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网络首发||刘霄龙研究员:钢铁烧结烟气二噁英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2025-03-28

创新点  



1. 系统总结了钢铁行业烧结工序中二噁英的生成机理,阐明了烧结二噁英的主要生成机理,分析了烧结二噁英的分布情况,指出了烧结二噁英的主要生成组分


2. 深度聚焦二噁英控制技术,从烧结源头、过程中和末端对二噁英控制技术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二噁英未来控制技术的方向


3. 展望烧结工序未来二噁英的控制方向与技术,固废共治、协同治理技术为未来二噁英的高效控制提供了指引

通讯作者简介  


刘霄龙   研究员
刘霄龙,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获得者。2008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钢铁行业短流程电炉烟气减污降碳、多污染物催化净化、低能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主持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课题、企业产业化项目等1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pplied Catalysis BACS Catalysi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美国/欧洲/日本国际专利3项。曾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2020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李彬   教授
李彬,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昆明理工大学低碳化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兴滇英才”教育人才、“兴滇英才”青年人才,拥有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和清洁生产审核师。2010年6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曾先后到昆钢集团节能减排中心、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挂职或访学培训。近年来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Ener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出版教材1部。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点研发、云南省重点项目等20余项。曾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色金属行业发明一等奖各1项,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有色金属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

钢铁烧结烟气二噁英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

何沁源1,2,刘霄龙2,*,李彬1,*,朱廷钰2

单位

1.昆明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230002)

识别上方二维码获取全文

    摘要    

钢铁烧结烟气中二噁英(PCDD/Fs)的排放对区域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二噁英污染控制的日益重视,钢铁烧结工序作为二噁英的重要排放源,其控制需求愈发迫切。因此,选择经济可行、环保高效的控制技术至关必要。基于现有文献,首先分析总结了烧结过程中二噁英的生成机理,指出其生成过程和机理较为复杂。其次,阐明了烧结烟气中二噁英及其同系物的分布特征,发现其主要以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为主。随后,综述了当前烧结工序中二噁英的控制技术,并强调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重点关注各技术的优缺点,结合实际条件合理采用多技术联用策略。同时,提出了“以废治废、协同治理”的技术路线。最后,对二噁英控制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烧结烟气中二噁英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研究背景 

钢铁工业的烧结过程被认为是二噁英排放的主要来源。据统计,烧结工艺在我国二噁英排放总量中占15.0%,欧洲占19.6%,日本占8.4%,澳大利亚占6.4%,美国占1.9%。二噁英是指含有1个或2个—O—连结2个苯环的含氯有机化合物,包括多氯二苯并对二噁英(PCDDs)、二苯并呋喃(PCDFs)和二噁英类多氯联苯(dl-PCBs)。二噁英的毒性因氯原子的取代数量和取代位置不同而有差异,含1~3个氯原子的被认为无明显毒性,含4~8个氯原子的具有毒性,其中2,3,7,8-四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2,3,7,8-TCDD)是迄今为止人类已知毒性最强的污染物。二噁英具有毒性、生物累积性,渗入到环境中很难自然降解,对环境和人类有着极大的危害。多氯二苯并对二噁英/多氯二苯并呋喃和多氯联苯的接触可导致生殖障碍、皮肤损伤、发育问题、免疫系统受损和癌症风险增加等问题。因此二噁英被列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并被《斯德哥尔摩公约》列入受控名单。

由于二噁英的危害性,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二噁英的排放,例如SCR催化剂的催化分解、粉末活性炭(PAC)喷吹、安装固定床吸附系统和静电除尘器。其中活性炭喷吹(ACI)因其操作简单且效率高,被认为是最方便的二噁英控制策略。末端治理只能作为二噁英排放的补充控制手段,研究二噁英的形成机理是从源头控制和削减二噁英排放的根本途径。此外,金属催化剂可直接将二噁英降解为CO2、H2O和HCl,减弱甚至消除二噁英的毒性,因为其操作简单、去除效率高被广泛应用。然而,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常因工况复杂导致失活,所以催化剂的选择便成为了催化降解控制技术的关键所在,而协同治理也成为了催化降解未来的趋势。

针对钢铁烧结工艺过程中二噁英排放所带来的危害,有必要厘清烧结工序中二噁英的生成机理以及分布情况,为烧结工艺二噁英排放控制提供参考。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钢铁烧结过程中二噁英合成机理的相关研究,更深层次地分析了烧结过程中二噁英的来源、生成机理,其次揭示了烧结过程二噁英及其同系物的生成规律与分布情况,最后总结了目前烧结过程二噁英的控制技术,并提出了“以废治废、协同治理”的烧结二噁英的控制技术,为未来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部分图表 

图1 二噁英从头合成示意图[43]

图2 PCDDs和PCDFs形成过程中的有机氯化反应、缩合反应及氧化反应[43]

图3 烧结矿和粉尘样品中各同系物对二噁英/呋喃总量的相对贡献率[4]


引文格式


何沁源, 刘霄龙, 李彬, 朱廷钰. 钢铁烧结烟气二噁英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OL]. 能源环境保护: 1-13[2025-03-19].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50313.

HE Qinyuan, LIU Xiaolong, LI Bin, ZHU Tingyu. Research Progress 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Dioxins in Iron and Steel Sintering Flue Gas[J/OL].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13[2025-03-19].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50313.


最新通知





往期回顾

2023年第1期


2023年第2期

2023年第3期

2023年第4期
2023年第5期
2023年第6期

2024年第1期

2024年第2期
2024年第3期

2024年第4期

2024年第5期

2024年第6期




2025年第1期



期刊简介

《能源环境保护》创刊于1987年,双月刊,ISSN 2097-4183/CN 33-1264/X,是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煤科工集团杭州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环境类学术期刊。主编由中国工程院高翔院士担任。主要刊载与能源环境保护有关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已被瑞典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DOAJ)、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 CAS)、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web)、欧洲学术出版中心(EuroPub)等数据库收录,连续6年入选《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目录》T2级。在“双碳”目标下,将进一步聚焦学术前沿、荟萃科学发现、追踪最新动态、汇集最佳成果,推进降碳、减污、绿色低碳发展。



联系我们


电话:19558121964(同微信)

邮箱:office@eep1987.com

网址:www.eep1987.com


编辑|姚情璐

审核|金丽丽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创新点本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 , 以锂、钴、镍、 铜、铂和稀土 6 类典型能源金属为例 , 刻画我国能源金属原材料阶段供需格局 , 系统厘清我国能源金属的对外依...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