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新型能源体系创新实践

2024-08-29



创新点



     当前,我国能源体系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为我国能源体系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革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也对我国能源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指导下,推动我国能源体系的创新实践,成为摆在大众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旨在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当前能源体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从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人才培育、国际交流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能源体系的创新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长按二维码下载全文


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新型能源体系创新实践


作者:刘虹1,2,何嘉盛2

单位:1.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所 能源研究所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管理学院



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提出的新概念,其强调了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代表了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新趋势。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分析了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随后,基于新质生产力在现代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从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人才培育、国际交流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能源体系新质生产力创新,推动现代新型能源体系实现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关系;高质量发展;现代新型能源体系;科技创新;发展路径;政策建议


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1 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

     目前,新质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关系仍然存在不够匹配和互相适应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技术创新与研发。科学技术的快速迭代增加了技术创新与研发的难度。随着科技向更高层次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技术创新与研发的门槛越来越高,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复杂,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已不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传统产业正遭遇来自外部市场和内部技术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导致传统产业所面临的来自国内外同行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其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需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来维持原本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断挤压着传统产业的生存空间,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以及整体产业链布局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三,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带来新的挑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高度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特征,需要更多具备创新思维、跨界融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来支撑。
     第四,国际竞争与合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面对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世界各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的竞争愈发激烈,这种竞争可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技术封锁、市场垄断等问题,这对我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来共同推动,不同国家在科技水平、创新能力、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还面临着跨国合作中的技术依赖、资本外流、文化差异、政策协调、 知识产权保护等挑战。
     除此之外,新质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关系相互促进方面存在的短板和问题,还体现在政策与法律环境的配套、资金投入与效率问题、社会认知与公众接受度等多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人才培育等多个层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要求,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

     国内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得益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新的增长点。同时,政策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国超大的市场规模和不断升级的消费结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我国还拥有庞大的科研人才队伍和丰富的科研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际方面,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舞台。首先,全球科技创新合作趋势增强。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由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国际资源和技术支持。其次,国际市场需求旺盛。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国际市场对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正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再次,全球经济正经历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寻求与我国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的合作,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可以依托自身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和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发展实践和政策建议

     1 新质生产力在现代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实践

     1)能源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

     新质生产力在现代新型能源体系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积极、快速的态势,不仅推动了能源技术的创新,也促进了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能源技术创新方面,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不仅提高了能源转换率和利用率,也减少了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构建绿色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生产方式革新方面,传统的能源生产方式正逐步被清洁、低碳、高效的新型能源生产方式所替代,提高了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等新型能源系统的出现,使得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更加高效和便捷。在经济结构优化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动了新型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新型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然而,尽管新质生产力在现代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面临成本、技术成熟度、大规模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制约;能源转型过程中仍需要解决一系列的传统能源退出与新能源替代等多元化能源协调问题;能源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高端科技人才与新型劳动力短缺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国际上 “卡脖子” 技术挑战和适应国际竞争新趋势问题等。

     2)能源行业新质生产力未来展望

     新质生产力在现代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将推动现代新型能源体系实现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第一, 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促进可再生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氢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的储能技术、利用技术将持续创新,可再生新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发电效率和稳定性将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大力发展风光储氢产业,力争实现绿能产业、绿氢转化、绿色发展的生态闭环,助推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加快构建 “产、储、用、造” 产业集群,不断提升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第二,新质生产力将推动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着力推动远景能源 “能碳” 双控管理平台建设,实现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通过能源互联网, 各种能源形式可以实现互补和协同,形成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提高能源行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第三, 新质生产力还将打造面向未来的现代能源生产体系。传统能源领域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数智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智能电网、 矿山物联网、智能油气管网、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等成为可能,实现开采过程的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科技化。因地制宜地建设 “智慧风电” “智慧光伏” 等新能源项目和 “少人化、 无人化” 煤矿等传统能源项目,实现全智能化运营、全生命周期监测、全数字化管理。第四,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建设也将为新质生产力在现代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核能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的建设和健全也将促进能源行业的竞争和创新,推动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


     2 促进新型能源体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建议

     1)全面促进科技进步, 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科技进步是推动能源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第一,加大对能源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能源科技创新。第二,加强能源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和目标任务,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第三,通过科技进步推动能源消费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转型,具体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优化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多场景利用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强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等。

     2)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实现能源行业常态化
     监管机制体制改革是推动能源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第一,深化能源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能源市场化和价格机制改革,形成公开、透明、公平的能源市场环境。第二,加强能源行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确保能源市场的稳定运行和能源供应的安全可靠。第三,注重政策协调与配合,形成政策合力,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能源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3)完善人才培育体系, 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人才是推动能源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第一,完善能源领域的人才培育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一批具备新质生产力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第二,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第三,注重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措施,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等措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能源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
     国际交流合作是推动能源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能源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我国能源体系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能源市场的联系,建立多元化的能源合作机制,推动能源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的安全稳定。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具体措施包括: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能源安全风险评估,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点;推动国际能源数据和信息共享,增强对全球能源市场的了解和分析能力;推动跨国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的合作与建设,提高能源流动性和互补性等。





作者简介



     刘虹,女,湖南长沙人,研究员,博士,《煤炭经济研究》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系统分析。

     何嘉盛,男,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管理。




引用来源



刘虹 何嘉盛. 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新型能源体系创新实践[J]. 煤炭经济研究,2024,44(7):6-11.

  责任编辑:宫在芹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