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CO2加氢制液体产物研究进展

2025-01-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曾杰教授课题组聚焦通过热催化方式利用绿色H2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液体产物,系统阐述了高效催化剂的设计策略并重点讨论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调控机制。此外,指出了未来CO2加氢制液体产物技术的实用化进程的发展方向。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免费下载

这是《洁净煤技术》2060碳中和的第29篇文章

欢迎下载、引用






CO2加氢制液体产物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及催化机理研究


作者
辛月1,曾杰1,2

单位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2.安徽工业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

引用格式
辛月,曾杰. CO2加氢制液体产物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及催化机理研究[J]. 洁净煤技术,2024,30(12):1−21.
XIN Yue,ZENG Jie. Design of efficient catalysts and research of catalytic mechanisms for CO2 hydrogenation to liquid products[J]. Clean Coal Technology,2024,30(12):1−21




创新点


1) 聚焦CO2加氢领域。CO2加氢制液体产物不仅涉及化工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与目前中国“碳中和”等政策息息相关。针对CO2加氢的催化剂设计和探索对减污降碳、低碳发展至关重要。

2) 针对CO2加氢制液体产物的瓶颈。目前,发展兼具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高效CO2加氢制液体产物的催化剂和催化体系仍具有挑战性。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从不同角度系统总结了高效催化剂的设计策略以及CO2加氢催化机制,对推动CO2加氢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
利用绿色H2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是CO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向,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缓解环境污染问题。与气相产物相比,所得甲醇、汽油和航空煤油等液体产物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易储存运输的优势而更受青睐。然而,由于CO2的化学惰性及C-C偶联的高能垒,CO2的活化和向液体产物的选择性转化极具挑战性。

研究内容
本文系统总结了CO2加氢制备液体产物的研究进展。首先从反应路径角度对CO2加氢制液体产物的机理进行介绍。重点阐述高效催化剂的设计策略,系统归纳了催化剂尺寸、暴露晶面、金属助剂、载体等对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此外,还从不同尺度介绍了CO2加氢制备液体产物中催化剂多功能活性位点的构筑和调控机制。最后,在此基础上对CO2催化加氢制液体产物的应用前景进行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论

1)添加金属助剂、引入载体以及构筑多功能活性位点等是优化提升CO2加氢制液体产物催化剂的转化率、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典型策略。

2)催化剂尺寸、晶面和表面基团等的合理调控也可以提高CO2加氢中对甲醇、汽油等目标产物的选择性以及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

3)对CO2加氢制液体产物的发展方向,催化剂的精细设计、工艺条件的探索、反应器的优化以及原子分子层面的催化机理研究等将大大推动CO2加氢制液体产物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重要图表


CO2加氢制液体产物的可能反应机制


作者简介

辛月

辛月,2024年获中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高效二氧化碳加氢高效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以(共同)第一作者在 Chem、Advanced Materials 等期刊发表论文8篇。

通讯作者简介

曾杰
曾杰,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入选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研究领域为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技术。迄今为止,已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atalysis、Nature Energy、Nature Synthesis、Nature Sustainability 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64篇,SCI总被引用2万7千余次,H因子为88。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 项)等奖项。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聚焦于选择性高效转化小分子(如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水)制备液体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工品的研究,并从材料、机理和反应流程设计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在原子尺度精准设计催化剂表界面活性位点,并调控其配位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如构筑单原子、金属间化合物等具有特定原子和组分分布的催化剂;通过配位环境和表面应力调控强关联体系催化剂的能级劈裂、轨道杂化、自旋简并、自旋-轨道耦合等电子结构。

(2)在原子分子尺度探索碳基小分子活化转化过程中的关键过程和调控机制,重点关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相转变、催化反应路径、表面重构、反应物和中间产物的吸附过程、产物的脱附过程、溢流、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等现象。

(3)新型催化反应流程设计。主要关注催化化学与合成生物学耦合,通过催化化学过程合成免分离的含能小分子,用于后续合成生物学过程制备复杂天然产物;将效率低、选择性差的催化反应过程转换成自发、串联、循环过程。该方面工作涉及到反应路线设计、反应器件研制、反应系统集成等。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活动构造研究的关键环节与发展趋势袁道阳1, 王有林2, 李树武2, 王万合3, 李林元3, 邹小波4, 文亚猛1 作者单位(1. 兰州大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