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网络首发||何欢研究员:饮用水消毒研究进展:从氯消毒到新型技术的应用

2025-02-14

创新点  

饮用水消毒是保障水质安全和公众健康的重要手段,在应对介水疾病传播和消毒衍生水质风险的过程中,消毒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进步。系统总结了主流消毒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着重讨论了当前研究对传统消毒过程的再认识与创新利用,详细梳理了基于传统氧化剂、新型紫外光源、新型(纳米)材料、生物自身或代谢产物及其组合形式的多种新型消毒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作用机制、协同效应和适宜应用场景。针对未来饮用水消毒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理想”消毒技术开发、新型材料装备创新利用以及因地制宜的消毒策略优化等方向,为饮用水消毒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通讯作者简介  


何欢   研究员
何欢,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分别获给水排水工程学士和市政工程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曾在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任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致力于城市水循环系统新兴微生物污染物的风险识别评估、传播机制解析与阻控技术研发,已在Scienc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一作论文曾荣获美国化学协会编辑选择奖;出版学术专著2部(含英文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上海市领军青年人才。


第一作者简介  


曾韵乔   博士研究生
曾韵乔,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博士生,导师为徐斌教授,主要从事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曾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同济大学优秀博士新生奖学金等荣誉。

饮用水消毒研究进展:从氯消毒到新型技术的应用


作者

曾韵乔,张天阳,曾超,徐斌,何欢*

单位

同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400253)

识别上方二维码获取全文

    摘要    

饮用水消毒是保障水质安全和公众健康的重要手段,自氯、臭氧等化学消毒剂首次应用于饮用水消毒后,在应对介水疾病传播和识别消毒衍生风险的过程中,消毒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进步。综述了主流消毒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概况,包括氯、臭氧、紫外消毒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比例与利弊分析;并详细讨论了当下消毒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对传统消毒过程的再认识与创新利用和基于传统氧化剂、新型紫外光源、新型(纳米)材料、生物自身或代谢产物及其组合形式的多种新型消毒技术,如折点氯消毒技术、臭氧微纳米气泡消毒技术、基于新型(复合)波长或发光方式的紫外消毒技术、纳米线改性电极消毒技术、抗菌水凝胶消毒技术、基于噬菌体的消毒技术等。这些技术通过自由基氧化、光化学破坏、物理作用及生物机制等多种反应机制耦合互补,实现微生物高效灭活与消毒副产物等衍生风险的有效控制。为满足日益严格的水质安全标准,未来将聚焦于“理想”消毒技术的开发、新型材料/装备的创新利用、因地制宜的消毒方法选择,推动饮用水消毒技术向高效、环保、低成本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饮用水的质量和安全。

 研究背景 

为防止介水疾病传播,消毒是生活饮用水处理工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公共健康与用水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在当前全球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饮用水质量安全已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加,不仅检出农药、内分泌干扰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残留,耐药细菌及抗性基因等新兴微生物污染物的传播也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为应对日益复杂的水质污染、保障人群饮水安全,我国自来水处理工艺逐渐趋向标准化和严格化,逐步实现传统工艺向深度处理工艺的改造升级。有关部门亦不断地优化调整饮用水卫生标准。2022年3月15日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发布,其中与消毒相关的水质指标共19项,检出率较高的一氯二溴甲烷等6项消毒副产物(DBPs)从非常规指标调整到了常规指标以加强管控,出厂水及末梢余氯上限由4mg/L调整为2mg/L。我国饮用水标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基本持平,美国现行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EPA 816-F-09-004中包含的DBPs指标有三卤甲烷(TTHMs)和 5种卤乙酸(HAA5)、溴酸盐和亚氯酸盐;欧盟饮用水指令EU2020/2184与美国类似,但对氯酸盐、亚氯酸盐的限值更低,并且对军团菌做出了规定。近年来,上海、深圳等地也相继发布了地方标准,对国标内原有DBPs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并更加关注新兴或地区性高风险消毒副产物,如N-亚硝基二甲胺(NDMA)、碘乙酸(IAA)和二氯一碘甲烷(DCIM)等高毒性碘代DBPs。
主流消毒方法包括氯及氯化物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等,也是如今我国及世界范围大部分自来水厂采用的消毒工艺。传统单一消毒方法在面对复杂水质处理场景时,往往难以同时满足微生物有效灭活、DBPs生成控制、消毒剂余量保证的多重要求。国内外都在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环保且可持续的新型消毒技术或组合方式以应对现有消毒工艺的局限性。本综述调研了传统和新型消毒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关注这些技术对微生物的灭活效率及DBPs生成方面的衍生风险,以及部分技术对生物膜的控制效果,探讨它们在饮用水处理及供水输配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及潜在改进方向。

 部分图表 

图1 饮用水消毒技术发展历程

图2 不同地区饮用水处理采用的主流消毒方式[6-8]

图3 消毒技术耦合作用机制

引文格式

曾韵乔, 张天阳, 曾超, 徐斌, 何欢. 饮用水消毒研究进展:从氯消毒到新型技术的应用[J/OL]. 能源环境保护: 1-12[2025-01-24].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50109.
ZENG Yunqiao, ZHANG Tianyang, ZENG Chao, XU Bin, HE Huan. Research Updates on Drinking Water Disinfection: From Conventional Chlorine-Based Disinfection to Novel Technologies[J/OL].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12[2025-01-24].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50109. 



往期回顾

2023年第1期


2023年第2期

2023年第3期

2023年第4期
2023年第5期
2023年第6期

2024年第1期

2024年第2期
2024年第3期

2024年第4期

2024年第5期

2024年第6期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创新点本文基于相关文献 , 针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风能 、太阳能资源特点 , 考风光出力不确定性 , 构建日前 - 日内多时间尺度耦合的 “ 风 - 光 - 火 ” 打捆外送...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