行了回访,与其再次确认是否认可我们提炼出来的SSDSC关键支撑要素,最终得到了全部企业的认可。表7展示了各家企业认为的SSDSC关键支撑要素,并显示了每个要素的占比。


表7 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关键支撑要素识别

注:a. 所有受访者都认为制度因素只是普通支撑要素,而非关键要素

我们将表中因素定义为关键支持要素。由于企业提出的关键支持要素间有所重合,最终我们得到了包括产业技术、数智化技术、企业责任和相关利益方需求4个关键支持要素。

从上表7可以看出,有3个企业认为最关键要素是企业责任,同时相关利益方需求也有3个企业认为是最重要的,它们同为社会要素。75%的受访者认为社会要素是关键支持要素,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社会要素是三个主范畴中最关键的要素(引领作用),这与Saeed和Kersten(2019)的研究结论相近。同时,这也与实践相一致,因为企业在低碳化、环境友好、员工福利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一般不会带来利润的提升,企业最大的动力往往是来自自身的责任感,或是来自客户的要求,故在供应链可持续阶跃过程中,社会责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两个企业分别认为产业技术和数智化技术是关键支撑要素,它们同为技术要素。25%的受访者认为技术要素是关键支持要素,说明在当前这个技术大爆发的时代,技术对商业带来的改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不断成熟的技术为企业实施绿色化转型提供了条件,如产业技术的升级使得产品质量实现优化,智能技术可使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但他的作用次于社会要素,属于次要作用(称为驱动作用)。而制度要素相比于其他两个要素的重要性显得不是那么明显(称为辅助作用)。

5.3 模型建立

在表4中,我们得到17个SSDSC支撑要素,按照他们的内涵不同将其可分为制度、技术、社会要素三类,又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内部、外部要素两类,他们都会对SSDSC产生影响。5.1节分析了内外部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我们发现供应链可持续阶跃是凭借内部要素最终实现的,即内部要素起到了直接作用。而外部要素会为内部要素的优化提供基础,加快内部要素对供应链可持续阶跃的推动进程,即外部要素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

除此之外,结合5.2节中的发现,我们将4个关键支撑因素在图中加粗表示,并且将社会因素(引领作用)、技术因素(驱动作用)、制度因素(辅助作用)的不同重要程度分别标注了出来。由此,我们构建了一个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支撑作用要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图 1 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关键支撑要素作用模型


5.4 支撑要素模型讨论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关键支撑要素作用模型,并根据企业管理者认为的重要程度对三类要素排序。下面将分别从这三种因素对实现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的作用的角度,对模型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样本皆是大中型企业,未选择小型企业进行访谈,是考虑到往往小型企业的业务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发展的第一目标仍只是利润最大化、扩张市场份额,一般对于可持续发展考虑较少。但随着企业不断发展,成长为大中型企业,需要考虑可持续战略时,本文的模型便可同样发挥作用。

5.4.1 社会要素

社会要素在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中起到首要作用。内部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了企业责任、企业文化的自身建设,以及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发展。外部社会因素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关系、国际组织和利益相关方需求三方面。

企业责任或者企业的基因对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因,而企业文化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如何定位自身的责任目标,所以当企业将自己的责任就定位于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的时候,其行为意识也必将直接推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实现阶跃。虽然企业责任一部分来自于国家政府的政治要求,但仍有大部分取决于公司自身的经营方向和可持续发展阶段的提升。如作为中央企业的A表示“在相关问题面前,总是以国家利益优先,在面对经济、社会、环境等不同因素的问题时,首先优先解决国家关注的问题,其次是企业利益”,但作为私人企业的F也提出“公司逐渐注重社会责任方面,而且每年的关注点也都不太一样,比如近些年该公司注重双碳规划、健康安全、强迫劳工等等方面,目前F也建立了很多体系,包括业务连续性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

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供应链上下游的相关成员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包括政府、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协会组织、公众、社区、媒体。企业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也就意味着他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这是扩大公司规模、提升利润的根本,而且在不断满足利益相关方需求的时候也同时在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水平,甚至是影响着企业将可持续化目标进一步融入到自身责任使命当中,从而外部社会因素对内部社会因素的影响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G明确提出“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是客户需求”,E也提到“上下游成员会拉动E,设置一些可持续方面的指标,如环保指标、社会责任指标、环境要求指标以及如人员管理等管理指标”。

5.4.2 技术要素

技术要素在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中起到次要作用。内部技术主要强调的是由企业自身主导的、从企业和本行业需求出发而衍生出来的技术研发、应用、推广过程,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与内部技术的专业性不同,外部技术主要指的是数字信息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通用性技术的发展创新、迭代升级水平,这些技术可以为制造业、物流业中的各细分领域进行赋能,以此推动各行业内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阶跃。

在内部技术支撑要素上,企业提升产业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是实现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阶跃的关键。产业技术是技术演化到产业层面的存在形态,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技术演化路径,于是便出现了不同的生产流程与工艺,这才导致了产品、服务的差异化,可以说产业技术是每家公司的立身之本,在我们的调研中,多家企业纷纷表示“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实现供应链安全”。我们熟悉的“芯片事件”的根本也就是因为中国企业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所以加强企业自身关键技术的不可替代性对推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阶跃是十分重要的。

在外部技术支撑要素上,数智化技术起到很大的间接驱动作用。这种技术支撑作用就如同从工业1.0时代一直到当前工业4.0时代过程中,各阶段代表技术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革命性改变一样。企业需要主动将数智化技术与本产业相结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构建企业的动态数据模型,并结合行业大数据的高效环比,洞察经营短板,及时预警异常数据,降低企业发展风险,减少企业经营不确定性。故外部技术的升级会加快内部技术的创新速度,从而积极的调节内部技术对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的影响在产业实践中,C也明确表示,“公司推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是通过数字化的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化手段把交易变得数字化、透明化,促进整个交易的履约程度,利用AI摄像头、数码锁印章管理机、ERP系统的打通等保障供应链可持续能力”。D表示“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生产力趋势抓不住跟不上,将直接影响整个供应链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5.4.3 制度要素

制度要素相比于其他两类要素影响相对较弱。内部制度是企业内部建立的使各项业务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措施、方法和规程。外部制度是企业所处外在环境的经济社会制度,积极正确的外部制度将指导、促进内部制度的形成和改革。

内部制度是保证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的基础,企业制定较为完善的内部制度能够进一步规范和标准化企业的运营,朝着既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目标迈进。在支撑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过程中,内部制度主要体现在能源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组织管理制度和供应商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如A强调“对于供应链安全问题,企业内部给出了风险管理的方法,包括管理方法的协同、风险分析、策划应对的措施等,有确定风险评估目标和程序风险评估的作用;全流全链条的结构优化和供应链的风险预防等等去实现韧性供应链”。

外部制度主要包括能源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围绕能源生产、供应、消费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和策略。企业的能源管理必须与能源政策相符,而不能有所逾越。如D表示“环保绿色的双碳要求越来越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一些装置都面临淘汰”。金融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所采取的货币与信用政策。通过施行税收、补贴等财政调节工具可以较大程度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比如中B曾提到“需要政府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支持,就像目前阶段政府出资金和政策支持充电桩建设”。产业政策具有引导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功能,通过引导企业合理配置资源,鼓励和限制企业的行为以促进可持续发展阶段目标的实现。在调研过程中,A、B、F等企业分别表达了通过分析产业政策动态获取支持对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

5.5 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路线

通过5.3节的模型以及5.4节中对所有要素的全面分析,我们发现虽然SSDSC支撑要素有17个之多,但是其中也有轻重缓急,有些需要及早实施、有些需要进一步重视,据此我们可以梳理出来一条“社会引领、技术驱动、制度辅助”的企业发展SSDSC的路径(如图2)。第一,企业可由最关键的社会要素出发,响应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以及国际组织的号召。第二,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水平。第三,社会责任更强的企业将会引用更多的数字化和绿色技术以提升企业运营的可持续性。第四,从技术外采过渡到技术自研,实现企业产业技术的升级。第五,当社会、技术要素成熟后,再利用外部政策、建立更先进的管理制度,从而实现SSDSC。

如4.3节中所述,本文提出的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支撑要素,并不是针对某一可持续阶段的支撑要素,而是在阶跃过程中所可能涉及的共性支撑要素。故图2展示的路径也是一条共性路线,为企业明确如何处理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的具体步骤。


图 2 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路径图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首先,我们通过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本文创新性的从制度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3个方面提出了17个SSDSC支撑要素;其次,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各支持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发现外部的制度、技术和社会要素会分别对内部的制度、技术和社会要素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即外部要素加快了内部要素推动SSDSC的进程。并探究初始范畴中的17个支撑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发现产业技术、数智化技术、企业责任和相关利益方需求是4个关键支持要素;最后,通过构建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支撑要素作用模型,为企业推动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政府出台鼓励性政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6.2 管理学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企业及政府在推动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过程中提供以下启示:

6.2.1 实践启示

一是企业需关注社会、技术、制度三方面的17个支撑要素。企业为了实现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若只关注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从企业管理、技术创新、企业责任、政策运用等多种维度共同发力,以本文中的17个要素为抓手,切实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到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当中。

二是注重外部要素的推动作用。企业在“修炼内功”的同时,合理地借助外部力量,也是实现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方面,企业应密切关注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在满足客户个性化诉求的同时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技术方面,企业应擅于将通用科技与产业技术相结合,使各类新型技术为本产业、本企业增值赋能,从而加快产业升级,形成技术壁垒;在制度方面,企业应充分响应政策号召、运用政策优势,在企业内部也建立响应的可持续管理体系。

三是可以采取“社会引领、技术驱动、制度辅助”的阶跃发展路径。企业需要识别自身是否已处于即将向更高的可持续阶段跃迁的状态,当企业需要一些特殊要素推动其实现阶跃时,企业可首先以响应利益相关方的可持续转型需求为契机,从管理者的意识层面,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更加积极的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实现可持续阶跃。其次,企业可以通过加大对新产品技术的研发,提升产品质量,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为了响应政府的碳减排要求,企业可通过建设分布式能源电厂、构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碳中和。最后,当以上举措都已实施,企业还可根据政策导向,及时优化内部管理制度,以组织结构改革的方式切实提升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可持续阶跃。

6.2.2 政策启示

本文的研究对政府的可持续监管也有启发。一方面,除了传统的经济、环境调控手段以外,政府可以从社会、技术、制度三方面的17个支撑要素出台相关政策,以推动SSDSC,更好为企业打造可持续发展基础。如支持信息化技术、绿色技术发展,也是有利于SSDSC的。另一方面,政府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方”,是SSDSC中最为关键的支撑要素,很多企业往往是由于政策的导向才更加关注供应链可持续,所以政府更要重视并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外部推动的方式,发挥对企业内部要素的调节作用,助力SSDSC。

6.3 研究展望

本文基于各类业态企业样本提出了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支撑要素模型,样本种类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差异化,故该模型可以广泛地适用于多种场景并加以应用,可在企业进行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时,为其提供战略支持和路径引导。但本文在以下方面还存在拓展的空间:一方面,本文仅应用扎根理论方法在定性层面分析了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支撑要素,未来可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衡量各因素对供应链可持续阶跃发展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未来还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范围,并从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视角出发,进一步细化理论模型,探索是否存在当前模型以外的供应链阶跃发展支撑要素。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参考文献可向上滑动阅览


 Amann M K, Roehrich J K, Eßig M, Harland C (2014). Driving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procure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19(3): 351–366.

Amini M, Bienstock C (2014).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n integrative definition and framework to evaluate corporate practice and guide academic research.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76: 12–19.

Berente N, Yoo Y (2012).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 and loose coupling: Postimplementation of NASA’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3(2): 376–396.

Bhardwaj B R (2016). Role of green policy o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enchmarking, 23(2): 456–468.

Boddy C R (2016). Sample size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Market Research, 19(4): 426–432.

Carter C R, Rogers D S (2008). A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ving toward new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38(5): 360–387.

Chen S, Zhang Q, Zhou Y P (2019). Impact of supply chain transparency on sustainability under NGO scrutiny.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8(12): 3002–3022.

Chen X H, He C C, Chen Y, Xie Z Y (2023). Internet of Things (IoT)-blockchain-enabled pharmaceutical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0(1): 82–95.

Correia E, Carvalho H, Azevedo S G, Govindan K (2017). Maturity models in supply chain sustainability: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Sustainability (Basel), 9(1): 64–90.

Costanza C (2023). When the business is circular and social: A dynamic grounded analysis in the clothing recycl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82: 135–216.

Edgeman R, Eskildsen J (2014). Modeling and Assessing Sustainable Enterprise Excellence.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3(3): 173–187.

Eisenhardt K M, Graebner M E (2007).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0(1): 25–32.

Erhun F, Kraft T, Wijnsma S (2021). Sustainable Triple-A Supply Chain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30(3): 644–655.

Fischer-Kreer D, Brettel M (2022). Accentuate the positive?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 framing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76: 134319.

Gao D, Xu Z, Ruan Y Z, Lu H Y (2017). From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to integrated definition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innovation (SSCI).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42(4): 1518–1538.

Gimenez C, Sierra V, Rodon J (2012). Sustainable operations: Their impact on the triple bottom l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40(1): 149–159.

Glaser B G (1978). Theoretical Sensitivity. Mill Valley USA: Sociology Press.

Glaser B G, Strauss A L (1999).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 York USA: Routledge.

Hamel G, Prahalad C (1991). Corporate Imagination and Expeditionary Market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9(4): 81–92.

Kumar D, Rahman Z (2017). Analyzing enablers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ISM and fuzzy AHP approach. Journal of Modelling in Management, 12(3): 498–524.

Lee L H (2004). The triple-A supply cha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2(10): 102–157.

Liu W H, He Y, Dong J X, Cao Y N (2023a).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for advanc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0(2): 360–366.

Liu W H, Liu X Y, Shi X R, Hou J H, Shi V, Dong J X (2023b). Collaborative adoption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A supply chain contract perspective.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0(1): 121–142.

Robinson H S, Anumba C J, Carrillo P M, Al-Ghassani A M (2006). STEPS: A k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 roadmap for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 12(6): 793–808.

Saeed M A, Kersten W (2019). Drivers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ustainability (Basel), 11(4): 1104–1137.

Sandelowski M (1995). Sample siz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18(2): 179–183.

Sarkis J (2020). Supply chain sustainability: learning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41(1): 63–73.

Shi, X., Liu W., Lim M K (2023).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doi:10.1080/13675567.2023.2262396.

Srai J S, Alinaghian L S, Kirkwood D A (2013). Understanding sustainable supply network capabilities of multinationals: A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approach.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B,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 227(4): 595–615.

Wei W Y, Liu W H, Tang O, Dong C W, Liang Y J (2023). CSR Investment for a Two-sided Platform: Network Externality and Risk Avers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307(2): 694–712.

Yin R K (1994). Discovering the future of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evaluation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15(3): 283–290.

Zijm H, Klumpp M (2016).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Innovation, 1–20.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作 者 赵立新单 位 1. 宁夏王洼煤业有限公司 王洼二矿。摘 要王洼二矿下部车场联络巷周围围岩主要以泥岩和碳质泥岩为主,属软弱类顶、底板,在巷道开挖时,围岩变...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